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述题- (共1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世纪部分时期中外历史大事年表
——根据中国近代史就世界近代现代史》等整理
表格为20世纪部分时期的中外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子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20世纪部分时期中外历史大事年表
中国 | 外国 |
1912年初,中华民国成立 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 1916——1017年,以黎元洪为首的总统府集团与以段祺瑞为首的国务院集团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激烈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 1920年,中国百条空中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了序幕 | 1913年,世界首条汽车装配流水线在美国福特汽车公司问世 191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历史上第二部《反托拉斯法》,更加严厉地禁止了几种垄断行为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将15亿人口卷入战争,数千万人死伤 1918年,美国议会批准了妇女的选举权 |
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 20世纪20年代后期,国民革命运动席卷全国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 1928年,首个国家级科研机构中央研究院成立,作为最高学术机构并规划全国科学发展 | 1921年,爱因斯坦以光电效应研究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20世纪20年代,欧洲经济迅速恢复,美国进入空前繁荣时期,纽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 1921年到1927年,意大利和日本相继建立起法西斯统治 |
1933年,国民政府施行新税则,基本实现了关税自主 1935年底,国民政府推行“法币”政策 1936年,“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开展 1936年,中国工业总产值比1927年增长80% | 1931年,英国通过《威斯敏斯特法》承认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自治领在内政外交上的独立地位 1933年,罗斯福开始推行新政 |
——根据中国近代史就世界近代现代史》等整理
表格为20世纪部分时期的中外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子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2.材料分析题- (共4题)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经济学界与伦理学界一直存在这一论题,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什么?孙中山给我们以重要启示。他认为只有进行政治革命,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才能够保证人民参与经济的平等权利,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孙中山强调实行“平均地权”能够有效地防止贫富悬殊的扩大,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使民生得到较好的改善。孙中山认为当时中国所面临的问题是患贫穷,不是患不均,主张振兴实业、实现国家的现代工业化以此来获得经济快速发展。1924年,孙中山指出在私人资本制度的存在下是无法实现分配公平的,“节制资本”可以预防资本的垄断,实现分配正义。孙中山强调公平不能以牺牲效率为代价,认为维护社会公平也是提高经济效率的方法之一。孙中山借鉴这一方面西方的成功经验,认识到制度创新是两者兼得的关键。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在公平与效率的权衡方面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综上所述,谈谈你对公平与效率的认识。
材料一 在经济学界与伦理学界一直存在这一论题,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什么?孙中山给我们以重要启示。他认为只有进行政治革命,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才能够保证人民参与经济的平等权利,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孙中山强调实行“平均地权”能够有效地防止贫富悬殊的扩大,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使民生得到较好的改善。孙中山认为当时中国所面临的问题是患贫穷,不是患不均,主张振兴实业、实现国家的现代工业化以此来获得经济快速发展。1924年,孙中山指出在私人资本制度的存在下是无法实现分配公平的,“节制资本”可以预防资本的垄断,实现分配正义。孙中山强调公平不能以牺牲效率为代价,认为维护社会公平也是提高经济效率的方法之一。孙中山借鉴这一方面西方的成功经验,认识到制度创新是两者兼得的关键。
——摘编自汪荣有《孙中山经济伦理忠想探析》等
