2015届内蒙古北方重工业集团公司三中高三10月考历史卷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50566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5/11/9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时,由于(北面)大事兴作,巨款开支,弄得“财赂衰耗而不赡”。
——《桑弘羊的时代背景及其政治思想》
材料二 武帝非常满意,就把理财的重任托付给他。桑弘羊欣然接受。……把灾区贫民……迁往陇西……等郡落户垦荒。……发行白鹿皮币和白金币,减轻法定钱币重量,实行货币贬值。……实行盐铁官营……由政府生产和销售……实行算缗……就是按缗计算税额的征税办法……平准就是政府在京师和各商业城市进行商品买卖……
——《经济奇才桑弘羊》
(1)材料一中的“大事”指什么?由此可见,桑弘羊改革的直接目的是什么?(6分)
(2)结合材料二,归纳桑弘羊改革的主要内容。由这些内容可以看出,他改革的根本着眼点是什么?(9分)
2.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族主义直到18世纪西欧资产阶级开始分享或获得全部权力时,才呈现其近代的形式。西欧资产阶级是以国家的名义分享或获得全部权力的,因此,国家不再是国王、国王的领土和国王的臣民。更确切地说,国家这时由公民组成……但是,随着19世纪的逝去,民族主义的性质起了变化。它起初是一种人道的、宽容的信条,这种信条不是建立在各种民族主义运动相竞争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手足之情这一概念的基础上。但是,在19世纪中期以后,它变得愈来愈沙文主义和军国主义。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梁启超是中国揭示和宣传近代民族主义的第一人。梁氏首次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1902年)他发表《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明确提出:“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
——《光明日报》
材料三 1924年2月,孙中山在演讲中说:“列强因为恐怕我们有了这种思想,所以便生出一种似是似非的道理,主张世界主义来煽惑我们。说世界的文明要进步,人类的眼光要远大,民族主义过于狭隘,太不适宜,所以应该提倡世界主义。近日中国的新青年,主张新文化,反对民族主义,就是被这种道理所诱惑。但是这种道理,不是受屈民族所应该讲的,我们是受屈民族,必先要把我们民族自由平等的地位恢复起来之后,才配来讲世界主义。”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8世纪末民族主义呈现近代形态的背景。据材料一,比较民族主义在19世纪中期前后的区别。(8分)
(2)据材料二,指出梁启超表达出怎样的“民族情绪”?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3分)
(3)据材料三,说明孙中山反对世界主义的理由。此时,孙中山在民族主义问题上有何重大动作?(6分)
3.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1895年,袁世凯受命到天津小站编练新军,从营制、装备、训练、机构和军事学堂来看,新建陆军实为我国陆军近代化的先河。1901年4月,时任山东巡抚的袁世凯主持创建了中国第一支警察部队,联合张之洞奏请朝廷停止科举,鼓励官僚乡绅捐资办学,发展近代新式教育。民国建立后,袁世凯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发展工商的业的政策和措施。如颁布实施《公司条例》《商人通例》等,派人参加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等国际经济活动,既开阔了国人的经济视野,又有助于扩大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

——郭剑林《关于袁世凯评价的几个问题》

材料二袁世凯为了早日实现做皇帝的美好愿望,在日本的威胁利诱下接受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我们认为,不管袁世凯有没有以接受《二十一条》作为获取日本支持这种动机,也不管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时是出于主动还是被动,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出卖了国家民族利益,造成了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却是铁的事实。仅从这一点看,袁世凯就逃脱不了与《二十一条》的干系。从这个意义上说,袁世凯卖国的罪名是任凭你怎么洗也洗不掉的,如果一味要坚持洗下去的话只会越洗越黑。

——苏金有《应还给历史一个真实的袁世凯》

(1)从中国近代化的角度看,材料一、二队袁世凯的评价有何差异?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影响袁世凯行为差异的主要因素。

2.单选题(共18题)

