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述题- (共1题)
1.
2008年学者法里德•扎卡里亚在《后美国时代》的文章称:“上个世纪的全球经济、科技、文化和理念,大半时间由美国主导;我们目前正在经历的则是……可称为‘群雄竞起’的时代。”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观点?
2.材料分析题- (共4题)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若将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放置于世界文明史中,我们或可以发现,两汉时期,“世界时间”确乎是在西方的罗马城和东方的西安、洛阳。公元6世纪之后,中国独享“世界时间”长达一千年之久。从13世纪开始,西方的进步声浪越来越响,到18世纪,“世界时间”的钟摆彻底离开了中国。
——摘自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注)法国年鉴派历史学家布罗代尔提出过“世界时间”的概念。依据他的观点,人类文明的进步并不均衡地发生在地球的每一个地方,相反,它只出现在少数的两到三个地方,这些地方所呈现的景象代表了那个时期人类文明的最高水平。
(1)根据所学知识,指出两汉时期“世界时间”在东、西方的具体表现。
(2)结合13世纪前后的史实,简述“西方的进步声浪越来越响”的表现。
(3)你如果看待“到18世纪,世界时间的钟摆彻底离开了中国”这一观点?
材料 若将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放置于世界文明史中,我们或可以发现,两汉时期,“世界时间”确乎是在西方的罗马城和东方的西安、洛阳。公元6世纪之后,中国独享“世界时间”长达一千年之久。从13世纪开始,西方的进步声浪越来越响,到18世纪,“世界时间”的钟摆彻底离开了中国。
——摘自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注)法国年鉴派历史学家布罗代尔提出过“世界时间”的概念。依据他的观点,人类文明的进步并不均衡地发生在地球的每一个地方,相反,它只出现在少数的两到三个地方,这些地方所呈现的景象代表了那个时期人类文明的最高水平。
(1)根据所学知识,指出两汉时期“世界时间”在东、西方的具体表现。
(2)结合13世纪前后的史实,简述“西方的进步声浪越来越响”的表现。
(3)你如果看待“到18世纪,世界时间的钟摆彻底离开了中国”这一观点?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梁启超对“欧洲旧思想、中国旧思想、欧洲新思想”的比较表(原文节选)
——摘自梁启超《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1901年10月)
(1)从甲、乙、丙三类思想中概括关于君主权力的不同主张。
(2)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上述不同主张的思想来源。
(3)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梁启超创作此文的意图。
材料梁启超对“欧洲旧思想、中国旧思想、欧洲新思想”的比较表(原文节选)

——摘自梁启超《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1901年10月)
(1)从甲、乙、丙三类思想中概括关于君主权力的不同主张。
(2)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上述不同主张的思想来源。
(3)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梁启超创作此文的意图。
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镜面圆径不过二寸,很厚重,背面满刻蒲陶。古董店家都称为“海马葡萄镜”。
这些都是汉代的镜子。……汉武通大宛安息,以致天马蒲萄,大概当时是视为盛事的,所以便取作什器的装饰。古时,于外来物品,每加海字,如海榴,海棠之类。海即现在之所谓洋,海马译成今文,当然就是洋马。
遥想汉人多少闳放,新来的动植物,即毫不拘忌,来充装饰的花纹。唐人也还不算弱,例如汉人的墓前石兽,多是羊、虎、天禄、辟邪,而长安的昭陵上,却刻着带箭的骏马,还有一匹驼鸟,则办法简直前无古人。
宋的文艺,现在似的国粹气味就熏人。然而辽、金、元陆续进来了,这消息很耐寻味。汉唐虽然也有边患,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到,凡取用外来事物的时候,就如将彼俘来一样,自由驱使,绝不介怀。一到衰弊陵夷之际,神经可就衰弱过敏了,每遇外国东西,便觉得仿佛彼来俘我一样,推拒,惶恐,退缩,逃避,抖成一团,又必想一篇道理来掩饰,而国粹遂成为孱王和孱奴的宝贝。
宋镜我没有见过好的,什九并无藻饰,真是“世风日下”。但是要进步或不退步,总须时时自出新裁,至少也必取材异域,倘若各种顾忌,各种小心,各种唠叨,……怎么会做出好东西来。所以事实上“今不知古”者,正因为有许多唠叨着“今不如古”的诸位先生们之故。现在情形还如此。倘再不放开度量,大胆地,无畏地,将新文化尽量地吸收,则杨光先(明末清初人,保守派代表人物)似的向西洋主人沥陈中夏的精神文明的时候,大概是不劳久待的罢。
——鲁迅《看镜有感》1925年
(1)1925年的中国呈现怎样的社会特征?
