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汉承秦制,继续沿用“二十等爵”制,但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
曹魏末年,专权的晋王司马昭为取代曹魏政权,“深览经远之统,思复先哲之轨,分土画疆,建爵五等,或以进德,或以酬功”。此次改革仿照《周礼》,设公、候、伯、子、男五个等级,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受封者获得民户数量不等的“封邑”,爵位由子孙承袭。“自骑督已上六百余人皆封”。由此,面向文武官员的“五等爵”制确立。通过五等爵分封,司马昭对曹魏朝廷中的大臣进行了一次比较彻底的区分,将那些倾向于司马氏的大臣与其他曹魏大臣明确区别开来,成为司马氏建立晋朝的前奏。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秦“二十等爵”和曹魏末年“五等爵”的授予对象,并简析两种爵位制的各自作用。
材料 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汉承秦制,继续沿用“二十等爵”制,但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
曹魏末年,专权的晋王司马昭为取代曹魏政权,“深览经远之统,思复先哲之轨,分土画疆,建爵五等,或以进德,或以酬功”。此次改革仿照《周礼》,设公、候、伯、子、男五个等级,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受封者获得民户数量不等的“封邑”,爵位由子孙承袭。“自骑督已上六百余人皆封”。由此,面向文武官员的“五等爵”制确立。通过五等爵分封,司马昭对曹魏朝廷中的大臣进行了一次比较彻底的区分,将那些倾向于司马氏的大臣与其他曹魏大臣明确区别开来,成为司马氏建立晋朝的前奏。
——摘编自杨光辉《汉唐封爵制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秦“二十等爵”制和曹魏末年“五等爵”制所反映的思想流派。(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秦“二十等爵”和曹魏末年“五等爵”的授予对象,并简析两种爵位制的各自作用。
2.
20世纪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金门、马祖长期以来都是台湾国民党军队用来骚扰大陆东南沿海的重要跳板。1958年8月23日中午,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猛烈炮击金门,大小金门完全被解放军的炮火封锁,金门与台湾的海上通道被截断。10月6日,国防部长彭德怀宣布停止炮击七天;13日宣布停止炮击两周,“使金门军民同胞得到充分补给……以利他们固守”。25日,进一步宣布每逢单日炮击,双日停止。美国相应地宣布了停止对国民党补给舰队护航。台湾局势很快缓和下来。前后一个多月的时间里,***的策略几经反复,频繁变动。从最初的还美国人以颜色,同时惩罚国民党借金门、马祖骚扰大陆;到准备夺取金门、马祖,牵制美国,支援中东革命;到“诱美逼蒋”撤守金门、马祖;到“联蒋抗美”,暂缓收复金、马,而留待将来时机成熟时,将金马台澎一揽子解决。
——据杨奎松《两次台海危机的由来及幕后》
材料二炮击金门再次把美国置于进退两难的境地。一方面,美国担心,放弃金、马将会引起多米诺效应,最终严重危害西太平洋地区由岛屿和半岛组成的“反共壁垒”;另一方面,美国政府又担心蒋介石会利用台湾紧张局势,谋求冲突升级,以便将美国拉下水。为摆脱两难境地,美国试图以让出金门、马祖来换取中国同意不对台湾和澎湖使用武力,从而实现其“两个中国”的计划。蒋介石清醒地认识到,持有金门、马祖意味着台湾当局仍然统辖着大陆福建省的部分土地,这成为国民党政府仍对大陆享有统治权的一个象征,金、马成为台湾与大陆相联的最后一根政治纽带。为此,蒋介石始终不肯就金、马防卫问题对美国实行让步,9月29日公开声称,台湾将决心固守金、马,若至紧急关头,台决独立作战。
——据何迪《“台海危机”和中国对金门、马祖政策的形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8年“炮击金门”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大陆、台湾两方处置“台海危机”的共同点。
材料一金门、马祖长期以来都是台湾国民党军队用来骚扰大陆东南沿海的重要跳板。1958年8月23日中午,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猛烈炮击金门,大小金门完全被解放军的炮火封锁,金门与台湾的海上通道被截断。10月6日,国防部长彭德怀宣布停止炮击七天;13日宣布停止炮击两周,“使金门军民同胞得到充分补给……以利他们固守”。25日,进一步宣布每逢单日炮击,双日停止。美国相应地宣布了停止对国民党补给舰队护航。台湾局势很快缓和下来。前后一个多月的时间里,***的策略几经反复,频繁变动。从最初的还美国人以颜色,同时惩罚国民党借金门、马祖骚扰大陆;到准备夺取金门、马祖,牵制美国,支援中东革命;到“诱美逼蒋”撤守金门、马祖;到“联蒋抗美”,暂缓收复金、马,而留待将来时机成熟时,将金马台澎一揽子解决。
