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5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前工业时代(18世纪中叶以前),由于行政人员数量少,军队行动缓慢,信息传递耗时较长,政府对边疆的控制很薄弱。中央政府仅负责军队、治安、税收等核心职能,学校、喷泉、引水道等公益设施多来自民间捐赠而非中央政府。大量非行政人员,比如封建领主、显贵、士绅,负担着协助政府治理地方的任务。官员能力低下,机构职能交叉,致使行政信息得不到妥善的搜集和管理,更遑论在中央与地方、官员与最高统治者之间传递。在新的工业时代,政府获得的新能力可以“PEP”表达“P”代表“plenty”(丰裕),国家财富迅猛增长;“E”代表“energy”(能源),自然能源和无生命的机器取代了人类的技术和劳动;“P”代表“penetration”(渗透),政府能够通过自己的代理人直接作用于民众,同时,在收集、储存和检索信息方面的巨大的新能力,还有公务人员数量的巨大增加,政府的渗透也相应地大大增强。
——摘编自(英)塞缪尔•E•芬纳《统治史》
材料二:
在我们作出“在第一个工业革命中,市场是唯一的推动力,与政府丝毫无干”这个结论前,应该记住:使英国地位与别国不同的这个市场环境的特点,大部分还是国家行动所造成。英国自十七世纪内战以后政府演变的整个过程,有助于创造一个相当严密和统一的市场。在工业革命的最初阶段,不列颠国家利用它对法律、社会和政治制度的影响,利用它使人们能自由发挥能力和利用资源的影响,在几代人的时间里致力于建立一种能掀起工业革命的社会结构。
——摘编自(意)卡洛•M•奇波拉《欧洲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前工业时代政府行政的特点,并指出工业革命的开展为政府能力的增强创造了哪些条件。
(2)材料二中作者如何看待“工业革命与政府行为”之间的关系?试用所学的英国史相关内容对作者的观点加以说明。
材料一:
前工业时代(18世纪中叶以前),由于行政人员数量少,军队行动缓慢,信息传递耗时较长,政府对边疆的控制很薄弱。中央政府仅负责军队、治安、税收等核心职能,学校、喷泉、引水道等公益设施多来自民间捐赠而非中央政府。大量非行政人员,比如封建领主、显贵、士绅,负担着协助政府治理地方的任务。官员能力低下,机构职能交叉,致使行政信息得不到妥善的搜集和管理,更遑论在中央与地方、官员与最高统治者之间传递。在新的工业时代,政府获得的新能力可以“PEP”表达“P”代表“plenty”(丰裕),国家财富迅猛增长;“E”代表“energy”(能源),自然能源和无生命的机器取代了人类的技术和劳动;“P”代表“penetration”(渗透),政府能够通过自己的代理人直接作用于民众,同时,在收集、储存和检索信息方面的巨大的新能力,还有公务人员数量的巨大增加,政府的渗透也相应地大大增强。
——摘编自(英)塞缪尔•E•芬纳《统治史》
材料二:
在我们作出“在第一个工业革命中,市场是唯一的推动力,与政府丝毫无干”这个结论前,应该记住:使英国地位与别国不同的这个市场环境的特点,大部分还是国家行动所造成。英国自十七世纪内战以后政府演变的整个过程,有助于创造一个相当严密和统一的市场。在工业革命的最初阶段,不列颠国家利用它对法律、社会和政治制度的影响,利用它使人们能自由发挥能力和利用资源的影响,在几代人的时间里致力于建立一种能掀起工业革命的社会结构。
——摘编自(意)卡洛•M•奇波拉《欧洲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前工业时代政府行政的特点,并指出工业革命的开展为政府能力的增强创造了哪些条件。
(2)材料二中作者如何看待“工业革命与政府行为”之间的关系?试用所学的英国史相关内容对作者的观点加以说明。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摘由李时岳胡滨《从闭关到开放——晚清“洋务”热透视》
洋务运动兴办军用企业的经验与教训,对后世影响深远。根据上列表格中的信息,请从国防建设的角度,提出一个观点.井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进行论证。(要求:关注时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摘由李时岳胡滨《从闭关到开放——晚清“洋务”热透视》
洋务运动兴办军用企业的经验与教训,对后世影响深远。根据上列表格中的信息,请从国防建设的角度,提出一个观点.井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进行论证。(要求:关注时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3.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唐代初年的税制是以人丁为依据的租庸调制,由于土地兼并,一些农民失去土地外出逃亡,租庸调制难以堆系。同一时期,依田产面积、贫富等级征收的地税和户税日渐重要。到唐玄宗统治后期,它们在政府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大致与租、调相当。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加剧,地方官员擅立名目摊派,阶级矛盾激化,江南地区出现袁晁、方清、陈庄等人领导的武装起义。
