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述题- (共1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以下是社会学领域著名的青蛙现象:
把一个青桂放进冷水锅里;慢慢地加温,青挂并不会立即跳出锅外,水温逐渐提高的最终结局是青蛙被煮死了,因为等水温高到青蛙无法忍受时,它已经来不及或者说是没有能力跳出锅外了。(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对某些特质的惯性依赖往往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请阅读以上材料,结合所学近现代历史知识,自行拟定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性强)。
材料:以下是社会学领域著名的青蛙现象:
把一个青桂放进冷水锅里;慢慢地加温,青挂并不会立即跳出锅外,水温逐渐提高的最终结局是青蛙被煮死了,因为等水温高到青蛙无法忍受时,它已经来不及或者说是没有能力跳出锅外了。(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对某些特质的惯性依赖往往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请阅读以上材料,结合所学近现代历史知识,自行拟定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性强)。
2.材料分析题- (共3题)
2.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亚当·斯密(1723-1790),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1759年在《道德情操论》一书中,他主张利已是“经济人”的本性,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出发点……道德和利己本质上并不冲突,同有心是指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的能力,是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不损害他人利益,并不完全赞同于利他主义。即使把同情心看作利他主义的内容,同情心同样也产生于利己之心,利已是目的,利他是手段。我们之所以要研究如何充分地利他,根本的动机是为了更好地利己……对个人利益追求的利己行为也能促进社会利益的增加。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亚当·斯密利己主义思想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亚当·斯密利己主义思想的影响。
材料亚当·斯密(1723-1790),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1759年在《道德情操论》一书中,他主张利已是“经济人”的本性,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出发点……道德和利己本质上并不冲突,同有心是指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的能力,是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不损害他人利益,并不完全赞同于利他主义。即使把同情心看作利他主义的内容,同情心同样也产生于利己之心,利已是目的,利他是手段。我们之所以要研究如何充分地利他,根本的动机是为了更好地利己……对个人利益追求的利己行为也能促进社会利益的增加。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亚当·斯密利己主义思想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亚当·斯密利己主义思想的影响。
3.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在张居正看来,“致理之道,莫急于安民生;安民之要,惟在核吏治”“今国家要务,惟在遵守祖宗旧制”,应以“守成业而致盛治”为目标。首先,他从整顿吏治开始,创制考成法,严格定期考察各级官吏贯彻朝廷诏旨的情况(时间、费用),以决定赏罚升降,并“以钱谷为考成”。……起用戚继光等著名边将,并大力增修、加固长城,广开边市,使汉蒙边防安宁,贸易活跃,每年节省了不下百万的军费。并下令,清查天下田亩,以“均田税足民”,并把田赋、徭役等合为一条后一律征银……还下令拆毁各地书院,禁止讲学……然而,1582年张居正独揽国事10年之后,溘然长逝,改革初见成效,便被统治阶级喊停。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况张居正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要评价张居正改革。
材料在张居正看来,“致理之道,莫急于安民生;安民之要,惟在核吏治”“今国家要务,惟在遵守祖宗旧制”,应以“守成业而致盛治”为目标。首先,他从整顿吏治开始,创制考成法,严格定期考察各级官吏贯彻朝廷诏旨的情况(时间、费用),以决定赏罚升降,并“以钱谷为考成”。……起用戚继光等著名边将,并大力增修、加固长城,广开边市,使汉蒙边防安宁,贸易活跃,每年节省了不下百万的军费。并下令,清查天下田亩,以“均田税足民”,并把田赋、徭役等合为一条后一律征银……还下令拆毁各地书院,禁止讲学……然而,1582年张居正独揽国事10年之后,溘然长逝,改革初见成效,便被统治阶级喊停。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况张居正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要评价张居正改革。
