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奇章中学2018—2019学年度下期高二期末测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50518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7/29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物质生产、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观,这得益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技术的进步。……井田制度遭到严重的破坏。公元前685年齐国“相地而衰征”,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围绕着“争霸”战争的需要,春秋以至战国的整个历史阶段内,诸侯国们都在不停地进行着改革。经过改革,公室宗族逐渐衰亡,卿族甚或平民贵族势力增强,这些都为文化的理性主义和人本思潮的兴起奠定了社会物质基础。

——摘编潘俊杰、魏婧《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

材料二、从19世纪中叶起,中国农村开始生产供出口的大宗商品,包括供应条约口岸工厂的经济作物,这趋向于转入新的商业渠道。但在广大的中国农村地区,传统的市场结构正欣欣向荣,直到1949年都很少有衰落的迹象。……首先在条约口岸直接感受到的世界市场上银价或中国农业输出品行情的波动,有时候能波及农村。但总的说来,直到1949年农民地区和条约口岸经济依旧只有很松散的联系。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由于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而使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及相关的文化价值体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为文明转型。例如一万年前,在人口和资源的压力下,人类从渔猎采集文明向游牧、农耕文明转型,标志性的技术突破时青铜器和铁器的出现。
两千多年前,中国经过春秋战国五百多年的混乱,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即“铁制农具+小农经济+君主官僚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的中国传统文明终于成型。
几百年前,欧洲农耕文明的发展也面临着人口与资源的激烈矛盾。后来,西方文明出现新的转型,开始了文艺复兴,发明了蒸汽机,并因此牵动了工业革命,展开了一场人类对自然更大的征服运动。工业文明开采挖掘出地底深处的几百种矿产资源,将其转化为人类可支配使用的财富,支撑了人口新一轮的膨胀。又经过几百年的内外战争,逐步建立起了以自由企业为中心的自由民主政体。
材料四、为获取资源与市场,工业文明的先导国家以枪炮打开了地球上一切民族和国家的大门,迫使一切后进民族走向工业化之路。近代中国,为实现民族的平等和国家的发展,进入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期,百年动荡,内忧外患,血流成河。
当前,全人类正共同面临着一场新的文明转型,如果没有新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如果没有新的全球资源配置体系的革新,人与自然和人的矛盾将会迅速激化,人类就有可能越不过这次文明转型的门槛。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农业发展对当时社会转型的影响。并结合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农业对工业化发展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三,概括人类文明的演变过程。影响文明转型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分析归纳工业文明的形成具有怎样显著的特点?
(3)19世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完成了两次工业革命,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其对中国带来的主要影响。
2.
建国以来,党领导人民进行了一系列艰苦的探索,我们的民族逐步走上了富强和复兴的康庄大道。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同志早在建国初期,特别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就再三指示全党,要把工作中心转到经济方面和技术革命方面来。……由于我们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工作指导上发生了一些缺点和错误,也妨碍了党的工作中心转变的完成。……全会一致同意……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材料二、邓小平说:“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必须打破平均主义,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比较快地先富起来,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

——《邓小平与当代中国思想解放》

材料三、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经济全球化刚刚起步之时,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上个世纪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潮流真正形成之时,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本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加速扩张之时,中国入世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在近三十年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中国踩着历史的节奏,每一步都没有落空。”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改革开放》

材料四、这30年来,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之所以能够发生历史性变化,最根本的就是我们在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中国未来的发展也必须靠改革开放。实践永无止境,探索和创新也永无止境。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

——***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提到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在哪一年?有何历史意义?《公报》提出今后党和国家工作重心是什么?
(2)材料二中“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在农村中的表现是什么?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打破这种大锅饭的举措是什么?
(3)我国迈出对外开放第一步的举措是什么?上个世纪90年代初扩大开放的重要标志是什么?“中国入世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是在哪一年?
(4)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30年改革开放成功的启示。
3.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唐代宗于广德元年(763年)即位之后,面临安史之乱后均田制彻底崩溃、籍课口锐减五百二十多万、租庸调制难以维持的现实,下诏降低国家财政对以丁身为计税单位的租庸调收入的倚重程度。《册府元龟》卷五〇六《俸禄二》载曰:“广德二年正月,税天下地亩青苗钱,给百官俸禄,起七月给。”又有一种地头钱,开征于代宗永泰元年(765年)之前。大历五年(770年),代宗诏曰:“京兆府应征青苗、地头钱等,承前青苗钱每亩征十五文,地头钱每亩征二十五文。自令以后,宜一切以青苗钱为名,每亩减五文,征三十五文。”大历八年,制曰:“其青苗地头,天下诸州每亩率钱十五。顷以京师烦扰,供应颇多,苟从权宜,遂信其数。自今以后,宜准诸州例征率。”史称大历二年(767年)五月,诸道税地钱使、殿中侍御史韦光裔等人出使返京,共带回青苗490万贯钱,上缴国库。“天下用兵,百官俸钱折,乃议于天下地亩青苗上量配税钱,令御史府差使征之,以充百官俸料。每年据数均给之,岁以为常式。”

