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4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汉代,皇帝会诏令地方对政绩突出、表率一方的地方官按祠祭。桂阳太守许荆“为设丧祭婚烟制度,使知礼禁……桂阳人为立庙树碑”;淮平大尹侯霸政理有能名,“临淮吏人共为立祠,四时祭焉”。政府统一祭祀五岳四渎等名山大川,各地居民祭祀当地山神、水神,华阴有太华山祠、江都有江水祠等。同时,人们为“攘除凶灾,御止疫鬼”祭祀门神,为长生拜祭西王母、司命,为祈福祥与富贵尊荣祭祀灶神。每年春二月秋八月,乡村全体成员都必须参加祭祀地方保护神——社神;腊祭是“岁终大祭”,阖家大小在家长的率领下,洁祀祖先,然后按次序列于先祖之前,依次向尊长进酒祝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传统民间信仰相比,民国时期社会信仰出现的变化,并分析出现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
材料一 在汉代,皇帝会诏令地方对政绩突出、表率一方的地方官按祠祭。桂阳太守许荆“为设丧祭婚烟制度,使知礼禁……桂阳人为立庙树碑”;淮平大尹侯霸政理有能名,“临淮吏人共为立祠,四时祭焉”。政府统一祭祀五岳四渎等名山大川,各地居民祭祀当地山神、水神,华阴有太华山祠、江都有江水祠等。同时,人们为“攘除凶灾,御止疫鬼”祭祀门神,为长生拜祭西王母、司命,为祈福祥与富贵尊荣祭祀灶神。每年春二月秋八月,乡村全体成员都必须参加祭祀地方保护神——社神;腊祭是“岁终大祭”,阖家大小在家长的率领下,洁祀祖先,然后按次序列于先祖之前,依次向尊长进酒祝寿。
——摘编自贾艳红《论汉代民间信仰的基本特点》等
材料二 据统计,河北井陉县原有自然神坛庙14处,到民国年间无一保留;河南滑县原有自然神坛庙22处,到民国年间仅剩1处,有的地方虽然坛庙尚存,但已没有什么祭祀活动。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大都市,东南沿海地区的乡村,“昔年巨族皆建祠堂,今存者什之一”,祭祀活动难以为继。民国实行信教自由政策,1913年全国天主教徒130万,1932年达到250余万。中华民国公布“废除卜筮、星相,巫觋、堪舆办法”,“取缔经营迷信物品办”,视“逃信为进化之障碍”,贵州仁怀跳大神、巫蛊等活动“奉文禁革,其习渐息”;上海法华乡,延巫治病之风“稍戢矣”。——摘编自赵英兰、贾小壮《民国时期社会信仰态势嬗变之缘由》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民间信仰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间信仰发展的积极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传统民间信仰相比,民国时期社会信仰出现的变化,并分析出现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
2.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14—1918年,中国新兴民族企业总量达到534家,资本总额达到1.19亿元,这些企业在数量和质量上对员工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1918年10月,在北京举行的全国中学校长会议,讨论了学制改革等问题。1919—1921年,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受邀来华讲学,他的实用主义哲学和教育理论得到了广泛传播,对学制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1922年,北洋政府进行学制改革,改革后的学制被称为“壬成学制”。壬戍学制以“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发挥平民教育之精神、谋求个性之发展,使教育易于普及”等七项标准为指导思想。壬成学制把中学修业年限由四年改为六年,将中学切割为初级和高级两个阶段,两个阶段各三年,特殊情况下也允许“二四制”和“四二制”的存在。壬戍学制引进美国道尔顿教学模式,由学生极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等,自由支配时间进行自学,让每个学生都能适时掌提自己的学习进度,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学制改革的特点。
材料 1914—1918年,中国新兴民族企业总量达到534家,资本总额达到1.19亿元,这些企业在数量和质量上对员工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1918年10月,在北京举行的全国中学校长会议,讨论了学制改革等问题。1919—1921年,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受邀来华讲学,他的实用主义哲学和教育理论得到了广泛传播,对学制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1922年,北洋政府进行学制改革,改革后的学制被称为“壬成学制”。壬戍学制以“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发挥平民教育之精神、谋求个性之发展,使教育易于普及”等七项标准为指导思想。壬成学制把中学修业年限由四年改为六年,将中学切割为初级和高级两个阶段,两个阶段各三年,特殊情况下也允许“二四制”和“四二制”的存在。壬戍学制引进美国道尔顿教学模式,由学生极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等,自由支配时间进行自学,让每个学生都能适时掌提自己的学习进度,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