4.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9世纪后期,欧洲存在不可调和的民族主义愿望,这种愿望在阿尔萨斯一洛林地区是难以对付的,那里的法国人仍不服从德国的统治……在斐迪南大公于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爱国者刺杀后,苛刻的条件便被送到了贝尔格莱德(塞尔维亚首都)。不过,塞尔维亚的背后是俄国,而俄国的背后是法国和英国。同样,奥匈帝国也有德国支持塞尔维亚战争(一战)不但在经济上,而且在政治上也使欧洲内部遭到摧残。战争的浩劫却使欧洲人士气沮丧,失去信心。在欧洲大陆的各个地方,古老的秩序正在受到怀疑和挑战……不用说,有过如此经历后返回家园的殖民地居民对欧洲领主显然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恭顺。
正如英国外交大臣格雷伯爵评论道:“灯光正在整个欧洲熄灭
——《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述19世纪后期欧洲民族主义矛盾不可调和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一战对欧洲的影响。‘
19世纪后期,欧洲存在不可调和的民族主义愿望,这种愿望在阿尔萨斯一洛林地区是难以对付的,那里的法国人仍不服从德国的统治……在斐迪南大公于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爱国者刺杀后,苛刻的条件便被送到了贝尔格莱德(塞尔维亚首都)。不过,塞尔维亚的背后是俄国,而俄国的背后是法国和英国。同样,奥匈帝国也有德国支持塞尔维亚战争(一战)不但在经济上,而且在政治上也使欧洲内部遭到摧残。战争的浩劫却使欧洲人士气沮丧,失去信心。在欧洲大陆的各个地方,古老的秩序正在受到怀疑和挑战……不用说,有过如此经历后返回家园的殖民地居民对欧洲领主显然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恭顺。
正如英国外交大臣格雷伯爵评论道:“灯光正在整个欧洲熄灭
——《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述19世纪后期欧洲民族主义矛盾不可调和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一战对欧洲的影响。‘
3.单选题- (共7题)
5.
费城制宪会议的代表们既希望联邦政府的权威得到有效的施展,但又要防止不同利益集团对政府权力的垄断;既反对贵族或寡头政治,又害怕简单无序的“暴民政治”。这表明代表们希望
A.建立有效和有限的政府 |
B.加强联邦政府的权力 |
C.建立分权制衡的中央政府 |
D.改变松散的邦联体制 |
6.
清朝建都北京后,清廷在东北地区实施军事化管辖,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入,东北地区出现“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状况。而19世纪五六十年代清政府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和吉林西北平原……1911年,清政府制定了东北三省移民章程。这说明
A.政策逐步调整有利于增加政府收入 |
B.向东北移民完全由政府主导 |
C.移民政策的变化受外来侵略的影响 |
D.政府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辖 |
7.
在亚洲各国人民成功地采纳西方的科学技术时,当社会主义国家放弃其计划经济和一党制的政治制度时,这绝不仅仅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对抗的问题。在第三世界中,存在着一种日益增长的对所有外来模式的幻想破灭感,但这种破灭感只留下了一个真空:没有统一的发展目标和战略。这反映出
A.多极化趋势下对全球文化趋同现象的挑战 |
B.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 |
C.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模式的相互借鉴 |
D.全球化趋势下的不同地区的文化冲突增多 |
8.
宋初,内地人民用铜钱向边民购买马匹,但边民将铜钱铸造成兵器侵扰内地。为此,政府禁止以铜钱买马,改用以布帛、茶叶等换马的物物交换方式,这一变化
A.说明边境贸易影响政局稳定 | B.体现了宋代商品贸易有所退化 |
C.使得宋代商品市场得到拓展 | D.体现宋代政府守内虚外的政策 |
9.
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可划分为中心区、边缘区和半边缘区(如下图)。这反映了( )


A.价格革命导致西北欧贸易中心地位的确立 |
B.新航路的开辟导致美洲沦为贸易边缘地区 |
C.英国、荷兰、法国逐渐成为贸易半边缘区 |
D.不同贸易区域划分是国际分工差异的体现 |
10.
解放战争期间,有一份杂志刊载了一幅中美贸易的漫画,画的是长嘴鹤在一只长颈瓶里喝水,对蹲在旁边的猫说:“我们是平等的,都可以自由地在瓶里喝水。”这一现象一直维持到新中国成立。这反映出
A.美苏冷战局势影响了中国经济发展 |
B.关贸总协定的宗旨与效果存在差异 |
C.连年战争降低了中国人民的购买力 |
D.科技革命增强了美国的经济竞争力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