——摘编自陈明光《唐朝推行两税法改革的财政前提——代宗时期财政改革与整顿述评》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宗税制改革的背景与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宗税制改革的作用。

2.单选题(共11题)

4.
在雅典的一次决定是否放逐阿里斯提德的投票中,一个粗鲁汉子写下阿里斯提德的名字,他说:“我甚至还不认识这个人,但是到处都称呼他为正义,我实在听烦了。”最终,阿里斯提德遭到放逐。上述材料反映了雅典
A.民主性值得怀疑
B.少数贵族独享民主
C.直接民主存在弊端
D.公民缺乏参政热情
5.
法国政府曾向各国递交一份备忘录,为将要到来的议和定调子。其中写道:“由于各国使馆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为了保持道路始终畅通起见,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该条文的核心内容最终写入了
A.《黄埔条约》B.《天津条约》C.《北京条约》D.《辛丑条约》
6.
从1933年9月到10月间,蒋介石调集约100万兵力,采取“堡垒主义”新战略,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大规模“围剿”,经过一年苦战,反“围剿”失败。随后,中国工农红军
A.转入农村,发动群众
B.战略转移,北上抗日
C.挺进中原,战略反攻
D.战略决战,逐鹿中原
7.
以下是关于祖国统一大业的几份文献,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告台湾同胞书》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③《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①③②④
D.②③①④
8.
第一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强调,发展中国家间经济合作的目的不是出于经济层面,即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而是为了“对付经济领域中的压力政策,以及工业国家的经济集团可能造成的有害结果”。由此可知,不结盟运动兴起的目的是
A.实现经济独立
B.加强内部经济合作
C.维护自身经济权益
D.反对帝国主义
9.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道格拉斯C诺斯认为,“产业革命的技术不是出现在结构变迁以前,而是在其之后”。材料中的“结构变迁”主要指
A.地理大发现
B.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英国确立
C.垄断组织的出现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10.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对近代中国历史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从经济上看。
A.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
B.促进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发展和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C.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D.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难以独立发展
11.
江泽民同志曾指出,“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这里的“新”的实践主要体现在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企业股份制改革
C.经济特区的设置
D.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2.
1933年7月,罗斯福在致伦敦国际经济会议的电报中声明,反对恢复金本位制,坚持美元贬值的货币政策。对于美国的上述政策,认识正确的是
A.罗斯福为稳定国际金融形势做出了贡献
B.标志国家干预经济政策扩展到金融领域
C.美国的政策加剧了经济危机的严重后果
D.为战后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奠定了基础
13.
据史书记载:“唐、宋之间仅相隔短短半个世纪的分裂,已成为中国以后历史的模式。国家再也没有像在汉朝崩溃以后那样,经历长达数世纪的混乱局面。其原因是,自唐朝起,中国文明规模巨大,根深蒂固,不可能形成长期分裂的状态。……中国人自己认为分裂和随之而来的混乱是反常的,不幸的。有句古话说道:‘犹如一个天空不能有两个太阳,中国不能有两个国家或两个皇帝。’”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隋唐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基础
B.经济的发展消除了割据的经济基础
C.“大一统”民族心理及对稳定的追求使分裂局面不能长久
D.君权神授和专制主义的极端加强对维护国家统一作用巨大
14.
1958年的教育革命强调扩大劳动人民的教育机会,大力发展全日制中学和各类职业的民办中学以及半耕半读中学;而1961年后强调教育质量,大规模减少农村学校和学生数。引起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中央教育方针的调整和改革
B.政治运动造成教育的剧烈动荡
C.人民公社需大量青年劳动力
D.国家实行促进教育公平的政策

3.选择题(共1题)

15.

阅读表,据表完成后面见小题:

        自然资源

位次

矿产总量(已探明)

耕地面积

森林面积

水资源总量

总量在世界上的位次

3

4

8

6

人均占有量在世界上的位次

53

67

121

110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1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