材料二 平等与效率之间的权衡是当代“福利国家”面临的最重要课题。1945年,英国工党政府上台后。在凯恩斯主义的指导下,遵循“最低原则”“普遍原则”和“责任原则”着手建立比较完善的福利制度,1948年宣布建成世界上首个“福利国家”。政府给公民的津贴与补助,名目越来越多,几乎包括了“从摇蓝至坟墓”所需的所有福利项目。1960年,英国社保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6%,到1983年,达到13.1%。但以“福利国家”模式为核心的社会治理体系难以为继。撒切尔夫人上台后,保守党政府开始调整自己的角色,社会保障制度开始向“基本安全网”方向转化,不再承诺公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只负责解决少数人的特殊困难。撒切尔政府把减轻税收作为重振英国经济战略中的一项重要政策。政府还将一些国营企业私有化,积极鼓励私人开办新企业。在这些措施下,社会成员在收入与财产上的差距拉大了,但经济显著增长。——摘编自易梦红、佟家栋《平等与效率间的再权街》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孙中山关于公平与效率的主要主张,并予以简评。(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在公平与效率的权衡方面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综上所述,谈谈你对公平与效率的认识。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代户籍分“良民”与“贱民”,前者为自由民,后者包括依附于官府的役户和门阀的家丁、奴婢。中唐之后,均田制解体,宋代“不抑兼并”,允许产权自由流动,“贫富无定势”,世家大族进一步削弱;另一方面,两税法使古代赋税制度由“舍地税人”向“舍人税地”方向发展。基于此,宋代废良贱户籍制,根据居城或居乡,划为“坊郭户”与“乡村户”,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居民户口。又根据居民有无不动产,划分“主户”与“客户”,再以家庭财产之多寡,将主户划为不同户等。上等户纳税多,下等户纳税少,客户由于没有田产,则不用缴税,更不会被束缚在土地上,“一失抚存,明年必去而之他”。……此外,宋代立法规定:一个人移居到一个地方生活一年以上,便可获得当地户口。这样,大量商人、佣工、流民涌入城市。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户籍制度改革的积极作用。
材料 唐代户籍分“良民”与“贱民”,前者为自由民,后者包括依附于官府的役户和门阀的家丁、奴婢。中唐之后,均田制解体,宋代“不抑兼并”,允许产权自由流动,“贫富无定势”,世家大族进一步削弱;另一方面,两税法使古代赋税制度由“舍地税人”向“舍人税地”方向发展。基于此,宋代废良贱户籍制,根据居城或居乡,划为“坊郭户”与“乡村户”,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居民户口。又根据居民有无不动产,划分“主户”与“客户”,再以家庭财产之多寡,将主户划为不同户等。上等户纳税多,下等户纳税少,客户由于没有田产,则不用缴税,更不会被束缚在土地上,“一失抚存,明年必去而之他”。……此外,宋代立法规定:一个人移居到一个地方生活一年以上,便可获得当地户口。这样,大量商人、佣工、流民涌入城市。
——摘编自吴钧《户口册上的中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户籍制度改革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户籍制度改革的积极作用。
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0年7月第二次近卫内阁成立后,日本迅速确立了建设“大东亚新秩序”即“大东亚共荣圈”的国策,并迈出了南进的实质性步伐。由于日本的南进,加剧了与美、英等国的矛盾,随后开始了近一年的日美谈判。但由于两国在对华问题、南进政策等亚太政策上的根本矛盾不可调和,日本为实现“大东亚共荣圈”,终于发动了“大东亚战争”,并最终与美、英、荷等国发生冲突乃至开战。日本“大东亚共荣圈”范围是1940年划定的。其步骤首先是“西进”侵华,其次是“南进”东南亚各国,再次是占领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日本不仅企图独霸东亚,而且梦想进入“太平洋时代”。1941年12月8日,日本对美、英、荷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此后,日本在“自存自卫”的名义下,并声称为了解放亚洲而驱逐欧美势力,通过圣战建立大东亚共荣圈,发动了三年半之久的“大东亚战争”。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亚太地区抗日战争的胜利,终于迫使日本法西斯宣布投降,“大东亚共荣圈”随之宣告崩溃。
——摘编自臧运祜著《近代日本亚太政策的演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发动“大东亚战争”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日本政府的“大东亚共荣圈”政策。
材料 1940年7月第二次近卫内阁成立后,日本迅速确立了建设“大东亚新秩序”即“大东亚共荣圈”的国策,并迈出了南进的实质性步伐。由于日本的南进,加剧了与美、英等国的矛盾,随后开始了近一年的日美谈判。但由于两国在对华问题、南进政策等亚太政策上的根本矛盾不可调和,日本为实现“大东亚共荣圈”,终于发动了“大东亚战争”,并最终与美、英、荷等国发生冲突乃至开战。日本“大东亚共荣圈”范围是1940年划定的。其步骤首先是“西进”侵华,其次是“南进”东南亚各国,再次是占领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日本不仅企图独霸东亚,而且梦想进入“太平洋时代”。1941年12月8日,日本对美、英、荷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此后,日本在“自存自卫”的名义下,并声称为了解放亚洲而驱逐欧美势力,通过圣战建立大东亚共荣圈,发动了三年半之久的“大东亚战争”。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亚太地区抗日战争的胜利,终于迫使日本法西斯宣布投降,“大东亚共荣圈”随之宣告崩溃。
——摘编自臧运祜著《近代日本亚太政策的演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发动“大东亚战争”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日本政府的“大东亚共荣圈”政策。
