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5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唐代,随正式遣唐使来过十三批日本留学生,每批少则一二十人,多则二三十人,有的留学数年。甚至留学二三十年。在贞现年间,“高丽及百济、新罗、高昌、吐蕃等国酋长,亦遣子弟请入于国学之内”。唐朝规定。各国来华留学生必须在鸿胪寺进行学籍登记。鸿胪寺根据有关规定,供给学生衣被粮料。提供居所。学成期满的留学生,由鸿胪寺造册呈报,送其归国。留学生南渊清安等在“大化改新”中,仿照唐的三省六部制和州县制,在中央设二宫、八省,在地方设国寺和郡司。日本建主以儒学为政治指导思想的文教政策,设立大学寮。穿唐服、打马球、下国棋、吟唐诗、摹绘唐画、饮茶、食唐式点心。唐风大为盛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近代留日与留欧美学生在学业上的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
材料一 在唐代,随正式遣唐使来过十三批日本留学生,每批少则一二十人,多则二三十人,有的留学数年。甚至留学二三十年。在贞现年间,“高丽及百济、新罗、高昌、吐蕃等国酋长,亦遣子弟请入于国学之内”。唐朝规定。各国来华留学生必须在鸿胪寺进行学籍登记。鸿胪寺根据有关规定,供给学生衣被粮料。提供居所。学成期满的留学生,由鸿胪寺造册呈报,送其归国。留学生南渊清安等在“大化改新”中,仿照唐的三省六部制和州县制,在中央设二宫、八省,在地方设国寺和郡司。日本建主以儒学为政治指导思想的文教政策,设立大学寮。穿唐服、打马球、下国棋、吟唐诗、摹绘唐画、饮茶、食唐式点心。唐风大为盛行。
——摘編自《唐代智学生教育的兴盛及其影响》
材料二 1896年,驻日公使裕庚招收13名学生赴日求学,拉开了留日的序幕。日本为中国学生的到来创办了许多特殊学校,一些名校也开始接纳中国学生。留日生大多没有经过严格的选拔,自费多、经济条件有限。专业以法政、陆军、师范为主,“速成科占67%,进入大学者仅1%”。在留日运动步入高潮时。清政府开始了新致,修律立宪、官制改革、军事改革、教育改革次第举行。洋务运动时期,留学欧美学生多学船政、驾驶、机械、海军等专业,20世纪初,重点又转向理工等专业。赴欧美留学多采取考试方式选拔,留学费用较有保障,据统计,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1911年即有3名中国学生获博士学位住,6名学生获硕士学位。——郑登云《中国近代教育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留学生教育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近代留日与留欧美学生在学业上的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早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就有人提出“政社合一”利少弊多,需要改变,此后党内对“政社合一”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体制的否定意见日益强烈。1979年8月以后,在部分地区设立改革试点。1982年11月,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宪法规定,设立乡、镇一级人民政府。1983年1月,中央一号文件正式把实行政社分设作为一项重大改革步骤提出。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又专门发出通知求各地农村政社分设的工作,争取在1984年底以前大体完成。到1983年底,全国已有1188个县的14636个公社实行了政社分设,占原公社总数的27%。1985年6月,全国各地全部完成了政社分设的工作。建乡前全国共有5.6万多个人民公社,政社分开后,建立了9.2万多个乡、镇人民政府。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初期人民公社体制改革的特点并予以简要评价。
材料 早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就有人提出“政社合一”利少弊多,需要改变,此后党内对“政社合一”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体制的否定意见日益强烈。1979年8月以后,在部分地区设立改革试点。1982年11月,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宪法规定,设立乡、镇一级人民政府。1983年1月,中央一号文件正式把实行政社分设作为一项重大改革步骤提出。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又专门发出通知求各地农村政社分设的工作,争取在1984年底以前大体完成。到1983年底,全国已有1188个县的14636个公社实行了政社分设,占原公社总数的27%。1985年6月,全国各地全部完成了政社分设的工作。建乡前全国共有5.6万多个人民公社,政社分开后,建立了9.2万多个乡、镇人民政府。
——摘编自萧冬连《国步艰难:中国社会主义路径的五次选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初期人民公社体制改革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初期人民公社体制改革的特点并予以简要评价。