——据杨奎松《两次台海危机的由来及幕后》
材料二炮击金门再次把美国置于进退两难的境地。一方面,美国担心,放弃金、马将会引起多米诺效应,最终严重危害西太平洋地区由岛屿和半岛组成的“反共壁垒”;另一方面,美国政府又担心蒋介石会利用台湾紧张局势,谋求冲突升级,以便将美国拉下水。为摆脱两难境地,美国试图以让出金门、马祖来换取中国同意不对台湾和澎湖使用武力,从而实现其“两个中国”的计划。蒋介石清醒地认识到,持有金门、马祖意味着台湾当局仍然统辖着大陆福建省的部分土地,这成为国民党政府仍对大陆享有统治权的一个象征,金、马成为台湾与大陆相联的最后一根政治纽带。为此,蒋介石始终不肯就金、马防卫问题对美国实行让步,9月29日公开声称,台湾将决心固守金、马,若至紧急关头,台决独立作战。
——据何迪《“台海危机”和中国对金门、马祖政策的形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8年“炮击金门”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大陆、台湾两方处置“台海危机”的共同点。
2.单选题- (共7题)
3.
在人类历史长河的最初阶段,婚姻中女性的地位只是略好于牲口。古代雅典曾经立法规定:“一个有继承权的妇女在丈夫死后只能嫁与丈夫的亲属。”这反映出雅典
A.女性的地位低下但家庭关系和谐 |
B.城邦注重保护妇女生存能力 |
C.妇女成为家庭财产关系的牺牲品 |
D.开始用立法约束妇女的婚姻 |
4.
1862年俾斯麦在“铁血演说”中说:“只要看一眼地图就会清楚,普鲁士瘦长的身躯不可能……单独地、较长时间地承担确保德意志安全的军备,这必须由所有的德意志人来承担。”俾斯麦的这段话意在说明
A.普鲁士不可能领导德国完成统一大业 |
B.必须完成德意志统一,以武力维护国家安全 |
C.德国统一必须由奥地利和普鲁士共同完成 |
D.德意志各邦要团结起来平等友好地合作 |
5.
1847年6月,正义者同盟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以“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新口号代替“人人皆兄弟”的旧口号,并规定同盟的目的是:“通过传播财产公有的理论并尽快地求其实现,使人类得到解放。”这一变化说明
A.共产主义者同盟接受了马克思的革命理论 |
B.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推动了无产阶级的斗争 |
C.工人运动在欧洲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兴起 |
D.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
6.
唐代前期均田制关于百姓部分受田状况如下表是所示
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均田制
授田对象 | 授田数量 | 补充说明 |
18-20岁中男 21-59岁丁男 | 80亩口分田,口分田死后归还政府 20亩永业田,永业田可传给子孙 | 杂户受田如百姓。工商业者、官户受田减百姓之半。道士、和尚给田三十亩,尼姑、女冠给田二十亩。此外,一般妇女、部曲、奴婢都不受田。 |
60岁以上老男 笃疾者、废疾者 | 40亩口分田(若为户主,每人授永业田20亩,口分田30亩) | |
寡、妻、妾 | 30亩口分田 |
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均田制
A.反映了妇女地位的提高 | B.触动了地主阶级的利益 |
C.缩小了土地买卖的范围 | D.加强了政府对人民控制 |
7.
李喜所在《梁启超对戊戍变法的反思》中指出,从维新派本身寻求失败的原因,是从枝节上来找,自然进入了误区;从中国社会本身去考察,才可能合理地去解释变法为什么失败。作者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在于
A.变法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脱离群众 | B.变法措施过于全面,进程过于激 |
C.有利于改革成功的社会环境尚未形成 | D.袁世凯告密直接导致戊戌政变发生 |
8.
康熙帝曾发布“容教令”,认为西洋传教士“仰慕圣化”“劳绩甚多”“无违法之事”,其传教活动“不必禁止”。康熙晚年要求传教士尊重中国人敬天、祭祖、祀孔的习俗,否则不得传教。材料反映了
A.专制统治阻碍西学东渐 |
B.中西方文化对立难以调和 |
C.传统文化倾向保守封闭 |
D.宗教政策服务于统治需要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