5.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张元济(1867—1959),光绪十八年进士,曾任总理衙门章京等职,支持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张遭“革职永不叙用”,后经李鸿章介绍,入南洋公学(近代著名官办高等学堂,今上海交大前身)任译书院主事兼总校,开始编译出版教材和参考书籍,实现了人生第一次跨越。在这期间,张元济主持出版的最有影响的书籍是严复翻译的《原富》(即英国亚当·斯密著《国富论》)。
1902年张辞去南洋公学职务,到商务印书馆筹建编译所。至此,张元济实现了人生第二次大跨越。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颁行,教育改革思潮再次兴起,编写得体、符合教育科学规律的教材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环。张把握住了历史机遇,1903年推出中国第一套现代教科书——“最新教科书”,1912年又推出“共和国教科书”,为变革中的国家确立了全新的文化标准。
——据张人凤《戊戌到辛亥期间的张元济》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张元济两次人生抉择中的身份转换。概括他对近代中国社会进步所作出的贡献。
(2)以张元济为例,说明社会环境对历史人物人生抉择的影响。
材料 张元济(1867—1959),光绪十八年进士,曾任总理衙门章京等职,支持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张遭“革职永不叙用”,后经李鸿章介绍,入南洋公学(近代著名官办高等学堂,今上海交大前身)任译书院主事兼总校,开始编译出版教材和参考书籍,实现了人生第一次跨越。在这期间,张元济主持出版的最有影响的书籍是严复翻译的《原富》(即英国亚当·斯密著《国富论》)。
1902年张辞去南洋公学职务,到商务印书馆筹建编译所。至此,张元济实现了人生第二次大跨越。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颁行,教育改革思潮再次兴起,编写得体、符合教育科学规律的教材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环。张把握住了历史机遇,1903年推出中国第一套现代教科书——“最新教科书”,1912年又推出“共和国教科书”,为变革中的国家确立了全新的文化标准。
——据张人凤《戊戌到辛亥期间的张元济》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张元济两次人生抉择中的身份转换。概括他对近代中国社会进步所作出的贡献。
(2)以张元济为例,说明社会环境对历史人物人生抉择的影响。
3.单选题- (共9题)
6.
有学者认为,“在美国,有权作出决定的只是总统而不是内阁,美国的内阁仅是一个非正式的总统的咨询机构,即使参加内阁会议的大多数人的意见与总统相左,总统亦可不必采纳。”这一论点( )
A.反映美国的内阁没有实际作用 | B.符合宪法对总统职权的规定 |
C.表明总统与内阁之间权限不明 | D.说明总统权力缺乏有效制衡 |
7.
1939年、冯友兰在《论抗战》中指出:“现在中国与日本打仗,是中国在近代处境最危的时候,但不是中国在近代地位最劣的时候”,“我们的时代是中国中兴的时代”。此言论反映了
A.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
B.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
C.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
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
8.
金冲及在《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中写道:20世纪70年代,中国接待外国国家首脑和政府代表团三十多起,也派出很多代表团分赴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访问,对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友好交往日益密切,60年代后期中国周边那种严峻局势已根本改观。这一变化
A.为日后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提供条件 |
B.树立了中国在国际舞台的中心地位 |
C.有利于深化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 |
D.打击了以美苏大国主导的两极格局 |
9.
有学者在研究十六世纪中叶“嘉靖大倭寇”问题时认为:一是倭寇的主体是中国东南沿海的中小商人阶层;二是倭寇的最高领导是王直,是徽商出身;两者追求的是海上贸易的合法化。材料表明
A.民间贸易损害政府利益 |
B.商帮力图扩展海外贸易 |
C.海禁政策加剧倭寇之患 |
D.官方贸易失去垄断地位 |
10.
城市化率(也叫城镇化率)是城市化的度量指标,一般采用人口统计学指标即城镇人口占总人口(包括农业与非农业)的比重。根据下表可以得出
A. 城市化率直接关乎商品经济发展水平
B. 政府政策对城市化率影响较大
C. 大多封建政权限制农村人口流入城市
D. 农业发展程度与城市化成反比
朝代 | 年代 | 城市化率 |
战国 | 公元前300年 | 15.9 |
西汉 | 公元2年 | 17.5 |
唐 | 745 | 20.8 |
南宋 | 1200 | 20 |
清 | 1820 | 6.9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1949 | 10.6 |
1990 | 26.4 |
A. 城市化率直接关乎商品经济发展水平
B. 政府政策对城市化率影响较大
C. 大多封建政权限制农村人口流入城市
D. 农业发展程度与城市化成反比
11.
1879年以前,福州船政局所造之船均“派拨各省,并不索取原价分文”;此后造船所用材料费由用船方拟付,采取“协造”方式生产。这种变化反映了
A.军用工业由官办转为商办 |
B.洋务企业遇到了经费问题 |
C.军工产品市场化趋势明显 |
D.近代轮船制造业走出困境 |
12.
苏格拉底主张,凡是为了-个人自己的理智所宣判为错误的东西,就不应该去做,哪怕受到当权者或任何法庭的强迫,也要不惜任何代价予以抵制——“未经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苏格拉底强调的是
A.物质生活 |
B.科学精神 |
C.理性价值 |
D.自由权利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