764年,唐代宗下诏:天下户口,由地方官员据当时实在人户,按贫富定等,作为征税及差派徭役的依据。此后,杨炎建议唐德宗改行两税法,以地税和户税为主,取消各种杂税,分夏、秋两季征收。新法遭到了地主贵族的激烈反对,但唐德宗还是下诏正式推行两税法是中国赋税史上的一个重大转变。明代的“一条鞭法”、清代的“摊丁八亩”都是它的继续和发展。
——摘编自袁行霈主编《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德宗推行税制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税法的影响。
材料唐代初年的税制是以人丁为依据的租庸调制,由于土地兼并,一些农民失去土地外出逃亡,租庸调制难以堆系。同一时期,依田产面积、贫富等级征收的地税和户税日渐重要。到唐玄宗统治后期,它们在政府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大致与租、调相当。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加剧,地方官员擅立名目摊派,阶级矛盾激化,江南地区出现袁晁、方清、陈庄等人领导的武装起义。
764年,唐代宗下诏:天下户口,由地方官员据当时实在人户,按贫富定等,作为征税及差派徭役的依据。此后,杨炎建议唐德宗改行两税法,以地税和户税为主,取消各种杂税,分夏、秋两季征收。新法遭到了地主贵族的激烈反对,但唐德宗还是下诏正式推行两税法是中国赋税史上的一个重大转变。明代的“一条鞭法”、清代的“摊丁八亩”都是它的继续和发展。
——摘编自袁行霈主编《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德宗推行税制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税法的影响。
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威尔逊政府组建公共信息委员会,通过它在国内外的20多个机构,针对不同对象进行战争宣传。委员会设立新闻处,创办报纸,成立专门部门向民众解释参战原因,还利用电影、卡通画、宣传画等煽动反德情绪。此外,委员会还审查报纸、杂志、图书、电影中的信息是否违背官方宣传的战争目的,干扰各项战争活动的正常进行,并要求新闻机构采取“自愿审查”的原则,从源头上控制不良新闻,压制不利于战争的言论。
1917年,美国通过“反间谍法”,规定对战时从事间谍活动、破坏活动或阻碍战争活动的人进行严惩,授权政府邮局禁止邮寄煽动性材料;次年又通过“反破坏法”和“反暴乱法”,规定任何公开的反战行为均属非法,在事实上允许官方起诉任何批评总统与政府的人。
——艾伦·布林克利《美国史》
(1)根据材料概括公共信息委员会的职责,并归纳其运作特点。
(2)简要评价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的公共信息政策。
1917年,美国通过“反间谍法”,规定对战时从事间谍活动、破坏活动或阻碍战争活动的人进行严惩,授权政府邮局禁止邮寄煽动性材料;次年又通过“反破坏法”和“反暴乱法”,规定任何公开的反战行为均属非法,在事实上允许官方起诉任何批评总统与政府的人。
——艾伦·布林克利《美国史》
(1)根据材料概括公共信息委员会的职责,并归纳其运作特点。
(2)简要评价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的公共信息政策。
5.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蒋梦麟(1886—1964年),浙江余姚人,中国近现代著名教育家,青年时赴美留学,并获哲学及教育学博士学位,后担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长、北京大学校长。
1918年,他发表《历史教授革新之研究》,抨击儒家重古轻今观念对先前中国史学造成的弊端,呼吁吸纳西方历史教育的经验、体察本国社会生活的需要,活用本国的历史资料,以革新中国历史教育。在新式教育中,将王侯将相的重要性降低,而把与平民生活有关的方方面面作为教育内容;政治事件不再居于中心位置,农林、风俗、宗教、家制、娱乐、法庭、学校、聚会等领域一样值得教授;政治家固然影响深远,但科学家的事迹及贡献更值得宣扬;解释史事摆脱了早先儒家学说“仁政”、“暴政”的说法,转向综合考查生产力、人口、气候、地理、交通等因素。
——摘编自马勇《蒋梦麟传》
(1)本剧材料概括蒋梦麟历史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蒋梦麟历史教育思想的社会背景。
材料蒋梦麟(1886—1964年),浙江余姚人,中国近现代著名教育家,青年时赴美留学,并获哲学及教育学博士学位,后担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长、北京大学校长。
1918年,他发表《历史教授革新之研究》,抨击儒家重古轻今观念对先前中国史学造成的弊端,呼吁吸纳西方历史教育的经验、体察本国社会生活的需要,活用本国的历史资料,以革新中国历史教育。在新式教育中,将王侯将相的重要性降低,而把与平民生活有关的方方面面作为教育内容;政治事件不再居于中心位置,农林、风俗、宗教、家制、娱乐、法庭、学校、聚会等领域一样值得教授;政治家固然影响深远,但科学家的事迹及贡献更值得宣扬;解释史事摆脱了早先儒家学说“仁政”、“暴政”的说法,转向综合考查生产力、人口、气候、地理、交通等因素。
——摘编自马勇《蒋梦麟传》
(1)本剧材料概括蒋梦麟历史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蒋梦麟历史教育思想的社会背景。
2.单选题- (共9题)
6.
