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学年河南三门峡陕州中学高二下期中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50533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5/7/10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25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发端于唐宋之际的海洋发展路向,表明我国传统社会的运行轨迹,开始出现了由“头枕三河、面向草原”到“头枕东南、面向海洋”的历史性转折,到宋代出现了“诸蕃惟市舶仅通”的局面,海上对外贸易极其繁盛。东起日本、朝鲜,西到地中海和非洲东部沿线,欧洲、非洲、亚洲50多个国家与中国有贸易往来,宋代中国是亚洲一支最活跃的力量,以中国为中心,与欧洲和非洲连接在一起的亚洲多边贸易网络初具规模,指南针在地中海投入使用,大大促进了地中海交通和对外贸易的繁荣。
——葛金芳《两宋社会经济研究》
材料二   据《明实录》载,明太祖朱元璋对中书省说:“其朝贡无论疏数,厚往而薄来可也。”又说:“朕以海道可通外邦,故尝禁其往来。”明成祖说:“商税者,国家以抑逐末之民,岂以为利?今夷人慕义远来,乃欲侵其利。所得几何,而亏辱大体万万矣。”自成化十二年(公元1476年)正月起至次年三月止,赏赐贡使等项苎丝37 558匹,而全国司库每年额造仅25 741匹。据《皇明世法录》载,明政府下令,“凡将马、牛、军需、铁货、铜钱……私出外境货卖及下海者,仗一百,物货船车入官。若将人口、军器出境及下海者绞。”后又下令,“片板不许下海,禁革双桅大船。”
——丁长清《中国对外经济关系史》
材料三   中国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大部分时间里,其本身就是一个世界,一个尽可能不与外界往来的世界。然而,尽管除知识名流外,其他中国人对外部世界不感兴趣,但外部世界却对中国兴趣甚浓。哥伦布航行的目标就是契丹,麦哲伦旅行的主要结果是马尼拉这块中西殖民地的建立,而到中国传教则成为耶稣会士的荣耀……作为一个有名无实的闭关国家,有着甚至更为封闭的儒家思想的明代中国,正在丧失它的自主性,开始依附于一个非它所创造的世界体系。
——(美)阿谢德《中国在世界历史之中》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唐宋之际我国外贸路径变化的主要原因及其世界意义。(12分)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影响明朝海外贸易的主要因素。(6分)
(3)依据材料二、三并结合当时世界形势,评述明朝的外贸政策。(7分)
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五代十国时期,社会动荡、田地荒芜、水利失修、百姓流离失所。后周世宗柴荣即位后,针砭时弊,以“民本”思想为主导,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广顺三年(953年),后周规定:“以天下系官庄田(国有土地)仅万计,悉以分赐见佃户充永业”,“百姓既得为永业,比户欣然,于是葺屋植树,敢致功力”。显德元年(954年),后周下令:“念稼穑之忧,罢非理之差徭,去无名之侵耗”。同年派官员,发丁夫,修治黄河下游各处决口月余。显德二年(955年)五月,世宗下令“毁佛”,停废敕额(朝廷给予寺名)外的寺院3万余所,敕额外僧尼一律还为编户。显德五年(958年),颁布《均田图》,派遣官员赶往各地均定田租,查实耕地,“以据田亩,均定税赋”。历朝受到优待的曲埠孔家也被取消特权照平民例纳租。后周实行的改革,促进了中原地区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为统一全国奠定了物质基础,带来了由衰败至强盛,从分裂到统一的历史转机。
——摘编自吴枫等编著的《隋唐五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后周世宗经济改革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后周世宗经济改革成功的原因。

2.论述题(共1题)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日本学者宫崎市定在《东洋近代史》中说:“中国宋代实现了社会经济的跃进、都市的发达、知识的普及,与欧洲文艺复兴现象比较,应该理解为并行和等值的发展,因而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中国现代历史学家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认为“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评材料中关于宋代的观点。

3.单选题(共10题)

4.
阅读“1972-1985年中美进出口贸易额统计表”,从中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年份
美国对华出口(百万美元)
中国对美出口(百万美元)
1972年
60
32
1975年
304
156
1980年
3755
1059
1985年
3855
3840
 
A.两国贸易中国始终处于优势
B.改革开放打开中美交往的大门
C.中美关系缓和推动了经贸往来
D.经贸发展得益于世界贸易组织
5.
明清时期,景德镇的瓷器“行于九域,施及外洋”;佛山镇的铁锅不仅远销吴越荆楚,而且大量出口;浙江桐乡县炉头镇的铁器品“大江南北咸仰赖”。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   )
A.商业发展促进商业市镇兴起
B.商品流通突破狭隘地方市场
C.全国手工业的发展相对平衡
D.海禁政策松动海外贸易发达
6.
《汉书·贡禹传》记载:“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钜万。……三工官官费五千万,东西织室亦然。”这里的“三服官”所主持经营的主要是
A.民间手工业B.私营手工业
C.家庭手工业D.官营手工业
7.
西方有经济学家专门研究过裙子与经济的关系,叫做“裙子经济”,结论是:裙子的长度与经济的发展成反比。也就是说,裙子越长,经济就越落后;裙子越短,经济就越先进,越发展。以19世纪中期英国为例,此时英国女性一改中世纪曳地长裙、行不露脚的式样,裤装和短裙逐渐流行起来。这一转变充分说明了
A.工业革命完成,妇女角色改变
B.民主政治进步,女权意识增强
C.科学技术发展,妇女思想解放
D.对外殖民扩张,妇女远离故乡
8.
现代金融市场起源于西方,以粗略的线条勾勒,金融中心转移的顺序应是
A.阿姆斯特丹——佛罗伦萨——纽约——伦敦
B.阿姆斯特丹——佛罗伦萨——伦敦——纽约
C.佛罗伦萨——伦敦——阿姆斯特丹——纽约
D.佛罗伦萨——阿姆斯特丹——伦敦——纽约
9.
有学者认为,18世纪中后期的西方“选择了海洋”,中国“选择了陆地”。“选择了陆地”主要指中国(    )
A.忽视海防的重要性B.放弃了一切对外贸易
C.奉行闭关锁国政策D.加强发展陆路交通
10.
阅读我国古代历史文献可以发现,“马上”“马甲”“马头”“马褂”“马蹄”“马前卒”“马到成功”“马革裹尸”“马首是瞻”等有关“马”的用语特别多,而现代常用文字中“机器”“机舱”“机车”“机电”“机工”“机构”“机械”“机帆船”“机关枪”等关于“机”的词汇比较多。造成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生态恶化,物种消失
B.农业文明转变到工业文明
C.洋务运动引进西方文明
D.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11.
下列对《晚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表》(数额单位:万两所含信息的合理解读有
年代
农业税收入
工商杂税收入
其他收入
总收入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1849
3281
77%
969
23%
 
 
4250
100%
1885
3071
40%
3923
51%
714
9%
7708
100%
1911
4810
16%
20441
69%
4445
15%
29696
100%
 
注:工商杂税收入包括:盐课、关税、厘金、官业收入、杂税等。(其中关税1841年约420万两;1887年2054万两;1911年3617万两。
①农业税数额变化不大但比重迅速下降,小农经济逐步解体
②税收主体的变化折射出中国经济近代化程度的逐步加深
③洋务及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出现并发展,工商杂税收入上升
④中国被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外贸易发展使关税增加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12.
下图反映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其中F1为动力,F2为阻力,F1>F2的情况最可能出现于
A.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B.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期间
13.
邓小平说:“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这些论断的直接效果是(  )
A.促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推广
B.促使国家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C.引导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D.推动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初步确立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1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