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宁夏区银川市二中高二上期中历史试卷(带解析)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50288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6/12/30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34年,清廷官员至英国使臣律劳卑广州住处商谈贸易问题,双方在各自应处的座位、方向、次序等问题上发生了严重分歧。中方要求将自己的座位安排在会见大厅的北面(上席),英国则坚持将自己的座位置于大厅北面主席的突出位置。两者争执不下,商谈未能进行
——摘编自王开玺《隔膜、冲突与趋同——清代外交礼仪之争透析》
材料二
1901年,虽经李鸿章讨价还价,清王朝仍被迫接受西方外交使团的礼仪要求,将外国使臣觐见清帝的礼仪说帖,作为《辛丑条约》的附件十九。其中规定:外国使臣递交国书时,清帝须派高于王公规格的轿子往来使馆迎送,同时派军队保护;清帝款宴各国使臣应在皇宫大殿内举行,并躬亲入座。
——摘编自王开玺《隔膜、冲突与趋同——清代外交礼仪之争透析》
材料三
二战结束后,接受日本投降签字国家的顺序是美、中、英、苏、澳、加、法、荷等。1946年5月,在审判日本战犯的远东国际法庭上,最初法官次序排位是以美、英、苏、中、法为序,经过中国法官(梅汝璈)的积极斗争,最终法官席次依照日本投降书上受降签字的次序排列。必须认识到,在国际场合争席位、争排场,实际上关系到国家的地位和尊严。
——摘自梅汝璈《远东国际军事法庭》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英双方争执的内容,并分析产生的原因
(2)材料二反映了中国怎样的外交地位。试从国际背景分析其原因。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梅汝璈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斗争的依据并分析原因。
2.
有学者认为,商鞅的强国之术堪称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史上最残酷和严厉的一种,是一次激进的国家主义试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能得甲首一者,赏爵一级,益田一顷,益宅九亩,除庶子一人,乃得入兵官之吏。
——《商君书•境内》
材料二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重,匿奸者与降敌同罚。……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於公战,怯於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
战国的风气,从根本上说,是由于制度原因造成的全社会的“免而耻”。……虽然容易在短期内奏效,但国家政令的贯彻执行,如果仅能仰仗于予富予贫、予贵予贱以及施用严刑峻法的权力,人民的守法就只能是出于恐惧和贪欲。
——程念祺《商鞅的为人为政和战国风气》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军事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在秦国争霸过程中的作用。
(2)据材料二,归纳商鞅法制思想的主要内容。综合以上材料,简要说明商鞅变法的历史影响。

2.单选题(共14题)

3.
19世纪晚期,在德意志第二帝国,皇帝有权任命帝国首相和官员,有权召集和解散议会。军官地位高于政治家,议员被称为“绵羊脑袋”,德意志皇帝发出的第一道法令就是“致我的军队”。这一切表明
A.德国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B.政治生活中存在严重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
C.德国出现了历史的倒退
D.议会民主政治在德国没有发挥出任何有益的作用
4.
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说:“在设计一个由人来统治的政府时,最大的困难在于,你必须首先使政府有能力控制被统治者;其次要强制政府控制自己。”其中“要强制政府控制自己”在1787年美国宪法中主要是指
A.实行邦联制
B.实行分权制衡原则
C.消灭种族差别
D.规定行政权归总统
5.
庄秋水在《武昌三日:谣言下的革命》中写道:“10月10日的武昌城盛传清政府正在捉拿没有辫子的革命党的谣言。……不管是有罪还是无罪,汉族士兵都害怕自己会在大清洗中丢掉性命,意识到投入叛乱比丢掉性命更合算。”这则材料实际上反映了
A.辛亥革命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
B.清政府的失控与信用破产
C.谣言有时候能推动历史的发展
D.武昌起义带有一定偶然性
6.
《南京条约》申明:“英国驻中国之总管大员,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英国属员,用申陈字样;大臣批复用札行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对当时中国的主要影响
A.在客观上有利于推动中国外交的近代化
B.使中国享有与英国平等的地位
C.表明英国对清政府存有明显歧视
D.反映了该条约的屈辱性
7.
历史学家吴于廑说,世界历史的内容是“对人类历史自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发展为全世界成一密切联系整体的过程进行系统探讨和阐述”。用上述史观评价五口通商,较为合理的是
A.五口通商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转型
B.中国逐渐被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C.五处港口成为中西文明碰撞的前沿
D.五口通商有利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8.
“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会合结束了中国的闭关自守,使它越来越多地介入世界事务,乃至于到今天,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这强调的是()
A.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西方的主导性
B.近代中国和世界的碰撞与融合
C.中国按照西方模式向近代社会演变
D.中国近代史是西学东渐的过程
9.
《这个天国不太平》中有这样一段话:洪仁玕是个具有强烈两面性的政治角色,或者说,整个太平天国历史上,恐怕还没有第二个如他一般,先进性和落后性如此戏剧性地集于一身。这里的“先进性”主要是指他
A.作为核心成员为建国做出了突出贡献
B.将矛头直指列强的经济侵略
C.为太平天国制定《天朝田亩制度》
D.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10.
和约批准后,清帝下罪己诏曰:“去岁仓促开衅,征兵调饷,不遗余力。而将非宿选,兵非素练,纷纷召集,不殊乌合。以致水陆交绥,战无一胜”,“其万分为难情事,言者章奏所未及详,而天下臣民皆当体谅也”。战后签订的这一和约
A.首开了列强在华设厂“合法化”的恶例
B.最早规定了外国军舰可以到长江口岸航行
C.使中国独立自主的地位开始遭到破坏
D.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社会秩序的建立
11.
当代著名历史学家雷颐在谈及民族主义时说:“一个正义的运动,只有情感是不够的,民族主义也一样。没有理性的指导和束缚,就很容易被各式各样的人所利用。”这种“没有理性”的民族主义的最典型代表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12.
2015年1月15日,是遵义会议召开80周年纪念日。八十年前的这次会议在很大程度上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因为这次会议
A.确定中共的中心工作是领导工人运动
B.确立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总方针
C.事实上确立了以***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D.确立***思想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13.
恩格斯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比较近代史两次中日战争一败一胜的结局,抗日战争对中国历史进程最重要的“补偿”是
A.激发中华民族的觉醒和抗争
B.壮大革命力量,提高国家地位
C.争取各国人民的同情和支持
D.建立统一战线,消除民族危机
14.
有学者通过计量化的统计得出,从武汉失守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期间,国民党正面战场组织了南昌会战等9次大规模战役,占国民党22次会战的41%,甚至有过一些攻势作战,难能可贵。由此最能说明
A.正面战场牵制了日军侵华的全部力量
B.全民族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
C.国民党在相持阶段仍然积极抗日
D.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
15.
“整个华北地区……都成了战场……一百团人打击了敌人在华北的整个经济、交通线和封锁网。”对上述战役理解正确的是
A.发生于抗日战争防御时期
B.是抗日战争以来的首次大捷
C.当时中国的主要矛盾是中日民族矛盾
D.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16.
黄仁宇在总结国共两党的历史博弈时说:“***的成功归功于他打破城乡之间的沟通障碍……当***的话语延伸到小村落时,被孤立在城市的国民党绝对没有机会赢得中国。”据此可推知材料(  )
A.夸大了***话语的作用B.肯定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C.有意抬高***的政治地位D.认为国民党对农村统治薄弱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