西罗马帝国崩溃后,罗马法陷于沉寂,教会逐渐形成了一套政治法律制度。但到12世纪,罗马法在西欧掀起了一股复兴的浪潮,宣扬“国王的爱好具有法律的力量”、“国王不受法律约束”。这在当时
A.推动人文主义运动迅速兴起 |
B.有利于民族国家的逐步形成 |
C.改变了教权高于王权的局面 |
D.适应反君主专制斗争的需要 |
7.
1933年,中央苏区多次召开经济建设大会,各个根据地先后出现公营商店、公卖处、消费合作社等商业组织。同时,中央又设专门外贸机构组织农产品出口和工业品进口。这些举措首要目的是
A.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 | B.恢复和发展工农业 |
C.建立集体所有制经济 | D.废除封建经济基础 |
8.
1963年,为避免误解或相互矛盾的信息造成“战略迷雾”,一条连通白宫和克里姆林宫的“危机控制直拨通讯线路”投入使用。这条热线
A.导致中苏关系的进一步恶化 |
B.有利于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 |
C.改变了美苏两极对峙的格局 |
D.体现出核危机笼罩下的一种相对平衡 |
9.
从二战后到50年代初,大约有1500万到2000万移民获准进入英国、法国、德国和北欧国家。他们大多来自西班牙、葡萄牙、希腊、南斯拉夫和土耳其等国家,也有来自印度、巴基斯坦、北非等其它地区。这股移民潮
A.有助于欧洲推进经济复兴计划 |
B.使冷战局势更加严峻 |
C.实质是宗教冲突下的难民问题 |
D.促使欧洲走向一体化 |
10.
1879年,一位在西非的德国巡视员说:“我们德国从英国兄弟那里学习□□□□并与他们竞争是明智之举”。“如果新的德国想长久保持它新获得的国家地位,就一定要注意它的‘文化使命’”。该巡视员话语中的□□□□可能是
A.君主立宪 |
B.文化传统 |
C.殖民技巧 |
D.工业技术 |
11.
1983年,中共中央印发《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对“超过规定雇请多个帮工”采取“不宣提倡”、“不要公开宣传”、“也不要急于取缔”的“三不”政策,“因势利导,使之向不同形式的合作经济发展”。这说明当时
A.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 | B.继续稳定发展联产承包责任制 |
C.明确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 | D.以市场调节为主要的经济手段 |
12.
唐代官员冯宿上奏:“(剑南、两川等地)皆以版印历日鬻於市。每岁司天台(天文台)未奏颁下新历,其印历已满天下,有乖敬授之道。”此奏折的根本意图是
A.主张推广雕版印刷术 | B.抑制佛教在民间的传播 |
C.遏制商业活动的发展 | D.维护思想文化的大一统 |
13.
1920年9月出版的《新青年》第八卷第六号(下图),封面设计了一个地球图案,从东西半球伸出两只手紧紧相握,代表了革命团结的力量,该寓意


A.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的肯定与否定 |
B.暗示《新青年》成为中共的机关刊物 |
C.象征国共两党准备第一次合作 |
D.表达出“以俄为师”的思想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5道)
单选题:(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