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一边倒”外交方针是特定时代的产物。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一边倒”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框架中最核心的方针。它的形成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的国际关系密切相关。当时的国际关系有两条线索:一是雅尔塔体系的建立;二是冷战的开始与两大阵营的形成。这使中国不能置身局外,中间道路难以行得通。
(2)材料二认为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冷战时期,一个国家可以不结盟或改变结盟,新中国却采取“一边倒”方针说明了什么?
(3)如何理解材料三中苏关系所呈现“独特的形式”?“一边倒”方针是如何维护国家利益和世界和平的?
材料一 “一边倒”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框架中最核心的方针。它的形成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的国际关系密切相关。当时的国际关系有两条线索:一是雅尔塔体系的建立;二是冷战的开始与两大阵营的形成。这使中国不能置身局外,中间道路难以行得通。
——丁明《战后国际关系与我国建国初“一边倒”方针的形成》
材料二 冷战时期,一个国家可以不结盟,许多国家是这样;也可以改变结盟,从一方倒向另一方,有些国家是这样。一个国家的领导人可以根据他们对安全利益的认识、对力量对比的估计及意识形态的优先考虑来作出选择。——(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材料三 20世纪50年代初期是中苏关系的成熟期,并且呈现为一种独特的形式,即北京承认莫斯科在世界共产主义事业中毫无争议的权威,条件是苏联向中国提供军事设备和经济援助。作为回报,苏联外交官在联合国发起将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的席位从台湾的国民政府转移到大陆的共产主义政府的运动。——(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下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一边倒”外交方针的国际背景并分析其实质。(2)材料二认为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冷战时期,一个国家可以不结盟或改变结盟,新中国却采取“一边倒”方针说明了什么?
(3)如何理解材料三中苏关系所呈现“独特的形式”?“一边倒”方针是如何维护国家利益和世界和平的?
2.
教育改革在日本文明开化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72年明治政府文部省颁布了《学制》,其中规定:全国学校由文部省统一管辖,设立小、中、大三级学区,共设小学56760所。小学为初等教育,一般人民均须接受。设立师范学校,教授小学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法,培养合格的小学教师。
(1)据材料一,概述日本小学教育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重视小学教育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日本近代教育改革的历史影响。
材料一 1872年明治政府文部省颁布了《学制》,其中规定:全国学校由文部省统一管辖,设立小、中、大三级学区,共设小学56760所。小学为初等教育,一般人民均须接受。设立师范学校,教授小学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法,培养合格的小学教师。
——摘编自覆葆茶主编、钟启泉选编《日本教育改革》
材料二 在教育方面,日本明确规定,其目的是促进国家利益,而不是发展个人。为了既确保行政管理的一致性又确保思想的一致性,国家对整个教育体系实行了严密的监督。1890年颁布的教育诏书告诚所有学生,“要勇敢地献身于国家;以此来保卫和维持我们的与天地同存的帝国王权的兴盛。”——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一1500年以后的世界》
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概述日本小学教育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重视小学教育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日本近代教育改革的历史影响。
3.
甘地将非暴力由个人信仰提升为社会政治变革方式。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暴力与非暴力的竞争,不仅是一种道义的竞争,而且是两种不同性质力量之间的争夺:精神力量对物质力量。暴力试图激发的是人的善性和野蛮性。非暴力是要通过已方的一系列道德行为来改变环境,激发对方的道德能力和良知,感化对手,促使其改变态度,重建良善的社会秩序。
(1)据材料一,分析“暴力与非暴力的竞争”的实质,甘地选择非暴力抗争的要旨是什么?
(2)据材料二,指出甘地所建议的社会政治变革方式。谈谈你对“精神运动取代武装暴动”方式的认识。
材料一 暴力与非暴力的竞争,不仅是一种道义的竞争,而且是两种不同性质力量之间的争夺:精神力量对物质力量。暴力试图激发的是人的善性和野蛮性。非暴力是要通过已方的一系列道德行为来改变环境,激发对方的道德能力和良知,感化对手,促使其改变态度,重建良善的社会秩序。
——摘编自黄迎虹《“精神的力量”:论甘地非暴力反抗运动的理论基础》
材料二 当世界横道暴力蹂躏之时,甘地建议人们走另一条道路,即非暴力主义。他宣传非暴力学说,终于发动了印度人民大众,奋起将英国驱赶出印度半岛。由于他的努力,精神运动取代了武装暴动,祈祷取代了枪炮,沉默取代了恐怖分子的炸弹的爆炸声。——(法)多米尼克拉皮埃尔《圣雄甘地》
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分析“暴力与非暴力的竞争”的实质,甘地选择非暴力抗争的要旨是什么?
(2)据材料二,指出甘地所建议的社会政治变革方式。谈谈你对“精神运动取代武装暴动”方式的认识。
2.单选题- (共14题)
4.
魏源《道光洋艘征抚记》记录了粤之义民痛诟义律的微文,其中说:“尔自谓船炮无敌,何不于林制府任内攻犯广东?此次由奸相受尔笼络,主款撤防,故尔等乘虚深入。倘再犯内河,我百姓若不云集十万众,各出草筏,沉沙石,整枪炮,截尔首尾,火尔艘舰,歼尔丑类者,我等即非大清国之子民”。材料反映了
A.粤民对世界形势茫然无知 |
B.百姓缺乏近代国家意识 |
C.对战局失利根源认识模糊 |
D.清政府已完全失去民心 |
5.
