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福建省莆田六中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50296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6/8/10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现在中国的每一级行政区的地名都有深厚的历史渊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中国行政区划的产生,经历了由分土而治到分民而治,到战国时期,相对完整的行政区划体系已经初具规模,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
材料二历史时期第一级行政区划存在于一个由虚入实的规律,历代的第一级政区开始都只是虚设的监察机构,后来演变成行政区划,而且历史上主要行政区划的改变,都发生在再次政权交替的混乱时期。历代行政区划主要是第一级政区的变化很大,而作为次级政区的财力和军力则变化不大。
材料三一般来说,元代以前中国一级行政区划大都与经济区、自然区和文化区相吻合,地方行政区划的最大职能是经济上的职能——组织生产和征收赋税……往往中央与地方一级政区的矛盾很大,产生割据局面的时期较多,东汉州牧格局、三国鼎立、藩镇割据、五代割据大都据自然之险而独霸一方。
从元代开始,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一级政区,这种划分政区的方法难以形成独立的经济体,不利于地方经济发展,也不利于形成与中央对立的区域文化认同。
——以上三则材料摘编自兰勇《中国历史地理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分土而治”和“分民而治”分别具体指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我国古代一级行政区划演变呈现的特点。并运用从秦到明清的史实加以说明(任举一例即可)。
(3)根据材料三,说明元代前后划分一级行政区的主要原则有哪些不同。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各自的优点。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为题
以下为王家范、张耕华、陈江编著的《大学中国史》的相关目录:
第九章君主集权的帝国体制:明
第一节明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
………
第二节明朝中后期的政局
………
二、宦官专权与朋党之争
三、寄望中兴的张居正改革
四、鼎革之际的危机与困局
第三节一波三折的中外交流
………
二、海禁与“倭寇”
………
四、耶稣会士与早期西学东渐
--《大学中国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省略部分增加两条或两方面内容,并说明增加理由,需观点正确,理由充分,符合历史事实。
3.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明初,漕运方式是水陆兼挽,参以海运。……永乐十三年,运河全线畅通,明王朝行“支运”之法,以运河漕运取代“海(河)陆”兼运。具体为:各地漕粮先由当地民户运至指定的粮仓,再由各地卫所军官分段递运至京。此法每年四次,运粮达三百余万石。宣德六年,明廷……始行“兑运”,实行军民联运。先由农户运粮至粮仓附近各府州县水次(码头),交兑给官军领运,再由官军全力负责运往京师,粮户只需按道里远近,给官军以一定数量的耗米和轻资银作为酬劳。至成化七年才被“长运”法取代。……“长运”又名“改兑”,是直达法。它是让运军直接赴江南各州县水次交兑,然后径直运往京师,免除农民长途运粮,只是在原有的加耗之外,每石加米一斗,充作渡江费。长运法是明代漕运方式不断变革的产物,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可谓比较完善的一种漕运方式。
——整编自吴琦《中国历代漕运改革述论》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明代漕运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代漕运改革的历史作用。

2.单选题(共11题)

