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卜风贤《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
材料二 植茶业在唐代相当发达,产茶地90%集中于今天浙江、福建、江西、江苏、安徽、湖北、湖南、四川等省。据唐朝张途记载:“(祁门县)山多而田少,水清而地沃。山且植茗,高下无遗土,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
——据郭亮《从茶产地的分布看唐代区域经济的开发》
材料三 唐代饮茶之风遍及大江南北。陆羽的《茶经》提出饮茶“宜精行俭德之人”,标志着茶文化的正式形成。唐代的茶文化包含了和谐、中庸的思想,强调饮茶自修内省和超然物外、安祥、平和的审美境界追求。
——据萧凤声《试论中国国民性与中国茶文化精神》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三分析唐代茶叶种植业发展的原因。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唐代茶文化形成的原因。
材料一
朝代 | 粮食亩产量 (市斤) | 人均粮食占有量 (市斤) | 全国耕地面积 (亿市亩) |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重 | ||
总面积 | 北方 | 南方 | ||||
春秋 战国 | 91(全国) | 614.8 | 2.3 | | | 94% |
秦汉 | 117(全国) | 1 048.35 | 5.72 | | | 94% |
魏晋 南北朝 | 122 (北方粟、麦) 215 (南方稻谷) | 1 167.7 | 3.85 | 1.925 | 1.925 | 90% |
隋唐 | 124(北方粟、麦) 328(南方稻谷) | 1 450.92 | 6.42 | 3.21 | 3.21 | 90% |
——卜风贤《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
材料二 植茶业在唐代相当发达,产茶地90%集中于今天浙江、福建、江西、江苏、安徽、湖北、湖南、四川等省。据唐朝张途记载:“(祁门县)山多而田少,水清而地沃。山且植茗,高下无遗土,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
——据郭亮《从茶产地的分布看唐代区域经济的开发》
材料三 唐代饮茶之风遍及大江南北。陆羽的《茶经》提出饮茶“宜精行俭德之人”,标志着茶文化的正式形成。唐代的茶文化包含了和谐、中庸的思想,强调饮茶自修内省和超然物外、安祥、平和的审美境界追求。
——据萧凤声《试论中国国民性与中国茶文化精神》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三分析唐代茶叶种植业发展的原因。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唐代茶文化形成的原因。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中国有孔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虽然中国、印度、中东和希腊之间有千山万水的阻隔,但它们在轴心时代的文化却有许多相通的地方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李约瑟提出的问题。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思想分别对东西方社会产生的影响。
材料一 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中国有孔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虽然中国、印度、中东和希腊之间有千山万水的阻隔,但它们在轴心时代的文化却有许多相通的地方
——德国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材料二 李约瑟说过:“直到17世纪中叶,中国和欧洲科学理论大约处于同等水平。仅仅在那段时间后,欧洲思想才开始迅速向前发展。”李约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中国在古代取得了辉煌的科技成就,为什么没有产生近代科学革命?——王渝生《中国古代科技与传统文化》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苏格拉底和孔子在思想原则方面“相通的地方”。(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李约瑟提出的问题。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思想分别对东西方社会产生的影响。
3.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安石)向皇帝保证任用熟于“理财”的人就能确保“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美)包弼德《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
材料二 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俱就食。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
——据《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
问题: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王安石采取哪些措施确保“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2)材料二反映出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哪些问题。据此可知,影响变法成败的因素有哪些?
材料一 (王安石)向皇帝保证任用熟于“理财”的人就能确保“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美)包弼德《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
材料二 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俱就食。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
——据《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
问题: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王安石采取哪些措施确保“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2)材料二反映出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哪些问题。据此可知,影响变法成败的因素有哪些?
2.单选题- (共9题)
4.