学者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一书中给洪秀全作了这样的总结:“他的运动无疑起自民间,连他的宗教也是迎合民众心理的。但是他的人格及才能上的缺点很多而且很大。倘若他成了功,他也不能为我民族造幸福”。作者认为洪秀全“不能为我民族造幸福”的根本原因是
A.人格及才能上的缺点 |
B.耽于享乐的思想和行为 |
C.绝对平均的社会纲领 |
D.农民造反者的角色局限 |
6.
美国历史教科书中有一段这样的叙述:“义和团对外国人占领中国领土感到不安,他们的口号是‘杀死外国人’,他们特别不喜欢西方传教土以及皈依了基督信仰的人,他们认为这些人威胁到了中国传统。对于这些杀害的回应是迅速而猛烈的,一支由英国、德国、俄国、美国和日本等国家组成的两万人的联合部队在1900年10月攻占北京,这支部队恢复了秩序”。此段叙述旨在
A.揭示战争起因的真相 |
B.突出各国参战的正义性 |
C.反映义和团运动全貌 |
D.宣扬宗教传播的重要性 |
7.
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时,许多人把革命派视为洪水猛兽,而到1900年惠州起义失败以后,“则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惜,恨其事之不成矣。”这表明
A.同盟会的影响与日俱增 |
B.武装起义得到全民支持 |
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D.清政府统治如大厦将倾 |
8.
1926年《北伐宣言》中说:”中国人民一切困苦之总原因,在帝国主义者之侵略及其工具卖国军阀之暴虐。中国人民之唯一的需要,在建设人民的统一政府。“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A.揭示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
B.代表了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纲领 |
C.明确了北伐战争的主要对象 |
D.宣传了进行武力统一的正当性 |
9.
1940年7月,八路军总部向所属部分部队下达《战役预备命令》,指出:八路军应以积极的行动在华北战场开展较大胜利的战斗,破坏日军西北计划,创立显著战绩,影响全国抗战局势,争取时局好转。下列形势图能反映这一意图的是
A.![]() |
B.![]() |
C.![]() |
D.![]() |
10.
20世纪40年代后期,美国国务卿艾奇逊会见一批议员,谈及中国事态时说:当森林中有一棵大树倒下,在飞扬的尘埃落定以前,人们无法看清破坏的程度。当时“中国事态”最可能是
A.内战爆发,国民党军队发动全面进攻 |
B.战略反攻,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
C.战略决战,国民党主力已被基本消灭 |
D.渡江战役,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结束 |
11.
如图漫画《步步高升》中,各阶层人民代表通过人民政协的大门,沿着一级级阶梯“步步高升”,走向顶端即将诞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漫画中的“人民政协”


A.己具有人民民主的性质 |
B.倡导“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
C.制定宪法是其核心任务 |
D.此后不再代行全国人大职权 |
12.
香港的确没有变:驾驶汽车依然右舵左行;每到周三晚上和周六下午,人们依然会涌入赛马场。但香港的确又发生了变化:一些关注政治的市民有了被街坊们选为立法会议员的可能,而这样的事情在港英时期根本无从发生。这里的变与不变
A.说明“一国两制”得到很好的实施 |
B.说明香港回归没有对民众产生深刻的影响 |
C.体现了香港居民生活方式的多元化 |
D.反映了回归前后香港社会制度的根本变化 |
13.
“新时期中国外交进行了重大调整。按照是否有利于共同发展和繁荣来决定中国的外交政策,而不是单纯从社会制度出发,不再简单以意识形态画线,不再继续划分敌、我、友”。决定新时期中国外交选择的根本因素是
A.不结盟外交方针 |
B.单纯的意识形态画线 |
C.和平外交的思想 |
D.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
14.
下表是不同时期《人民日报》关于美国报道的不同态度文章数量统计表。该表可以说明
| 1960年第一季度 | 1975年第一季度 | 1985年第一季度 |
积极报道 | 0 | 2 | 51 |
消极报道 | 323 | 81 | 88 |
中性报道 | 16 | 10 | 224 |
A.外交关系的变化影响新闻报道 |
B.国家实力成为新闻报道的基础 |
C.新闻报道追求客观性和时效性 |
D.新闻报道中意识形态观念消除 |
15.
晚清和民国时期非常流行新闻性漫画,它立足现实、取材广泛、喻意丰富、雅俗共赏。如图《国民快努力锄此与葵同性质者》是1919年6月10日《时报》上刊登的一幅漫画。它主要表达了


A.环保意识 |
B.民主意识 |
C.爱国意识 |
D.科学意识 |
16.
1900年6月1日发表于美国《夏威夷星报》上的关于李鸿章给梁启超复信的报道,提及“他一直都是主张改革的,在平息太平天国叛乱的过程中,就与外国人有很好的合作;对法国、对日本,他都不主张开战,但朝廷中有人希望开战,他也无可奈何。至于下令追捕、处决改革者,都是太后的决策,他没有办法阻止她这么做”。这份对李鸿章的报道
A.有助于了解其复杂的内心世界 |
B.存在伪造可能史料价值不大 |
C.客观评价了李鸿章一生的功过 |
D.廓清了清末外交败局的责任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