(2)概述材料中汉、唐及宋三个历史时期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
(3)基于上述材料,你如何看待鲁迅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
材料镜面圆径不过二寸,很厚重,背面满刻蒲陶。古董店家都称为“海马葡萄镜”。
这些都是汉代的镜子。……汉武通大宛安息,以致天马蒲萄,大概当时是视为盛事的,所以便取作什器的装饰。古时,于外来物品,每加海字,如海榴,海棠之类。海即现在之所谓洋,海马译成今文,当然就是洋马。
遥想汉人多少闳放,新来的动植物,即毫不拘忌,来充装饰的花纹。唐人也还不算弱,例如汉人的墓前石兽,多是羊、虎、天禄、辟邪,而长安的昭陵上,却刻着带箭的骏马,还有一匹驼鸟,则办法简直前无古人。
宋的文艺,现在似的国粹气味就熏人。然而辽、金、元陆续进来了,这消息很耐寻味。汉唐虽然也有边患,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到,凡取用外来事物的时候,就如将彼俘来一样,自由驱使,绝不介怀。一到衰弊陵夷之际,神经可就衰弱过敏了,每遇外国东西,便觉得仿佛彼来俘我一样,推拒,惶恐,退缩,逃避,抖成一团,又必想一篇道理来掩饰,而国粹遂成为孱王和孱奴的宝贝。
宋镜我没有见过好的,什九并无藻饰,真是“世风日下”。但是要进步或不退步,总须时时自出新裁,至少也必取材异域,倘若各种顾忌,各种小心,各种唠叨,……怎么会做出好东西来。所以事实上“今不知古”者,正因为有许多唠叨着“今不如古”的诸位先生们之故。现在情形还如此。倘再不放开度量,大胆地,无畏地,将新文化尽量地吸收,则杨光先(明末清初人,保守派代表人物)似的向西洋主人沥陈中夏的精神文明的时候,大概是不劳久待的罢。
——鲁迅《看镜有感》1925年
(1)1925年的中国呈现怎样的社会特征?
(2)概述材料中汉、唐及宋三个历史时期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
(3)基于上述材料,你如何看待鲁迅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
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途中见闻)我船升旗,来船亦升旗。……来船船人皆升桅,舟中乐作。……因询船主:“升旗何也?”曰:“所以告也。”“彼亦升旗何也?”曰:“报也。犹曰公使在船,已谨知矣。”……“彼船人升桅而立,何也?”曰:“示敬也,犹之列队也。升桅而后可以示远。乐,所以作军乐也,以为列队之节也。”……(近年英、法、俄、美、德诸大国)以信义相先,尤重邦交之谊。致情尽礼,质有其文,视春秋列国殆远胜之。
西洋一切事情,皆著之新报。议论得失,互相驳辩,皆资新报传布。执政亦稍据其所言之得失以资考证……(执政)所行或有违忤,议院群起攻之,则亦无以自立,故无敢有恣意妄为者。当事任其成败,而议论是非则一付之公论。《周礼》之讯群臣、讯万民,亦此意。
——摘自《郭嵩焘使英日记》
(注)郭嵩焘(1818—1891),湖南人,29岁进士及第,曾任湘军幕僚。中国首位驻外使节,1875年至1879年担任驻英公使。
(1)郭嵩焘出使英国期间,中国正经历哪一历史事件?
(2)概述材料中郭嵩焘对英国的感受。
(3)你如何评价郭嵩焘的使英感受。
材料(途中见闻)我船升旗,来船亦升旗。……来船船人皆升桅,舟中乐作。……因询船主:“升旗何也?”曰:“所以告也。”“彼亦升旗何也?”曰:“报也。犹曰公使在船,已谨知矣。”……“彼船人升桅而立,何也?”曰:“示敬也,犹之列队也。升桅而后可以示远。乐,所以作军乐也,以为列队之节也。”……(近年英、法、俄、美、德诸大国)以信义相先,尤重邦交之谊。致情尽礼,质有其文,视春秋列国殆远胜之。
西洋一切事情,皆著之新报。议论得失,互相驳辩,皆资新报传布。执政亦稍据其所言之得失以资考证……(执政)所行或有违忤,议院群起攻之,则亦无以自立,故无敢有恣意妄为者。当事任其成败,而议论是非则一付之公论。《周礼》之讯群臣、讯万民,亦此意。
——摘自《郭嵩焘使英日记》
(注)郭嵩焘(1818—1891),湖南人,29岁进士及第,曾任湘军幕僚。中国首位驻外使节,1875年至1879年担任驻英公使。
(1)郭嵩焘出使英国期间,中国正经历哪一历史事件?
(2)概述材料中郭嵩焘对英国的感受。
(3)你如何评价郭嵩焘的使英感受。
3.单选题- (共22题)
6.
“……每九天举行一次至少要求6000位公民参加的雅典公民大会,期间,雅典警卫在街道上巡逻,并用沾了红色粉末的绳子将公民们从市镇广场的最北端护送到集会场所,一旦在集会场所外发现某个公民沾有红色印记,该公民就会受到惩罚。”上述现象从侧面反映了( )
A.高频政治活动导致公民逃离 | B.雅典民主法治的公正与客观 |
C.雅典民主政治衰落的必然性 | D.雅典公民必须履行参政义务 |
7.
罗马帝国极盛时,有这么一件事,一个自由的男子娶一女奴为妻后又后悔,将妻子“休”回“娘家”。该女子决定到法庭起诉前夫。那么法庭将()
A.进行调解 | B.宣布“休妻”无效 | C.干脆不予理睬 | D.要求男子赔偿 |
8.
