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反映了1873~1930 年中国出口货物分类比重变化(单位: %)。
材料
下表反映了1873~1930 年中国出口货物分类比重变化(单位: %)。
年份 | 生产资料 | 半制成品 | 制成品 | ||||
农产品 | 手工开采 | 机器开采 | 手工 | 机制 | 手工 | 机器 | |
1873年 | 2.6 | 一 | ※ | 37.4 | 一 | 58.3 | 1.7 |
1893年 | 15.6 | — | — | 28.4 | 0.1 | 53.4 | 2.5 |
1903年 | 26.8 | 0.2 | 0.2 | 17.2 | 14.7 | 32.9 | 8.0 |
1910年 | 39. 1 | 0.2 | 0.5 | 13. 1 | 11.9 | 28.3 | 6.8 |
1920年 | 36.4 | 0. 9 | 2.8 | 8.2 | 12.3 | 31.2 | 8.3 |
1930年 | 45. 1 | 0.1 | 3.4 | 3.5 | 12.2 | 27. 1 | 7.4 |
一一节选自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从表中提取相关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代户籍分“良民”与“贱民”,前者为自由民,后者包括依附于官府的役户和门阀的家丁、奴婢。中唐之后,均田制解体,宋代“不抑兼并”,允许产权自由流动,“贫富无定势”,世家大族进一步削弱;另一方面,两税法使古代赋税制度由“舍地税人”向“舍人税地”方向发展。基于此,宋代废良贱户籍制,根据居城或居乡,划为“坊郭户”与“乡村户”,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居民户口。又根据居民有无不动产,划分“主户”与“客户”,再以家庭财产之多寡,将主户划为不同户等。上等户纳税多,下等户纳税少,客户由于没有田产,则不用缴税,更不会被束缚在土地上,“一失抚存,明年必去而之他”。……此外,宋代立法规定:一个人移居到一个地方生活一年以上,便可获得当地户口。这样,大量商人、佣工、流民涌入城市。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户籍制度改革的积极作用。
材料 唐代户籍分“良民”与“贱民”,前者为自由民,后者包括依附于官府的役户和门阀的家丁、奴婢。中唐之后,均田制解体,宋代“不抑兼并”,允许产权自由流动,“贫富无定势”,世家大族进一步削弱;另一方面,两税法使古代赋税制度由“舍地税人”向“舍人税地”方向发展。基于此,宋代废良贱户籍制,根据居城或居乡,划为“坊郭户”与“乡村户”,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居民户口。又根据居民有无不动产,划分“主户”与“客户”,再以家庭财产之多寡,将主户划为不同户等。上等户纳税多,下等户纳税少,客户由于没有田产,则不用缴税,更不会被束缚在土地上,“一失抚存,明年必去而之他”。……此外,宋代立法规定:一个人移居到一个地方生活一年以上,便可获得当地户口。这样,大量商人、佣工、流民涌入城市。
——摘编自吴钧《户口册上的中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户籍制度改革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户籍制度改革的积极作用。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密,取人之道益公,所举中原与边域之人才益均,既受拥护于人民,又不遭君主之干涉,独立发展,蔚为盛典,盖吾国政制中之最可称颂者也”。从唐代以后,科举出身成为各个朝代首要的做官途径,“国家以科名奔走天下士”,“范才于科目之内”。中国古代重视监察杌构,但若没有科举制的配套,所起的作用十分有限。史书记载,"(元)仁宗皇帝居潜,深厌吏弊作,其即位乃出独断,设进士科以取士。”美国学者罗兹曼说:“科举制度曾经是联系中国传统的社会动力和政治动力的纽带,是维护儒家学说在中国的正统地位的有效手段,它构成了中国社会思想的模式。”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英国文官制度特点,并简析其形成原因。
材料一 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密,取人之道益公,所举中原与边域之人才益均,既受拥护于人民,又不遭君主之干涉,独立发展,蔚为盛典,盖吾国政制中之最可称颂者也”。从唐代以后,科举出身成为各个朝代首要的做官途径,“国家以科名奔走天下士”,“范才于科目之内”。中国古代重视监察杌构,但若没有科举制的配套,所起的作用十分有限。史书记载,"(元)仁宗皇帝居潜,深厌吏弊作,其即位乃出独断,设进士科以取士。”美国学者罗兹曼说:“科举制度曾经是联系中国传统的社会动力和政治动力的纽带,是维护儒家学说在中国的正统地位的有效手段,它构成了中国社会思想的模式。”
——摘编自刘海峰《科举政治与科举学》
材料二 18世纪末以来,英国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日趋重要,建立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系成为当务之急。1854年,在工业资产阶级的强烈要求下,《诺新科特——屈维廉报告》发表,对文官的选拔、晋升等提出改革建议。根据此报告,英国于1855年和1870年两次颁布法令,确立了近代文官制度。它规定由独立于党派政治之外的文官委员会来主持文官考选事宜,引入公平竞争机制,优胜劣汰、选贤任能。文官不受选举与执政党更选的影响,只要无过失就不受免职处分,可一直工作至退休。文官不得参加政治活动,不得兼任议员或政务官员,不得参加政党和营利性经济活动。有人称文官成为“从不更迭的幕后政府”。——摘编自张延华《廉洁与效率:英国两次文官制度改革的共同价值取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对国家治理的积极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英国文官制度特点,并简析其形成原因。
2.单选题- (共11题)
4.