4.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朝鲜战争是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生的一场时间较长、具有相当规模的国际性战争。这场战争虽限于朝鲜半鸟,但参战国家很多,影响波及世界,实际上这时东西两大战营的一次全面对抗。远远超出局部战争的范围,周恩来就深刻指出:“朝鲜战争是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上有特殊意义的事件。朝鲜战场是局部性的,但是朝野战争的意义是世界性的。”参加朝鲜战争还使中国成为更成熟、更受人尊重的国家。朝鲜战争给美国的决策者们留下了“非常非常深刻”的印象,它对后来美国在远东的行动起到了制约的作用,从此美国和中国再也没有卷入重大战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朝鲜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材料 朝鲜战争是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生的一场时间较长、具有相当规模的国际性战争。这场战争虽限于朝鲜半鸟,但参战国家很多,影响波及世界,实际上这时东西两大战营的一次全面对抗。远远超出局部战争的范围,周恩来就深刻指出:“朝鲜战争是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上有特殊意义的事件。朝鲜战场是局部性的,但是朝野战争的意义是世界性的。”参加朝鲜战争还使中国成为更成熟、更受人尊重的国家。朝鲜战争给美国的决策者们留下了“非常非常深刻”的印象,它对后来美国在远东的行动起到了制约的作用,从此美国和中国再也没有卷入重大战争。
——摘编自王绳祖《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恩来为何说朝鲜战争的意义是世界性的。(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朝鲜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5.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黄道婆是元代前期松江府人,曾漂泊到海南崖州从事很长一段时间的植棉和棉纺织劳动。黄道婆中年回乡后,看到家乡棉纺织生产的落后情况,决意使之改变。她向家乡人传授在崖州学到的整套棉纺织技术并结合内地传统的纺织工艺,进行改革:用她从崖州带回的棉种培育出适合于当地种植的优良棉种;用双把手摇轧棉的搅车代替原有的用手剥脱棉籽;用绳弦大弹弓代替指拨线弦小弓;制成脚踏三锭纺车;借鉴和汲取黎族织造“崖州被”的经验和方法,发展汉族传统织造工艺,创造了具有江南特色的“乌泥泾被”。这些织物具有独特的风格,被称为“云布”,风行一时。在黄道婆逝世后,松江府地区很快成为全国植棉业的中心,乡人为她造墓树碑,建祠塑像,奉祀香火,敬如神祗。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黄道婆的历史功绩。
材料 黄道婆是元代前期松江府人,曾漂泊到海南崖州从事很长一段时间的植棉和棉纺织劳动。黄道婆中年回乡后,看到家乡棉纺织生产的落后情况,决意使之改变。她向家乡人传授在崖州学到的整套棉纺织技术并结合内地传统的纺织工艺,进行改革:用她从崖州带回的棉种培育出适合于当地种植的优良棉种;用双把手摇轧棉的搅车代替原有的用手剥脱棉籽;用绳弦大弹弓代替指拨线弦小弓;制成脚踏三锭纺车;借鉴和汲取黎族织造“崖州被”的经验和方法,发展汉族传统织造工艺,创造了具有江南特色的“乌泥泾被”。这些织物具有独特的风格,被称为“云布”,风行一时。在黄道婆逝世后,松江府地区很快成为全国植棉业的中心,乡人为她造墓树碑,建祠塑像,奉祀香火,敬如神祗。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黄道婆改革棉纺织技术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黄道婆的历史功绩。
2.单选题- (共8题)
6.
恩格斯说,以罗马法为蓝本的《拿破仑法典》,不愧为”典型的资产阶级社会的法典”。他还说,“即使在英国,为了私法的进一步发展,也不得不参照罗马法的诸原则”。恩格斯的这一论述表明
A.罗马法是罗马帝国的统治支柱 |
B.各国法律的制定都参考罗马法 |
C.近代欧洲立法深受罗马法影响 |
D.罗马法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法律 |
7.
国民党一届二中全会决议指出:“中国国民党对于加入本党之共产主义者,只能问其行为是否合于国民党主义政纲,而不问其它。对于此前争议付之澹望,惟相与努力于将来,以完成国民革命工作。”这一决议
A.接受共产主义政策 |
B.坚持革命实践与反思 |
C.巩固革命统一战线 |
D.选择中国式革命道路 |
8.
《共产党宣言》序言中写道:“贯穿《宣言》的基本思想是: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据此可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诞生于
A.资本原始积累时期 |
B.工业资本主义时代 |
C.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
D.战后资本主义时期 |
9.
20世纪50年代开始,美国艾森豪威尔政府改变了之前重自由贸易而轻对外援助的做法,积极加强对外援助,印度成为当时美国对外经济援助中最大的受援国。造成美国对外政策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美苏博弈的需要 |
B.新兴经济体崛起 |
C.苏联的军事攻势 |
D.不结盟运动形成 |
10.
《汉书・食货志》中记载了魏国李悝的一段话:“地方百里,提封九万顷,除山泽居邑叁分去一,为田六百万亩,治田勤谨则亩益三升,不勤则损亦如之。”李悝主张
A.恢复西周的土地国有制度 |
B.抑制新兴地主阶级土地兼并 |
C.推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
D.精耕细作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
11.
汤因比认为,工业革命的实质既不是发生在煤炭、钢铁、纺织工业中引人注目的变革,也不是蒸汽机的发展,而是“以竞争代替了先前主宰着财富的生产与分配的中世纪规章条例。他意在强调工业革命
A.推动了自由资本主义的产生 |
B.改变了社会财富的分配方式 |
C.打破了传统社会的阶级结构 |
D.引起了生产和生活方式变化 |
12.
姚贤镐在《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1840一(1895)》一书中叙述:19世纪40年代中期,广州的进口量是上海的3倍多。到50年代中期则倒过来不及上海的一半。广东与上海贸易额的变化表明
A.国内贸易迅速增长 |
B.中国传统经济格局发生变化 |
C.上海开始取代广州贸易地位 |
D.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5道)
单选题:(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