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安徽省淮北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50273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7/5/6

1.材料分析题(共4题)

1.
(历史一选修1: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材料奏折是官文书制度,是清代皇权政治发展的产物。它始出现于康熙年间,但在奏者范围、传递方法、疏奏内容及朱批等方面,都还没有制度化。关于奏折的撰写人,雍正明确规定中央部院侍郎以上和翰林科道各官,地方督抚提镇及藩臬学政,中央派出的盐政、关差、织造等可直接上奏,有的道员、知府、同知、副将等中级官员,由帝特许,亦可撰写。这样既明确了奏报人的职责,又扩大了它的范围。
为了保证奏折的内容不致泄漏,雍正帝定立了一套保密制度。撰写人须亲自书写,一般不许他人代笔,写就不得外传,否则治罪。由宫中制作皮匣,配备锁钥,发给具奏官员,专门用作储藏和传递奏折。督抚以上大员的折子,派专人送到大内乾清门,交内奏事处,直达御前,而不像题本交通政司转呈。一般官员的折子,亦差专人送到雍正帝指定的亲信大臣处,由他们代呈,代交人当然无权知道折子的内容。雍正帝阅毕,作了朱批,折子由原渠道发回。奏折被用来讨论政事、决定政策,就使它有了新的生命力。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雍正帝奏折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奏折制度改革的历史影响。
2.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79-1989年的阿富汗战争是20世纪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自阿富汗独立开始,苏联就试图置阿富汗于自己的利益范围之内,不断对阿富汗予以经济、军事援助,苏阿关系获得了显著发展,特别是阿富汗人民民主党成立后即成为苏联在阿富汗的代理人。1978—1979年间,阿富汗人民民主党内部纷争不断,同时阿富汗国内反政府运动的发展使人民民主党政权岌岌可危。在这种情况下,苏联决定武力干涉阿富汗内部事务,铲除阿明政权。就在苏联和人民民主党关系日益紧张的时候,阿富汗伊斯兰抵抗运动迅速发展起来,他们反对政府推行的带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并在巴基斯坦和伊朗建立了反政府武装基地。
美国对苏联入侵阿富汗做出了激烈的反应。里根上台后对阿富汙圣战者的援助渐趋公开化,加强了对圣战者的政治支持和军事援助,同时对解决阿富汗问题的日内瓦谈判持消极、不配合的态度。在苏联的努力下,日内瓦协议终于在1988年4月得以签署。然而,日内瓦协议只解决了苏联撤军问題,战争并没有离开阿富汗。苏联撤军后,苏联和美国继续向交战双方提供武器援助,阿富汗随即陷入内战,使这场冲突留下了东西方对抗的痕迹。
——摘编自李琼《阿富汗战争与国际政治博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阿富汗战争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阿富汗战争的影响。
3.
(历史一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1907年,善耆担任民政部尚书,他延用革命党人程家柽等为幕僚。善耆主张用宽容的方法处理频繁发生的革命党人案。汪精卫暗杀未遂被捕入狱,善耆并没有过多难为他,而是“再三慰问”,这在满洲贵族中是比较难得的。从刘静庵案、徐锡麟案到注精卫案,由于善耆的坚持,清政府并没有采取族诛等严酷的刑罚,而是量刑越来越轻。
1908年夏,善耆派程家柽给东京同盟会总部送去三万元,转达愿与“同盟会修好之意”。此事在同盟会内部引起了争论,结果善耆“修好”之举,客观上造成了革命党内的意见分歧。程家柽到东京会见刘揆一时说:“肃亲王善耆存心与革命党人修好,且一心推行宪政,故望党人支持。善耆倾慕日本的明治维新,在善耆看来,程家柽等人也是沟通日本政府的使者。“大厦将倾,一木难支”,一两个开明的高层统治人物根本不可能阻止革命的发生。同盟会借助善耆的掩护在京津地区获得了更大发展。善耆想利用革命党,结果反被革命党利用,这对善耆个人来说大概是个悲剧。但是,在革命党人看来,善耆仍是一位值得肯定的人物。
——摘编自孙燕京、周福振《善耆与革命党》
(1)根据材料,概括善耆笼络革命党人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善耆笼络革命党人的策略。
4.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和国家学说的倡兴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一时期,民族与国家的内忧外患更甚,人们强烈要求用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及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造中国。但是,这一时期西方国家的许多政治、经济、文化的弊端也暴露出来,使得当时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开始注意中国发展中应当避免的问题。于是在“救亡”与“救国的相互推进中,时人有一个对西方民族国家思想和西万文化正反两面性的认识深化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出在国家与民族认同问题上逐步具有的中国特特色的认识。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近代仁人志士积极探索民族国家的重建途径,创造性地提出政治革命与民族革命相统——的思想,并以此为核心构建近代中华民族国家中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新的一致性。