4.
1933年,蒋光鼐、李济深等国民党将领与红军签订《反日反蒋的初步协定》;1935年,中共在《八一宣言》中呼吁各党派“兄弟阋墙外御其侮”;一二·九运动后中学生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等口号;西安事变后,国民政府接受了“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上述信息反映的共同历史主题是(    )
A.国民政府对日态度从妥协退让到坚决抗战
B.民族危机持续加重促使民族意识不断觉醒
C.国民党内部的分化加剧,反蒋派坚持抗日
D.国共两党由互相对峙、内战走向合作抗日
5.
1943年蒋介石出版了《中国之命运》。该书认为,近百年来中国人“因为学西洋的文化而在不知不觉中做了外国文学的奴隶”,“中国国民对于西洋的文化由拒绝而屈服,对于固有文化,由自大而自卑。屈服转为笃信,信其所至,自认为某一外国学说的忠实信徒;自卑转为自艾,极其所至,忍心侮蔑我们中国的固有文化遗产”。这说明蒋介石出版该书目的之一在于
A.以自由主义反对民族主义B.以民族主义反对共产主义
C.以共产主义反对自由主义D.以自由主义反对帝国主义
6.
下图是中国1944年发表的一幅漫画,该漫画体现的政治立场是( )
A.日本侵略者抹杀重庆国民政府
B.中国共产党揭露蒋介石的卖国政策
C.重庆国民政府内部反美势力的反蒋活动
D.中国进步知识分子的反蒋宣传
7.
解放战争时期的某一战役结束后,美国驻华军事顾问团团长巴达维将军在给美国陆军部的报告中说:“由于国民党政府在长江以北的失败所造成的耻辱,纵令时间容许,国民党政府是否能在华南取得必要的支持,动员这一地区的人力,以重建其军队,实属极端令人怀疑。”该战役应该是
A. 辽沈战役 B. 淮海战役
C. 平津战役 D. 渡江战役
8.
1945年10月8日,***发表了演说,他说:“我们要在蒋委员长领导之下,克服困难,建设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大家一条心,要和平、民主、团结、统一。”这说明了
A.“独立、自由、民主”是两党的共同追求
B.“统一、富强”是当时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C.中国共产党维护合作,建立联合政府的诚意
D.国共两党再次揭开了团结合作的新篇章
9.
在某影视作品中,***有这样一句台词:“山沟沟里的共和国很快就要成为马背上的共和国。”“马背上的共和国”喻指(    )
A.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B.红军进行战略转移的长征
C.八路军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
D.解放战争时期中央机关转战陕北
10.
《苏州府志》载,明朝中期以后,苏州城里出现“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听大户呼织,什百为群,延颈相望”的景象。这表明当时当地
A.已形成了劳动力市场
B.失业现象比较普遍
C.小农经济已经解体
D.经济上以纺织业为主
11.
明清之际,江南出现了“妇女半边天”的说法,显示了江南妇女的家庭地位日益重要。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最可能是(   )
A.棉纺织业发展迅速,以女性为主的家庭手工副业成为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
B.通俗文化盛行,平民识字率提高,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因而提高
C.民主平等思想广泛传播,女性逐渐摆脱家庭和传统思想的束缚
D.江南地区人口大量外移,性别比例失衡,女性地位因而日益重要
12.
有学者根据材料一“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煤),无一家燃薪(木柴)者”,得出宋代开封生活燃料已用煤取代木柴的结论;又有学者根据材料二“赐在京(汴都)官员柴、炭各有差,柴578万,炭585万”,对上述结论予以反驳。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A.两位学者所用材料相互矛盾,结论都不能成立
B.材料二否定了材料一,仅用材料一得出的结论难以成立
C.无论材料一还是材料二,都必须得到考古学支持才能成立
D.材料一指的是民众,材料二指的是官员,两条材料并不矛盾
13.
宋代有人说“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古田千年八百主,如今一年换一家”。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商品经济发展B.市民阶层崛起
C.城市化程度加深D.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14.
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家为便于经济掠夺,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兴办了一些企业,这类企业当时主要有印刷、船坞、船泊修理等业。这带来的新变化是
A.便利列强经济侵略B.产生了中国最早的无产阶级
C.有利于自然经济的瓦解D.激化了中外之间的民族矛盾
15.
下图是晚清甲午之前工业企业资本构成图,对图片理解正确的是(    )
    
A.出现的根源在于社会的性质
B.外国资本对中国毫无影响
C.实业救国成为社会主流思潮
D.买办和官僚资本实质是私人资本
16.
导致“英国输华货物统计示意图”中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工业的竞争
B.一战的冲击
C.自然经济的抵制
D.通商口岸较少
17.
《易经·文言》中提到“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由此反映出中国古代文化
A.知性理性合一的特征
B.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的特征
C.注重对真善美的追求
D.注重对科学与真理的追求
18.
《齐如山回忆录》中载,“大家以为学了洋文,便是降了外国。……招学生太费事,于是由八旗官学中挑选,虽然是奉官调学生,但有人情可托的学生谁也不会去,所挑选者,大多数都是没有人情,或笨而不用功的学生。……这些学生入同文馆之后,……许多人便同他们断绝了亲戚关系。”材料说明京师同文馆招生困难的根本原因是
A.社会观念的落后B.顽固势力的反对
C.洋文学科的增设D.大家子弟的谨慎
19.
王韬认为:“当默深先生时,与洋人交际未深,未能洞见其肺腑,然‘师长’一说,实倡先声。”文中的“默深先生”是指
A.林则徐
B.魏源
C.曾国藩
D.李鸿章
20.
鲁迅先生在《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一文中说:“从二十世纪的开始以来,孔夫子的运气是很坏的,但至袁世凯时代,却又被重新记得,不但恢复了祭典,还新做了古怪的祭服,使奉祀的人们穿起来……”孔夫子“又被重新记得”,主要是因为( )
A.儒家思想对中国的影响根深蒂固
B.新文化运动解放了思想
C.辛亥革命从根本上动摇了儒家思想的地位
D.儒家思想符合专制需要
21.
“其不能善变而与之俱进者,将见其不适环境之争存,而退归天然淘汰已耳!”“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削灭也……”这是一篇文章中的两句话,它最有可能出自于(   )
A.B.C.D.

3.选择题(共2题)

22.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横线上。

①课文中“——”的作用是{#blank#}1{#/blank#}。

A.解释说明

B.声音延长

②在生活中如果人人都能将心比心,就会{#blank#}2{#/blank#}。

A.对老人生出一份尊重

B.对孩子增加一份关爱

C.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23.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横线上。

①课文中“——”的作用是{#blank#}1{#/blank#}。

A.解释说明

B.声音延长

②在生活中如果人人都能将心比心,就会{#blank#}2{#/blank#}。

A.对老人生出一份尊重

B.对孩子增加一份关爱

C.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8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5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