阅读下列关于苏格拉底之死的材料
雅典人口总数 | 雅典公民总数 | 陪审、审判人员及产生方式 | 表决形式 | 程序 | 罪名 | ||
陪审员 | 审判员 | 产生方式 | |||||
约40万 | 约4.2万 | 6000 | 501 | 抽签 | 举手 | 一审制 | 渎神和蛊惑青年 |
A.民主范围狭窄 | B.参政方式原始 |
C.国家权力滥用 | D.雅典社会衰落 |
5.
(题文)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记载有埃菲比亚军训制度,参加军训的雅典青年,政治、经济和法律权利受到一定限制。他们的誓词中有:“我将永远服从那些合理地进行统治的官员,服从现行法律和将在未来被制定出来的合理法规。”这一制度的存在说明古代雅典()
A.民主政治的范围狭窄 | B.对外扩张战争比较频繁 |
C.国家利益高于个人自由 | D.违背民主政治原则 |
6.
(题文)公元539年颁布的《查士丁尼新律》明确规定,在刑事诉讼中,控方证人必须亲自出庭,在事实审理者面前作证;在控方证人作证时,被告人应当有机会在场。不仅如此,该法还明确规定,除非被告人在场,否则,证人即使在司法官员面前作证,其证言也是无效的。该规定
①反映出民主是罗马法的本质精神
②保证案件审判程序的公正合理
③从根本上维护了平民的基本权利
④一定程度上遏制滥用权力行为
①反映出民主是罗马法的本质精神
②保证案件审判程序的公正合理
③从根本上维护了平民的基本权利
④一定程度上遏制滥用权力行为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
7.
古罗马《十二铜表法》中规定:“凡以他人的木材建筑房屋或支搭葡萄架的,木料所有人不得擅自拆毁而取回其木料。但在上述情况下,可对取用他人木料者,提起赔偿双倍于木料价之诉。”这表明《十二铜表法》
A.确保法律程序的严密性 |
B.保护私有财产转让的合法性 |
C.关注以经济赔偿方式解决纠纷 |
D.以实用性原则解决财产纠纷 |
8.
下面是从汉到宋的地域人口比例变化情况表。据此可知
| 黄河流域 | 长江流域 | 珠江流域 |
西汉平帝元始二年 | 75.5% | 22.9% | 1.6% |
唐玄宗天宝年间 | 61.4% | 35.8% | 2.8% |
北宋神宗元丰元年 | 34.8% | 58.4% | 6.8% |
A.政治中心变动推动经济重心南移 |
B.黄河流域水患致人口流失 |
C.海上对外贸易超过陆上对外贸易 |
D.社会稳定有利于人口增长 |
9.
学者吴慧指出:“重农抑商,重农是目的,抑商是手段。这一政策的实质是抑商人而存商业,退私商而进官商。”下列各项中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A. “重农”有效提高了农民阶级的社会地位
B. “抑商”成功地抑制了古代工商业的发展
C. 重农抑商强化了国家对社会经济的控制
D. 重农抑商成为历代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
A. “重农”有效提高了农民阶级的社会地位
B. “抑商”成功地抑制了古代工商业的发展
C. 重农抑商强化了国家对社会经济的控制
D. 重农抑商成为历代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
10.
1720~1820年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总值中所占比重的年增长率远高于整个欧洲地区。中国是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地区之一,明清盛世的综合国力较历代王朝明显提高,在世界范围内仍大体保持领先地位。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专制统治的强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
B.农耕经济高度发达并受益于世界经济发展的成果 |
C.农耕经济促成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 |
D.社会生产力水平和发展速度仍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
11.
明代后期,意大利人利玛窦从岭南北上京师时看到客商往来情形:“旅客骑马或乘轿越岭,商货用驮兽或挑夫运送,他们好像是不计其数,队伍每天不绝于途,黄金就这样被送来了。”这表明当时( )
A. 岭南货币经济发达 B. 商税成为政府财政倚重
C. 长途贩运贸易兴盛 D. 岭南地区商帮普遍兴起
A. 岭南货币经济发达 B. 商税成为政府财政倚重
C. 长途贩运贸易兴盛 D. 岭南地区商帮普遍兴起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