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湖北省襄阳市四校高三上期期中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50552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6/1/8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古今中外人类都做了有益的探索,它一直在拷问着人类的政治智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汉统治时期,御史大夫专门行使监督权,其下属御史中丞专门负责监督王室和宫廷,也可以说是监察皇帝的;另一下属御史丞则负责监督政府,不论中央、地方都在内。……唐代单独设立御史台,其职权限于监察政府。但在政府中,仍存在专责监督皇帝的,那就是谏官,谏官由宰相任命。宋朝谏官改由皇帝任命,他们就不再监督皇帝,反过来监督宰相。
——《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宪法学透视》
材料二  1967年英国通过《议会行政监察专员法》,规定议会行政监察专员终身任职,直到退休年龄。只在行政监察专员有严重不法行为时,由议会两院弹劾才能免职。监察专员的职责是监督政府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保证他们依法合理地办公,防止其不当活动侵害公民的正当权益,保证对受到政府不当活动侵害的公民提供必要的补偿。监察专员管辖范围,限于公民因中央行政机关的不良行政(包括行政人员偏见、疏忽、迟缓、不作为及其他)而使利益受到侵害时的申诉。
材料三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节选
第2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第17条一切国家机关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经常保持同群众的密切联系,倾听群众的意见,接受群众的监督。
第18条一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必须效忠人民民主制度,服从宪法和法律,努力为人民服务。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从汉朝到宋朝监察制度的变化趋势。据此简要评价我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2)根据材料二,指出英国行政监察制度的特点(不得摘抄原文)。并说明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相比,国近代监察制度的进步之处。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1954年宪法为防止出现绝对权力作了哪些规定?
2.
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国家近几年的重要外交战略。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宋朝海上贸易和十九世纪中期英国海上贸易图

材料二奥巴马上任之初对中国推行以接触为主的G2战略,无效后改而奉行“接触加防范”的战略,而且防范的力度明显加大。随着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与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需要为下一步的发展营造国际经济空间,改善外交环境……中国下一步的经济外交拓展方向有两个:陆地上,主要向西扩展,通过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带动中亚、外高加索,从而贯通欧洲;海洋上,主要向南拓展,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带动东盟,进而链接南亚与中东,以非洲,拉美和欧洲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三大终点。其中,通往海上丝绸之路的用于弥补亚欧路上大通道的不足。
——摘编自《世界知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背景、世界影响两个角度分析宋朝海上贸易与英国海上贸易的不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加快建设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必要性。
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2000年来,通过庆祝“世界母语日”来宣传世界语言和文化多样性。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孟子时代开始,“华夏正音”之外的语言被贬为“鹱(hù)鸟之音”,意思是并非人类的语言,读书人谁要学它,就是“下乔木而迁于幽谷”
——自甘堕落。
材料二  1637年,有记载的英国最早来华的商人,通过一位懂得中葡语言的通事,与中国人打交道。1699年,英属东印度公司在广州设立商馆,英国致力于打开中国市场。18世纪上半叶,随着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的增加,广州英语开始“稳步而迅速地取代澳门葡语而成为中外贸易不可替代的国际通用语”。从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广州英语在中国南方口岸发挥着贸易通用语的主导作用。19世纪前期,以汉字注音的广州英语词汇读本或手册商务英语教材纷纷出现。如《红毛买卖通用鬼话》、《通商指南》、《华英贸易字汇》等。
——莫再树《晚清商务英语教学源流考镜》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全国范围内兴起“俄语热”。当时流行着一句口号“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 
1978年后,外语教育出现全面、持续的高潮。外语教育成为中外友好交往、合作的桥梁工程”。1984年,教育部宣布“英语成为高考必考科目”。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代中国对待外国语的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广州英语”流行的历史原因。   
(3)指出材料三中所反映的的两个不同阶段“外语热”有何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时代原因。

2.单选题(共9题)

4.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任何一州都不得“缔结任何条约,参加任何同盟或邦联”;“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对进出口货物征收任何进口税或关税”;“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在和平时期保持军队或战舰,不得与他州或外国缔结协定或盟约”。这些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A.为维护三权分立的体制
B.为调和地方各州的矛盾
C.为避免邦联体制的弊端
D.为体现民主共和的原则
5.
1840年,澳门的葡萄牙人、美国领事等告诉林则徐,英国即将对广东发动战争,林则徐认为这是“谣言”、“虚张”。上述史实反映了
A.美国为取得在华优势地位而抵制英国
B.林则徐以天朝上国观念判断中英关系
C.英国国力不及中国而采取的恫吓策略
D.葡萄牙排斥英国而力图垄断东方贸易
6.
基辛格在《论中国》中说写到“在外交政策中,政治家常常通过寻求共同利益来达到目的。***却反其道而行之,对交叉重叠的敌意加以利用。”下列外交事件中,明显地体现了***上述外交思想的是(   )
A.建国初实行“一边倒”政策B.支持联合国的工作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中美关系缓和
7.
史学研究注重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以下史实和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史实
结论
A
大抵徽俗,人十三(十分之三)在邑,十七在天下;其所积蓄,则十一在内,十九在外
徽商重视买田置地,扩大再生产
B
16世纪中期至17世纪中期,美洲和日本生产的白银合计38000吨;最终流入中国的白银计7000吨或10000吨
中国商品拥有广阔的海外市场
C
古希腊考古发现有一些笔迹相同的陶片上刻有同一个人的名字
陶片放逐法是以民主方式反对民主敌人的有效方法
D
明朝实施“海禁”政策
是中国难以推进工业化的根本原因
 
A.AB.BC.CD.D
8.
据1882年9月《申报》记载:“即如公司一端,人见轮船招商与开平矿务获利无算,于是风气大开,群情若鹜,期年之内效法者十数起。每一新公司出,千百人争购之,以得票为幸”。这种现象说明了
A.政府经济政策发生重大变化
B.国人逐渐接受新型经营方式
C.社会各界支持股份公司发展
D.洋务企业的近代化因素增多
9.
1931年,国民政府针对性地大幅提高日本进口商品的税率,其中,棉绸的税率提高800%,毛织品提高200%,纸品提高8%到20%,人造丝、鱼类、烟草和煤的税率也有大幅提高。实施此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A.增加财政收入以全力剿共
B.应对世界经济危机冲击
C.以经济手段应对民族危机
D.保护中国民族工业发展
10.
近代有人在谈到某一企业时说“中国商民得减价之益,而水脚(注:水路运输费用)少入洋商之手者,奚止数千万,此实收回利权之大端。”该企业是
A.福州船政局B.轮船招商局
C.江南制造总局D.开平煤矿
11.
1898年,京师大学堂开办。1903年清政府改革科举,考试内容转向时务。同年乡试前夕,“大学堂两馆生已纷纷赴汴乡试,所存学生不过30余人……设诸公乡试得意,似略学堂出身为优。”新式教育困境的出现表明
A.废除科举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首要途径
B.新旧教育体制的矛盾不可调和
C.教育改革缺乏社会共识及国家支持
D.科举制妨碍学堂的推进和开展
12.
“梭伦揭开了一系列所谓政治革命,而且是以侵犯所有制来揭开的,……在梭伦所进行的革命中,应当是损害债权人的财产以保护债务人的财产。”梭伦改革的措施中明显“侵犯所有制”的是
A.鼓励发展工商业B.建立四百人会议
C.实行财产等级制度D.规定占有土地最高限额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