——摘编自单增淳《壬戍学制对中学教育发展的影响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学制改革的有利条件。(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学制改革的特点。
3.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威尔逊希望通过其十和平原则实现其充当国际誉察的威望。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英、法两国不得不借助威尔逊的声望和“中立”的地位,发表一个空洞的声明以抵消布尔什维克的影响。十和平原则中第大唱“公开外交”令英法大为恼怒。战后“英国想利用日本在太平洋上钳制美国,而美国则想对日本作一定让步,讨取好感,以使拆散‘英日同盟’。因此,双方都不愿得罪日本”。
于是,德国将在中国山东的特权转让与日本。到华盛顿会议召开时,美国提出,“建立在各国共同放弃对中国的军事和政治扩张,通过密切的国际合作共同分享中国的原料和市场,维持远东的和平”。1922年2月,中、日正式签署《解决山东悬案条约》并被载入华盛顿会议记录,中国解决了山东问题。
(2)根据材料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山东问题最终赢得解决的原因。
材料 威尔逊希望通过其十和平原则实现其充当国际誉察的威望。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英、法两国不得不借助威尔逊的声望和“中立”的地位,发表一个空洞的声明以抵消布尔什维克的影响。十和平原则中第大唱“公开外交”令英法大为恼怒。战后“英国想利用日本在太平洋上钳制美国,而美国则想对日本作一定让步,讨取好感,以使拆散‘英日同盟’。因此,双方都不愿得罪日本”。
于是,德国将在中国山东的特权转让与日本。到华盛顿会议召开时,美国提出,“建立在各国共同放弃对中国的军事和政治扩张,通过密切的国际合作共同分享中国的原料和市场,维持远东的和平”。1922年2月,中、日正式签署《解决山东悬案条约》并被载入华盛顿会议记录,中国解决了山东问题。
——摘编自冯晖《美国在巴黎和会及华盛倾会议上有关山东问题的态度研究述评》
(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巴黎和会上英、美对日的态度及其目的。(2)根据材料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山东问题最终赢得解决的原因。
4.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福泽谕吉是近代日本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出身于德川幕府时代一个下级武士家庭。他曾三次游历欧美,回国后,多次著书介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及教育情况。1880年他的《劝学篇》出版,在书中他认为儒学的空疏是造成东方落后的根源,“要谋求东洋革新,必须首先输入西洋文化教育”。但同时他又提出“东洋道德,西洋艺术”的观点,以为日本在吸收西方观念的同时,还要维持日本的文化内核。他主张“教育救国”,以学问培养日本人的独立人格,振奋民族精神,从而保持日本民族的独立。福泽谕吉很注意吸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启蒙思想,如人人生而平等、个人思想独立、契约思想等,用以教化百姓。
(2)依据材料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福泽谕吉作出贡献的原因。
材料 福泽谕吉是近代日本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出身于德川幕府时代一个下级武士家庭。他曾三次游历欧美,回国后,多次著书介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及教育情况。1880年他的《劝学篇》出版,在书中他认为儒学的空疏是造成东方落后的根源,“要谋求东洋革新,必须首先输入西洋文化教育”。但同时他又提出“东洋道德,西洋艺术”的观点,以为日本在吸收西方观念的同时,还要维持日本的文化内核。他主张“教育救国”,以学问培养日本人的独立人格,振奋民族精神,从而保持日本民族的独立。福泽谕吉很注意吸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启蒙思想,如人人生而平等、个人思想独立、契约思想等,用以教化百姓。
——福泽谕吉《福泽谕古自传》
