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的的里亚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无一不在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
——丘吉尔在富尔顿的演说
材料二余相信美国之政策旨在支持自由之民族以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之征服企图
——杜鲁门致国会的咨文
材料三美国应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美国政府能够尽力缓和局势,协助欧洲走上复兴道路。
——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
材料四本公约各缔约国……协定联合一切力量进行集体防御。
——《北大西洋公约》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丘吉尔所说的“铁幕”下的国家和地区指的是哪些?根据材料二、三,杜鲁门采取了什么具体措施?
(2)这四段材料反映了战后初期美国的政策是什么?它说明了什么?
材料一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的的里亚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无一不在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
——丘吉尔在富尔顿的演说
材料二余相信美国之政策旨在支持自由之民族以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之征服企图
——杜鲁门致国会的咨文
材料三美国应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美国政府能够尽力缓和局势,协助欧洲走上复兴道路。
——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
材料四本公约各缔约国……协定联合一切力量进行集体防御。
——《北大西洋公约》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丘吉尔所说的“铁幕”下的国家和地区指的是哪些?根据材料二、三,杜鲁门采取了什么具体措施?
(2)这四段材料反映了战后初期美国的政策是什么?它说明了什么?
2.单选题- (共14题)
2.
周恩来总理强调:为了抵抗美国的侵略和威胁,同苏联结盟是必要的,但“不能把自己的党和国家的独立性丢掉”;万隆会议上周恩来对于各国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而产生的矛盾与分歧,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的而不是来吵架的”。这表明
A.在中苏结盟时期我国的外交政策与苏联保持高度一致 |
B.与苏联结盟是抵抗美国对中国侵略与威胁的根本保证 |
C.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新中国外交的根本政策 |
D.“求同存异”是我国处理与亚非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 |
6.
董煟在《救荒活民书》中说:“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极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殍耳。”该材料所述现象反映了小农经济的
A.封闭性 |
B.分散性 |
C.脆弱性 |
D.连续性 |
7.
阅读下表。
表格能够说明的根本问题是
A. 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B. 中国冶铁业产量、技术长期领先
C. 中国封建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D. 中国古代王朝重视和扶植冶铁业
年代 | 唐元和初年 | 北宋治平年间 | 南宋初年 | 元中统四年 | 明永乐初年 |
铁年产量 | 207万斤 | 824.1万斤 | 216.2万斤 | 584.4万斤 | 957.5万斤 |
表格能够说明的根本问题是
A. 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B. 中国冶铁业产量、技术长期领先
C. 中国封建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D. 中国古代王朝重视和扶植冶铁业
8.
明清之际,中国人逐渐冲破了“要想富,男子立田女织布”的传统观念,形成“家有良田万顷,不如日进分文”、“街头一席地,强似百亩田”的意识,这主要是由于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专制制度的衰落
C.西方文明的影响
D.抑商政策的松动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专制制度的衰落
C.西方文明的影响
D.抑商政策的松动
9.
宋人诗云:“东家打麦声彭魄,西家缫丝雪能白。……东家麦饭香扑扑,西家卖丝籴新谷。”诗中反映了宋代
A.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
B.手工业仅在乡村发展 |
C.开始出现独立的手工业家庭 |
D.手工业者脱离农业生产 |
10.
宋代陈元靓在《岁时广记》中记载:“同州以二月二日与八日为市,四方村民毕集,应蚕桑所用,以至车檐、椽木、果树、器用杂物皆至,其值千缗至万缗者。”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商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
B.城乡贸易交流频繁 |
C.集市交易打破了时空限制 |
D.农业相关产品交易量大 |
11.
史学家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统计.l820年中用国内生产总值(GDP)占世界经济总量的32.9%.西殴各国的总和占23. 6%.美国和日本分别占l.8%和3%。上述统计表明当时的中国
A.仍是世界经济文化中心 | B.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 |
C.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 | D.经济总量远超欧美各国 |
13.
《睡虎地秦墓竹简》中的《法律答问》有这样一段记载:某甲的马因为管理疏忽,跑到别人的田里吃了庄稼,因而引起纠纷,“(马)食人稼一石,问当论不当?不当论及赏(偿)稼”。这说明()
A.当时已用法律手段保护土地私有 | B.当时的法律已日趋健全 |
C.打破了原来的土地疆界 | D.自耕农拥有小块土地和牲畜 |
14.
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一个重要的创新措施就是将印度的棉织品介绍给欧洲。1619~1625年,运回欧洲的棉布为22.15万匹,到17世纪末,这项贸易直线上升,棉织品不仅比毛纺织品轻,而且便宜……这是一种销售范围很广、需求量很大的商品,它足以带动一场工业革命。这一材料主要说明:
A.殖民掠夺引发工业革命 |
B.资本流动带动工业革命 |
C.市场需求刺激技术革命 |
D.经济发展要求工业革命 |
15.
北宋王安石指出:“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则宜有商贾以资之。”他认为商业的发展“恶其盛,盛则人去本者众;又恶其衰,衰则货不通,故制法以权之,以使本盛而末衰。”这表明王安石( )
A.彻底否定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
B.主张工商农并重,协调发展 |
C.认识到了发展商业的必要性 |
D.认识到商业对充实国库的作用 |
3.选择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4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