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安徽淮南二中高一下期中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50387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6/8/10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学者们通过各自的研究 ,对明清时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往往作出不同评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史仲文、胡晓琳《中国全史·商贾史》
材料二  安古斯·麦迪森运用实际购买力计算法计算中国汉代以来的GDP ,提出自1700年至1820年 ,中国的经济增长数倍于欧洲 ,中国的GDP在世界GDP的比重从231%增长到324 %;而欧洲的GDP在世界GDP中的比重仅从233%增长到266 % ;贡德·弗兰克认为 ,直到1800年 ,中国仍是世界经济的中心……尽管这些认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验证 ,但它毕竟提出了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 :在西方资本主义进入中国之前 ,中国的传统经济究竟是不断发展 ,还是处于停滞的状态? 
——李根蟠《关于明清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悖论”》
(1)概括指出材料一中描述的社会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上述现象出现的经济政策因素。
(2)联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二中“悖论”,选择其中一种观点展开评论。
要求:观点鲜明,论证严密,表述成文,富有逻辑。(不超过250字)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上(宋高宗)谕大臣曰……又曰“广南(广东南路)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庶蕃商(海外各国商人)肯来,动辄百十万缗,皆宽民力也。”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材料二诏行中书省唆都、蒲寿庚等曰:“诸蕃国列居东南岛寨者,皆有慕义之心,可因蕃舶诸人宣布朕意,诚能来朝,朕将宠礼仪。其来往互布,各从所欲。”
——《元史·世祖记》
材料三《乾隆二十四年部覆两广总督李侍尧奏议》据称夷商在省过冬,应请永行禁止也……夷人到粤,宜令寓居行商管束稽查也……借领外夷资本及雇佣汉人役使,并应查禁也……外夷雇人传递信息之积弊,宜请永除也。
(1)材料一中“广南市舶”的主要职能是什么?上述材料中称外国商人为“蕃商”“夷人”这反映了古代统治者怎样的心态和思想?
(2)上述三则材料反映的对外政策有何不同?这些政策对当时的社会经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方史学家习惯上把15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称为“扩张的时代”,欧洲人把自己来到西半球的事件,称之为“地理大发现”。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原有的商品如粮食,白糖,香料都有大的增加;同时一些新商品也出现在欧洲市场上,例如:美洲的烟草,可可,非洲的咖啡,中国的茶叶。一方面是许多商业金融机构的建立,有信贷机构,殖民贸易股份公司,交易所等。买空卖空,形同赌博,经商者突然暴富,顷刻破产的事例司空见惯。 ……中世纪兴旺发达的地中海贸易成为昨日黄花,威尼斯,热那亚等城市的商业地位一落千丈……而里斯本,伦敦,安特卫普和阿姆斯特丹成为重要的国际商业都市……
——刘景华《人类六千年》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地理大发现”主要指什么?引发“地理大发现”的最主要根源是什么?
(2)材料二表明“地理大发现”对欧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需提炼其具体表现)
(3)如何解释“地理大发现”的世界历史意义?

2.单选题(共16题)

4.
有关清政府“闭关政策”的评价,20世纪50—60年代的学者大都认为它具有抵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作用(“自卫说”)。20世纪80年代以后,学者对这样的认识产生了怀疑,他们认为,它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前进和发展,起了严重的阻碍作用(“自杀说”)。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A.史学家视角不同会导致结论不同
B.史学家自我否定说明评价标准缺失
C.两种观点互相矛盾,都缺乏正确性
D.“自杀说”比“自卫说”更正确
5.
1992年11月16日,“海协会”致函“海基会”:“为使海峡两岸公证书使用问题商谈早日克竞全功,现将我会拟作口头表述的要点函告贵会:海峡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的统一。但在海峡两岸事务性商谈中,不涉及‘一个中国’的政治含义。”对此函解读不正确的是
A. 标志着“九二共识”的达成
B. 体现出求同存异的务实精神
C. 明确了两岸关系的根本原则
D. 推动了两岸关系的重大突破
6.
2013~2014年,乌克兰发生了严重政治危机:乌克兰国内的亲俄派与亲英美派对立并引发武装冲突。危机引起许多国家的直接干预:俄罗斯立即强势介入,法、德、英、美等国采取了针锋相对的措施向俄罗斯施压;欧盟、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以及中国等国也表示高度关注。2015年2月,俄、乌、法、德四国领导人举行会谈,随后俄罗斯总统普京宣布乌克兰危机各方同意停火,危机才告一段落。透过乌克兰危机,可以看出
A.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面临的共同主题
B.多极化形成过程中,大国之间存在反复博弈
C.联合国在维护国际安全方面发挥了核心作用
D.经济区域化对全球化具有促进和制约的作用
7.