(1)依据材料,概括福泽谕吉为改造日本社会作出的贡献。(2)依据材料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福泽谕吉作出贡献的原因。
2.论述题- (共1题)
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金庸先生在回答北大学生提问时说道“我的第一部小说《书剑恩仇录》主人公陈家洛的两个爱人都是回族,…《天龙八部》的主角萧峰是个契丹人,而他的爱人则是汉族人。”金庸认为“过去的历史学家说蛮夷戎狄、五朝乱华,蒙古人,满洲人入侵我中华,大好河山沦亡于异族等等,这个观念要改一改,我想写几篇文章,说少数民族也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北魏、元朝、清朝执政,谈不上中华亡于异族…,我们中华民族造遇外敌入侵时,常常能把外族打退,打不退的情况也很多,但却很难被征服。一方面是因为我们有韧力,一股很顽强的抵抗力量;一方面我们又很开放,在文化上同他们融合在一起,经过一段时间,大家变成一个民族,我们的民族从此又壮大起来”。
材料 金庸先生在回答北大学生提问时说道“我的第一部小说《书剑恩仇录》主人公陈家洛的两个爱人都是回族,…《天龙八部》的主角萧峰是个契丹人,而他的爱人则是汉族人。”金庸认为“过去的历史学家说蛮夷戎狄、五朝乱华,蒙古人,满洲人入侵我中华,大好河山沦亡于异族等等,这个观念要改一改,我想写几篇文章,说少数民族也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北魏、元朝、清朝执政,谈不上中华亡于异族…,我们中华民族造遇外敌入侵时,常常能把外族打退,打不退的情况也很多,但却很难被征服。一方面是因为我们有韧力,一股很顽强的抵抗力量;一方面我们又很开放,在文化上同他们融合在一起,经过一段时间,大家变成一个民族,我们的民族从此又壮大起来”。
——郝军海《论金庸武侠小说的民族国家意识》
依据材料所述金庸先生关于民族问题的言论拟定论题,依据所学予以阐述。(要求:所拟论题符合作者本意,论据符合史实,史论结合)3.单选题- (共25题)
6.
古代罗马法规定:如果主人的严酷看起来是无法忍受的,将强迫主人出卖他们的奴隶。这反映出罗马法
A.关注奴隶利益,体现人文精神 |
B.打破贵族垄断法律,抑制上层强权 |
C.强调法律至上,向往天赋人权 |
D.力保社会稳定,维护阶级统治 |
7.
在18世纪的英美思想界,人们一般都还是局限于从字面意义上理解“民主”这个词,即把它看做古希腊的那种只适用于城邦政治的直接民主,并常常把它等同于动荡、混乱甚至“暴民专政”,为防止这种“民主”出现,1787年宪法制定时采取的措施是
A.参议员由各州议会选出 |
B.规定各州有一定的自治权 |
C.国会可以弹劾总统 |
D.议会之选举应是自由的 |
8.
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外日报》指出:我们在以前(指洋务运动时期)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
A.宣告了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破产 |
B.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
C.增强了中国人的民族危机意识 |
D.促使知识分子开始关心中国的发展前途问题 |
9.
下表为北洋政府开展的一系列旨在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外交活动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北洋政府
时间 | 外交活动 | 结果 |
1917年 | 一战期间,北洋政府声明废除与德、奥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 执行 |
1919年 | 一战后参加巴黎和会,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特权等要求 | 失败 |
1921—1922年 | 参加华盛顿会议,再次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特权等要求 | 达成部分目标 |
1924年 | 中苏签订《中苏协定》,规定了废除中俄间一切不平等条约等内容 | 苏联未认真执行 |
1925年 | 北洋政府向国联提出修改不平等条约案,开展废约外交 | 失败 |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北洋政府
A.开启了中国近代意义的外交活动 |
B.努力通过外交维护国家利益 |
C.盲目追随欧美国家外交立场 |
D.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
10.
1932年10月,鄂豫皖“剿匪”总部颁布了《剿匪区内各省农村土地处理条例》,规定:“限制每一业主所有田地面积之最高额自一百亩起至两百亩止”,“对超过最高额部分之田租,应依累进法征收其所得税。”这一规定
A.从根本上触及了封建土地制度 |
B.践行了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 |
C.旨在遏制革命根据地的发展 |
D.反映了农民阶级的迫切要求 |
11.