4.
南宋陆游曾作诗云:“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三月闻黄鹂,幼妇悯蚕饥;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五月鸣鸦舅,苗稚忧草茂。”上述诗文主要反映出中国古代农民
A.重视历法指导
B.关注生态环境
C.讲求精耕细作
D.注重农事时令
5.
《墨子·鲁问篇》记载:“鲁之南鄙人有吴虑者,冬陶夏耕,自比于舜。”这一史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确立B.“礼崩乐坏”的现象向社会下层转移
C.自耕农经济在当时已经出现D.生产关系的变革是自下而上的
6.
据宋人《东京梦华录》记载:汴京“即早辰桥、街、巷口,皆有木竹匠人,谓之杂货工匠,以至杂作人失,道士僧人,罗立会聚,候人请唤,谓之罗斋。竹木作料,亦有铺席,砖瓦泥匠,随手即就”。材料反映出宋代的民营手工业(  )
A.开始出现明显的行业分工B.产品与市场联系日益加强
C.以家庭手工业为主要形态D.出现以雇佣为特征的个体生产
7.
2012年,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4部汉代蜀锦织机模型,结构复杂精巧,一些部件上还残存有丝线和染料。织机四周散落有不同身姿和书写有不同铭文的十多件彩绘木俑。这是第一次出土完整的西汉织机模型,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早的提花机模型。下列相关结论最为合理的是(   )
A.证明了当时成都纺织技术领先全国
B.不存在墓主是私营手工业者的可能
C.陶俑或许代表了不同工种或者工序
D.将我国丝织业出现的时间大大提前
8.
清初地理学家刘献廷在其《广阳杂记》中说:“天下有四聚,北则京师,南则佛山,东则苏州,西则汉口。然东海之滨,苏州而外,更有芜湖、扬州、江宁、杭州以分其势,西则惟汉口耳。”据此可知清初(  )
A.已形成统一国内市场B.苏州是江南经济中心
C.工商业市镇繁荣发展D.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9.
“城市”是当今人们所熟知的名词。实际上,今天人们眼中的“城市”与古人眼中的“城市”并不完全相同。《说文》中载:“城,以盛民地。”“市,买卖之所也。”这表明,二者的主要区别是
A.政治经济地位不同
B.占地范围与规模不同
C.古今城市功能不同
D.城市的繁荣程度不同
10.
农民在先秦时期多称“臣”“人”“众”“野人”,秦汉时称“夫”“仆”,魏晋时称“田客”“部曲”,宋元时称“农户”“佃”。这种变化主要源于
A.小农经济的形成
B.赋税制度的变革
C.土地制度的变化
D.重农抑商的推行
11.
据史料记载,唐初诏令男20岁、女15岁即要结婚成家。唐玄宗又敕令,男15岁、女13岁,听婚嫁。“刺史、县令以下官人,若能使婚姻及时,鳏寡数少,量准户口增多,以进考第”。该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促进人口增长B.稳定地方秩序
C.完善政绩考核D.增加政府收入
12.
下面为中国古代某时段的商税简表。它反映出(  )
A.唐朝贯彻重农抑商政策B.宋代对商业活动课以重税
C.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迅速D.宋代时商业活动繁荣
13.
据史书记载:“唐、宋之间仅相隔短短半个世纪的分裂,已成为中国以后历史的模式。国家再也没有像在汉朝崩溃以后那样,经历长达数世纪的混乱局面。其原因是,自唐朝起,中国文明规模巨大,根深蒂固,不可能形成长期分裂的状态。……中国人自己认为分裂和随之而来的混乱是反常的,不幸的。有句古话说道:‘犹如一个天空不能有两个太阳,中国不能有两个国家或两个皇帝。’”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隋唐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基础
B.经济的发展消除了割据的经济基础
C.“大一统”民族心理及对稳定的追求使分裂局面不能长久
D.君权神授和专制主义的极端加强对维护国家统一作用巨大
14.
柳诒征《中国文化史》载:“(宋代)士大夫家以藏书名者,所在多有。…其最富者,至逾十万卷,盖超过于宋之馆阁矣。得书易,则读书者不甚爱惜。”主要原因是
A.印刷术的发展B.科举制度完善
C.造纸术的发明D.图书成为商品

3.选择题(共1题)

15.

紫罗兰花瓣的单瓣与重瓣是由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D、d)控制的相对性状.研究人员进行以下实验:

实验一:让单瓣紫罗兰自交得F1,再从Fl中选择单瓣紫罗兰继续自交得F2,一直自交多代,但发现每一代中总会出现约50%的单瓣紫罗兰和50%的重瓣紫罗兰,且所有的重瓣紫罗兰都不育(雌蕊、雄蕊发育不完善).

实验二:取实验一 F1中单瓣紫罗兰的花粉进行离体培养,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获得的正常植株全部表现为重瓣性状.请回答:

(l)根据实验结果可知,紫罗兰的花瓣中{#blank#}1{#/blank#} 为显性性状,F1中重瓣紫罗兰的基因型为{#blank#}2{#/blank#} .

(2)请推测:出现上述实验现象的原因是等位基因(D、d)所在染色体发生部分缺失,染色体缺失的{#blank#}3{#/blank#}(填“花粉”、“雌配子”)致死,而染色体缺失的{#blank#}4{#/blank#} (填“花粉”、“雌配子”)可育.如图1是 F1中单瓣紫罗兰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细胞中四分体的构象,请在下面的染色体上标出基因组成{#blank#}5{#/blank#} .

(3)若D、d表示基因位于正常染色体上,D、d表示基因位于缺失染色体上,请在图2中写出F1中选择的单瓣紫罗兰自交得F2的遗传图解(要求写出F1的雌、雄配子及比例){#blank#}6{#/blank#} .

(4)将紫罗兰体细胞分裂中期染色体加温或用蛋白水解酶稍加处理,用吉姆萨氏染色,染色体上即出现横带,称为G带(富含A﹣T序列的核苷酸片段);如将染色体用热碱溶液处理,再做吉姆萨氏染色,染色体上就出现另一套横带,称为R带(富含G﹣C序列的核苷酸片段).一般情况下,对于碱基对数量相同的两条染色体而言,{#blank#}7{#/blank#}  (填“G带”、“R带”)更丰富的那条具有更高的热稳定性.基因突变一般{#blank#}8{#/blank#} (填“会”、“不会”)改变染色体的带型.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1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