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高三12月月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50405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6/3/14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1947年乔治.凯南说“如果把苏联遏制住了,而不损害美国经济繁荣和政治稳定,那么苏联党的结构就要经历一段非常紧张的阶段,最终将导致苏联政权的解体或逐步软化。”
——摘自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
材料二像苏联以前的很多帝国一样,苏联最后从内部爆炸和瓦解了。其原因不是直接的军事失败,而主要是由经济和社会问题加速引起的分崩离析。
——摘自布热津斯基《大棋局》
材料三如果一个国家把它的很大一部分资源不是用于创造财富,而用于军事目的,那么,从长远看,这很可能导致该国国力的削弱。
——摘自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1)材料一体现了何种政策主张?为落实上述主张,美国采取了哪些行动?
(2)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史学界对17、18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状况有着不同的看法。一些学者认为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几乎陷于停滞状态。早在18世纪,亚当斯密就认为中国社会似乎“停滞于静止状态”了。德国哲学家赫尔德在1787年出版的《关于人类历史哲学的思想》中,也对当时中国社会的状态持同样的看法,认为这个帝国的“体内血液循环已经停止,犹如冬眠的动物一般”。而早期近代化研究者认为,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状况具有双重特点,一方面它标志着中国传统社会达到了繁荣昌盛的顶峰;另一方面,它将明朝中后期中国社会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型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摘编自罗文兴《被误读的中国历史》

结合材料与中国古代史相关知识,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评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3.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读有关日本明治维新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上下一心,大展经纶;公卿与武家同心,以至于庶民,须使各遂其志,人心不倦;破历来之陋习,立基于天地之公;求知识于世界,大振皇基。”
——1868年明治政府《五条誓约》
材料二 有关明治维新时期的图片


材料三涩泽荣一(1840~1931年),被誉为“日本实业之父”。他提倡“《论语》加算盘”。强调“要广泛地给人民以好处,帮助大家过好日子,就得有钱”,也就是说不能丢开经济来空谈政治。他又强调“孔子之教与富是一致的,为富不仁是不对的,实行仁义才能得到真富”。他说:“我的事业是喻义不喻利,国家必须的事业,就把获利放在第二位,在‘义’上该兴办的事业,就干起来,手攥着股票,面对实际,谋取利益,把事业经营下去。”
——摘自《涩泽子爵·话论语》
(1)材料一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2)从材料二中你获得哪些历史信息?扼要谈谈其对日本发展的积极影响。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涩泽荣一提倡“《论语》加算盘”的评价?

2.单选题(共4题)

4.
大型纪录片《公司的力量》解说词中这样说道:“用法律保护个人权利,明确所有权归属,这些正是自由交易和市场形成的前提,也许正基于此,很多学者才把发明公司的荣耀归于罗马人。但真正公司时代的到来,还要在人被进一步解放之后。”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
A.罗马法直接促进了现代企业制度产生
B.罗马法导致公司组织的诞生
C.罗马法具有进步性和时代的局限性
D.罗马法导致自由市场经济形成
5.
“美国联邦宪法既非神授,也非在一定期限内由人类的智慧和决心写出来的最伟大作品,而是一部实际可行的文件。它被人规划来满足某些迫切的需要,并被人修改以适应意外情况。”材料主要反映了美国宪法( )
A.是一部完美的法律文件B.适应了现实的需要
C.由少数人操纵进行修改D.坚持了民主原则
6.
“会战开始前,中国方面....采取了相应部署准备在平汉路武胜关、广水段先发制敌,袭扰日军后方,威胁武汉,...会战结束后,日军认为确保对该城的占领,可以给重庆蒋政权更大的威胁,...战略价值极大。”这里的“会战”指的是( )
A.枣宜会战B.徐州会战
C.淞沪会战D.武汉会战
7.
有学者论:“政治权力型经济在中国历史上表现得最为突出,最为典型。”这种经济形式在古代中国的表现有
①盐铁官营制度
②早市夜市出现
③商人群体形成
④重农抑商政策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