1939—1941年,国民政府实施地方“新县制”改革,赋予县及县以下单位更大的自主权,实行在民意和民选基础上的地方自治;地方实行行政、教育、军事合一的一体化组织建构;明确县级地方财政的自收自支原则。由此可知,国民政府“新县制”改革的主要目的是
A.消除地方分裂割据,实现全中国统一 |
B.对敌后抗日根据地实施全面经济封锁 |
C.积极动员全国人力物力资源支持抗战 |
D.为“抗战建国”打造地方性基础和持久动员力 |
12.
1895年,恩格斯在生前最后一算文章中写道:“过去的判断是不对的,19世纪中叶欧洲大陆的社会经济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恩格斯的这一说
A.指导了工人运动的蓬勃兴起 |
B.肯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
C.是对巴黎公社的历史反思 |
D.推翻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
13.
下表所示为20世纪50~90年代中美苏日四国关系的演进历程,该演进历程反映了
时期 | 关系 |
50—60年代 | 中苏同盟对抗美日同盟 |
60—70年代 | 中苏分裂并继续与美日抗衡 |
70—80年代 | 中美日关系改善,同时抗苏 |
80—90年代 | 中美日保持相对友好,中苏关系逐步正常化 |
A.四国关系变化决定国际政治格局的趋势 |
B.意识形态的分歧主导了亚太地区的局势 |
C.国家利益的角逐影响着国际关系的变化 |
D.美苏争霸左右着亚太地区政治格局走向 |
14.
德国学者斯宾格勒在《西方的没落》(1918年)中,提出西方文明必然走向没落和灭亡;英国学者汤因比在《历史研究》(1934—1961年)中,指出西方文明仍有一线希望,可以避免解体的命运;美国学者福山在《历史的终结》(1992年)中,认为人类历史以西方文明在全世界的胜利而“终结”。上述对西方文明的看法
A.揭示了西方文明发展的客观规律 |
B.源于学者对西方社会的悲观情绪 |
C.突破了以西方为中心的史学范式 |
D.一定程度反映了国际形势的变动 |
15.
下表为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据此变化可知,当时的北宋赋税结构变化(单位:万两)
| 租税(正赋)收入 | 征榷收入 | 商税收入 | 农业税:非农业税 |
至道末(997) | 2408.1 | 1167.7 | 400 | 60:40 |
天禧末(1021) | 2641.2 | 2670.0 | 1204 | 40:60 |
熙宁十年(1077) | 2021.3 | 4248.4 | 868.8 | 28:72 |
A.传统经济结构已发生根本性变化 |
B.征收重税以限制商品经济的发展 |
C.赋税多元化改变了政府财政来源 |
D.征收赋税多元化促进了经济发展 |
16.
黍和稷为同一类作物,黏性的叫黍,不黏的称稷。商代甲骨文中黍字出现300多次稷字出现40次;周代《诗经》中提到谷物最多的也是黍和稷,分别达到28次和10次。由此,较为合理的判断是
A.黍和稷是商周时期非常重要的粮食作物 |
B.甲骨文是研究精耕细作农业的重要资料 |
C.《诗经》记载次数减少反映了井田制衰败 |
D.古代中国是世界上农业产生最早的地区 |
17.
《诗经》中有10多首专门描述农业生产的诗篇,例如《豳风》详细叙述了每月所从事的农务、采集、狩猎等活动。这些诗篇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农业生产受到关注 |
B.农业技术取得突破 |
C.小农经济较为发达 |
D.现实主义成为主流 |
18.
1914年至1920年间,中国兴起了一轮新的实业投资热,这被史学家称为是继洋务运动后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这两次工业化浪潮
A.都与外部国际环境有关 |
B.都承担救亡图存的重任 |
C.都推动了政治体制的变化 |
D.都体现了政府的主导作用 |
19.
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认为:“小农的经济行为,绝非西方社会一般人心目中那样懒情、愚昧或没有理性,事实上,他是一个在‘传统农业’的范畴内,有进取精神并对资源能作最适度运用的人。”按照这一学者的观点评价下列历史事件,相对符合这一观点的是
A.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B.中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C.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 |
D.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
20.