“帝王们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照此观点来解释“重农抑商”政策的话,下列结论中可以成立的是
A.重农抑商实现了古代经济政策效用的最大化
B.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明智选择
C.重农抑商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时的必然选择
D.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整部中国古代史
8.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时期,在农业方面的成就突出。其主要表现是
A.高转筒车的发明
B.铁犁牛耕的出现
C.耦犁技术的普及
D.曲辕犁的推广
9.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的作者陈旭麓指出“以保守的对策来对付进取的政策,这种中西之间的态势就是鸦片战争后一系列变化的基础和原因……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所处的被动局面,不是开始于鸦片战争,而是从郑和航海(1405~1433年)以来已见端倪了。”对该观点认识正确的是
A.郑和航海时期的中国已经落后于西方
B.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对外交流完全停滞
C.政策差异导致了中西历史发展方向的迥异
D.西方进取从根本上加速了明清社会的转型
10.
“土豪,我们做朋友吧”成为当今一种网络流行语。如果某一土豪生活在武则天时代,他能够显摆的财富不可能有
A.精美的青铜酒樽B.削铁如泥的钢刀
C.色泽鲜艳的彩瓷D.波斯风格的织品
11.
南宋文人耐得翁在其游记《都城纪胜》中记录南宋临安城:“市肆谓之行者,因官府科索而得此名,不以其物小大,但合充用者,皆置为行。虽医卜亦有职……内亦有不当行而借名之者,如酒行、食饭行是也。”由此记载可知
A.南宋城市经济仍受政府管理
B.城市行会组织最早出现在南宋
C.医疗行业比餐饮业地位显著
D.临安城内已经形成地域性商帮
12.
近年来,土地流转成为热门话题,土地制度是古代主要制度。汉代以后,“地券或地契是买卖双方私人之间所立的文契。此外还有政府官方发给天地所有人的产权证明文件。”说明
A.体现了“耕者有其田”
B.土地买卖相当频繁
C.土地所有权登记制度的出现
D.土地所有权完全由国家控制
13.
清代旧例:“凡内地商人赴外洋者,必戚里具结状,限往返期,逾限者连坐。……过三年不归者,不听回籍。”这体现了清朝的政策是
A. 工商食官 B. 鼓励贸易
C. 重农抑商 D. 闭关锁国
14.
新航路的开辟使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主要是因为
A.欧洲商人直接同世界各地建立了商业联系
B.欧、亚、非洲之间隔绝的状态被打破
C.欧洲商贸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D.亚洲、非洲、美洲沦为了西欧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15.
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曾对1550—1650年这一时期有过如下描述:“近代世界编年史上,从未存在过对商人、投机者和暴发户来说如此持久、如此可贵的一个良机。”该“良机”主要得益于
A.文艺复兴运动
B.新航路开辟
C.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
D.英国成为殖民霸主
16.
1663年英国颁布《主要产物法令》,其中规定:凡在欧洲各地出产或制造的物品,都必须先输送到英国,再用英国船从英国海港启程,才可以转运到美洲殖民地。此规定的主要目的在于
A.加强与欧洲各国的联系B.打破西班牙贸易垄断
C.获取垄断性的贸易利润D.遏制荷兰商业的发展
17.
1609年,某地成立银行,而后各种银行林立,成为欧洲的储蓄和兑换中心。依靠雄厚的金融力量,此地还开启了股票市场,进行融资和投资,被后人称为“17世纪的华尔街”。“某地”是指
A.英国的伦敦
B.法国的巴黎
C.荷兰的阿姆斯特丹
D.意大利的威尼斯
18.
“这是一个,给世界带来工业文明的火种也带来海盗洗劫般苦难的民族;这是一个,曾经让世界在她面前战栗、而今只能紧跟当今霸主狐假虎威的岛国;这是一个,人类政治文明民主化、法律化历程开始的地方……”诗中的“岛国”是指
A.澳大利亚B.葡萄牙
C.西班牙D.英国
19.
商鞅变法规定:私自移动田界,将被处以“赎耐”之刑(强制剔去须鬓,以羞辱之)。此规定的目的是
A.维护井田制B.重农抑商
C.奖励耕织D.保护私有财产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