罗马法规定,人生而平等,法律是人正义和非正义的标准,那些被法律认定为“不名誉”的人的行为,是无效的行为。这表明罗马法
A.保障了每个公民的权利 | B.确立了法律至上的原则 |
C.关注人的道德以及价值 | D.具有协调社会关系功能 |
5.
1689年1月议会以詹姆士“已经退位,”和“王位虚悬”为由,决定由威廉和玛丽共同继承王位,前者为国王,后者为女王。议会的这一做法
A.冲击了传统的“君权神授”观念 |
B.深受法国启蒙运动影响防止独裁 |
C.使英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
D.解决了英国国王与议会间的矛盾 |
6.
1948年8月,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中共中央华北局决定在石家庄召开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代表共542人,其中共产党员376人,非党人士166人。在大会选举产生的27名华北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中,民主人士有8名。这次会议
A.实践了新民主主义政治路线 |
B.表明解放战争已取得基本胜利 |
C.标志着人民政治协商制度确立 |
D.体现了鲜明的社会主义原则 |
7.
中华民国建立后,孙中山把政府官员称作“人民之公仆”,民众心理随之变化,他们觉得自己成了国家的主人,有权对国家的事情发表自己的意见,社会舆论空前活跃。这主要是因为辛亥革命
A.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
B.宣传了民主共和的理念 |
C.推翻了封建专制的统治 |
D.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 |
8.
1990年5月至9月,美、苏、英、法与东西德召开了四次“2+4”外长会议,讨论德国统一问题,会议主要围绕“统一后的德国与北约华约的关系、德波边界的确定、四个战胜国对德国的权利与责任的终止”等议题展开。同年10月,两德统一。这反映了
A.美苏对峙格局的终结 |
B.区域集团化进程加快 |
C.苏联在东欧战略收缩 |
D.大国影响力作用强劲 |
9.
唐代,向中央入贡丝织品的巴蜀州郡有20多个,入贡的丝织品中仅“绫”这一类,就有宜州的“细绫”,遂州的“樗蒲绫”,彭州和汉州的“交梭绫”,梓州和嘉州的“水波绫”“鸟头绫”,阆州的“重莲绫”。这说明巴蜀地区
A.丝织品形成地域特色 |
B.丝织品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 |
C.纺织品劳动分工细密 |
D.丝织品地域发展水平不均衡 |
10.
宋代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普遍以兼业的方式从事手工业小商品生产、小商业经营、小雇佣劳动,从而出现小农、小工、小商的三位一体化趋势。这一趋势
A.增强了小农经济的韧性 |
B.制约了农业生产的提高 |
C.扩大了农民的人身自由 |
D.冲击了地主所有制经济 |
11.
两宋时期,江浙地区是全国的粮食倚重之地,而到明清时期江浙不少地区粮食已不能自给,需从湖广一带输入,但“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这种变化说明江浙地区
A.经济结构发生转型 |
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
C.长途贩运贸易繁荣 |
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
12.
清政府规定,上海机器织布局生产的布匹在上海纳税以后,如果运往内地或其他通商口岸,则领取相关单据作为完税凭据,否则须按传统方式沿途征收税厘。后这一税法在长江各通商口岸的近代企业中得到迅速推广。这有利于
A.打击不法企业偷税漏税 |
B.增强民族工业企业的竞争力 |
C.收回我国关税的自主权 |
D.清政府加强对近代企业管理 |
13.
据抗日战争时期南京民政府经济部统计:川、康(四川、西藏部分地区)、滇、黔、湘、桂六省工业指数如下(1938年为100),对这一变化的理解合理的是
A. 改变了工业结构不合理局面
B. 民族工业发展达到最高峰
C. 为持久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
D. 推动战时体制建立和完善
1938年 | 1939年 | 1940年 | 1941年 | 1942年 | 1943年 |
100 | 133.5 | 240.4 | 275.5 | 372.9 | 520.4 |
A. 改变了工业结构不合理局面
B. 民族工业发展达到最高峰
C. 为持久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
D. 推动战时体制建立和完善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