某经济理论认为国家要大力发展对外贸易,但必须多卖少买,保持出超,以保证货币尽量多的流入国内和尽量少的流向国外,该理论
A.竭力反对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
B.主张国家要积极干预经济生活 |
C.推动了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传播 |
D.实行财政赤字以刺激经济发展 |
21.
1932年,美国国民总产值从1929年的1040亿元下降到410亿元……在麦迪逊广场举办“金手套”锦标赛半决赛,门票除五分钱娱乐税必须付现金外,其余可以用任何实物偿付,其中有香肠、床垫、帽子、鞋子、大衣、女睡衣、照相机、玩具、高尔夫球裤、机工工具、涂脚药膏、《圣经(新约)》等。当时出现用实物进行交换的反常现象是因为
A.美国物价下跌,通货紧缩 |
B.实行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 |
C.当时物价上涨,通货膨胀 |
D.生产力水平提高,物资丰富 |
22.
近代中国“火柴大王”刘鸿生说:“我原来在上海是大老板,到重庆却成了大老板的伙计。”请观察下图,指出“火柴大王”和重庆“大老板”分别代表的经济力量是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④ |
D.③④ |
23.
清朝前期,湖北部分山区的地主参与煤矿开采,但他们不直接参与煤矿的经营,只是凭土地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这种收益往往大于地租收入。这表明当地
A.农业生产走向衰落 |
B.经营方式出现变化 |
C.雇佣关系逐渐形成 |
D.土地兼并有所缓解 |
24.
英国乡村拾穗惯例由来已久,济贫委员会在1843年的调查显示:一个家庭捡拾三四蒲式耳(计量单位)的谷物是较为普遍的现象,约占家庭总收入的3%—13%。捡拾谷物对穷人的重要性依旧不言而喻。但到19世纪末,乡村女性逐渐放弃了拾穗活动。上述转变的主要原因是英国
A.圈地运动深入发展 |
B.女性地位的逐渐提高 |
C.经济结构发生变动 |
D.福利救助体系的发展 |
25.
有学者指出:“国王的政权依靠市民打垮了封建费族权力,建立了巨大的实质上以民族为基础的君主国,而现代的欧洲国家和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就在这种君主国里发展起来。”对这段话理解不正确的是
A.封建国王借助资产阶级的力量,削弱了封建贵族权力 |
B.王权的加强有利于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 |
C.中央集权的加强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形成和欧洲社会的进步 |
D.王权加强的过程,正是各国资本主义制度普遍确立的过程 |
26.
当世界范围内的科技革命进入以集成电路为中心、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进行发展的新阶段时,苏联仍将增加钢、生铁、金属切割机床等的产量、产值作为赶超西方国家的战略目标,“企业对革新的畏惧就像魔鬼怕见正神那样。”这反映了苏联
A.企业生产技术落后,缺乏竞争力 |
B.在管理体制上具有较大的优势 |
C.重工业比重大,经济发展不均衡 |
D.经济发展战略落伍于世界潮流 |
27.
“人文主义者的最终目的并非从根本上否定基督教信仰,而只是想驱散笼罩在基督教之上的那片虚伪的灵光,破除强加在基督徒身上的禁欲主义的符咒,用人性的、感性的和个人主义的因素来充实和改造基督教。”这里的人文主义者
A.提倡因信称义,倡导王权至上 |
B.反对禁欲苦行,追求民主政治 |
C.抨击君主专制,提倡宗教自由 |
D.汲取传统养分,彰显人性价值 |
28.
在古代雅典,不少人对以“人是万物的尺度”为核心观点的智者学派持反对态度,他们最有可能担心智者学派的活动会
A.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 |
B.危及社会的秩序和道德 |
C.导致外邦人威胁雅典民主政治 |
D.引发外族的入侵和奴役 |
29.
近代以来,牛顿的力学把天上和地上所有物体的机械运动规律统一起来,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把电磁、光的运动统一起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把牛顿力学和麦克斯韦电磁理论联系起来。材料说明,近代物理学
A.促进了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 |
B.是科学家们刻苦研究的成果 |
C.在发展中呈现出继承性与综合性 |
D.对于实验的依赖性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2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