美国前总统布什在一次演讲时说:“人类千万年的历史,最为珍贵的不是令人炫目的科技,不是浩瀚的大师们的经典著作,不是政客们天花乱坠的演讲,而是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服,实现了用民主的方式把他们关在笼子里的梦想。”最早用民主的方式把统治者关在笼子里的是
A.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
B.《权利法案》 |
C.德意志帝国宪法 |
D.《1787年宪法》 |
9.
华盛顿将1783年的美利坚合众国比喻为“沙粒扭成的绳子”,下列解释符合这个比喻的是
A.联邦政府是十三州的协调机构 |
B.总统是美利坚合众国的国家元首 |
C.美利坚合众国实行三权分立 |
D.当时的美利坚合众国是个松散的联盟 |
10.
马克思曾这样评价鸦片战争:“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代表的是道义原则,而最现代的社会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的确是一种悲剧,甚至诗人的幻想也永远不敢创造出这种离奇的悲剧题材”。这段话的最确切最完整含义是
A.落后造成了挨打的悲剧 |
B.英国是为了维护商业特权 |
C.中国代表正义无可指责 |
D.鸦片战争充满矛盾与悖论 |
11.
1937年8月9日《申报》文艺副刊《春秋》刊登了一则重要启事,宣布“本刊从今天起,转变以往作风,重新订正取材范围:如何摧毁万恶的侵略者?如何激发前方的战士?如何唤醒后方的民众?如何达到我们的最后胜利?”这一现象不能说明()
A.时势改变《春秋》的宣传主题与选材 |
B.《春秋》显示媒体社会宣传责任意识 |
C.《春秋》的报导宣传立场是抗日救国 |
D.《春秋》是中国共产党人主办的报刊 |
12.
某文献记载:1948年10月15日,人民解放军攻占锦州,俘获了国民党范汉杰兵团,封闭了其从陆上撤回关内的道路。与这一记载相关的战役是()
A.辽沈战役 | B.淮海战役 |
C.平津战役 | D.渡江战役 |
13.
台湾知名音乐人罗大佑曾创作了歌曲《亚细亚的孤儿》。歌词中写到,“亚细亚的孤儿在风中哭泣/黄色的脸孔有红色的污泥/黑色的眼珠有白色的恐惧/西风在东方唱着悲伤的歌曲/亚细亚的孤儿在风中哭泣/没有人要和你玩平等的游戏……”,引申歌曲所述时代,台湾在国际社会受到了冷落,一时在国际社会孤立无援。这一时代最有可能是()

A.A | B.B | C.C | D.D |
15.
文献与考古表明,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氏锦”。这表明
A. 外来文化改变了唐代的社会生活 B. 唐代中后期手工业趋于衰落
C. 外来的丝织技术超过了唐朝 D. 中外文化交流互动日益深入
A. 外来文化改变了唐代的社会生活 B. 唐代中后期手工业趋于衰落
C. 外来的丝织技术超过了唐朝 D. 中外文化交流互动日益深入
17.
所谓全球史观,简而言之就是站在全人类的立场上,客观公平地看待、评价历史。如果以这种角度看殖民扩张,应该是()
A.“带着血泪的进步” |
B.“既生瑜,何生亮” |
C.给亚非拉造成了无穷尽的苦难 |
D.极大地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
18.
下图是20世纪初欧美国家报刊上的一幅漫画(图中树底下坐着的是英国,而正在采摘果子的为美、德、俄、荷等国)。导致这种情景出现的根源在于()


A.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争夺世界市场激烈 |
B.英国仍然坚持传统的自由贸易政策 |
C.英国在世界贸易中占据绝对优势地位 |
D.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 |
21.
苏格拉底曾指出:“我是被国家判决有罪的,如果我逃走了,法律得不到遵守,就会失去应有的效力和权威。”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苏格拉底具有很强的公民意识 | B.苏格拉底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 |
C.雅典民主政治存在很大局限性 | D.雅典城邦推崇法律至上的原则 |
22.
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写道:“若止印二三张,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这主要得益于:
A.造纸术的重大改进 |
B.雕版印刷术的推广 |
C.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
D.文化市场的迅速扩大 |
23.
辛亥革命“不过是宗法式的统一国家及奴才制的满清宫廷瓦解之表征。至于一切教会式的儒士阶级思想,经院派的诵咒书符教育,几乎丝毫没有受伤”。这一评价
A.代表了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认知水平 |
B.对思想启蒙方面的局限性认识不足 |
C.肯定了反对专制、追求民主的愿望 |
D.基本上不符合辛亥革命的历史事实 |
25.
梁启超在《欧游心影录》中写道:“虽然侥幸没有小产了去,却成了先天很虚弱的一个孩子,连他的产婆(威尔逊)也弄得焦头烂额,把许多人对于他前途的热望,倒灰冷了一半。就此看来……这件东西,还未到真正瓜熟蒂落的时候。”梁所说的产生于巴黎和会后的“这个东西”是指()
A.国际联盟 | B.对德和约 |
C.《四国条约》 | D.美国霸权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2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10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