——摘编自李禹阶《华夏民族与国家认同意识的演变》

材料二 在民族主义的感召和激荡下,英、法等民族国家先后建立。到19世纪前期,民族主义在西欧、北美取得了辉煌胜利,并为传播到整个欧洲乃至世界奠定了基础。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业化、现代化的迅猛进展,欧美各国原有的民族国家内的市场已容纳不下急速膨账的生产力。于是,这些国家利用人民的民族主义情结,狂热地宣扬本民族优越论,打着“传播文明”和为本民族“谋福利”的旗号,进行野蛮的殖民侵略和掠夺,建立起帝国主义殖民体系。

——摘编自程人乾《论近代以来的世界民族主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产生的背景并概括其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西方民族主义的影响。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民族主义的认识。

2.单选题(共8题)

5.
西塞罗(公元前106年一前43年)认为,“不是在罗马有一种规则,在雅典有另一种规则……今天一种规则,明天另一种规则,而是有一种永恒不变的法律”,因为这个法律有“一个人类共同的主人和统治者,即上帝,他是这个法律的创制者”。材料说明罗马法
A.吸收了基督教理论B.适用于罗马帝国所有地区
C.具有普世性的原则D.成为近代社会的行为规范
6.
下图为2000年美国总统选举数据,其中布什最终以271张选举人票当选美国总统。可见美国总统选举
A.是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的结合
B.选举人制度是典型的金钱政治
C.出现平民政治日益衰落的趋势
D.违背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原则
7.
下图漫画原载于1942年《新天津画报》(漫画右侧繁体字为:“那边好?用冷静的头脑衡量一下吧”)。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日本在华加强文化侵略B.中共抗日获得民众支持
C.国民政府推行一党专政D.日伪政权意图笼络民心
8.
北宋中前期,皖北地区人口维持在五十万户左右,沿汴河两岸兴起了六孜、庸桥、灵壁等商业大镇。金代时,汴河逐渐湮废,皖北地区的经济逐渐衰落,人口和北宋相比下降了近64%。元朝时撤并了归德府所辖的临涣、符离等八个人口不满千户的县。这说明
A.经济重心逐渐向南转移
B.交通是影响皖北商业的最主要因素
C.民族政权轻视农业发展
D.皖北地区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下降
9.
自明中叶以来,江南丝织业市镇及其四乡,逐渐把养蚕缫丝以及丝织业作为主业,成为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以出产“濮绸”闻名的濮院镇,四乡农家的经营重心已由农业转移到蚕桑丝织业,即从农业转移到乡村工业,而把农田耕作看作副业。这种变化表明江南市镇
A.出现了早期工业化的特征
B.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
C.重农抑商政策已有所松弛
D.农产品商品化的趋势日益增强
10.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18条规定,允许外国的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在中国投资;1988年通过宪法修正案,允许土地使用权依法转让,确认私营经济的法律地位;1993年修正时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国有企业”取代“计划经济”和“国营企业”。材料反映
A.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B.民主法制建设逐步完善
C.改革成果得到法律确认
D.政府不再参与企业经营.
11.
哥白尼认为天体是被镶嵌在水晶(以太)天球中被裹挟着运动的;当太阳处于宇宙中心时,各大行星的运动才更加接近柏拉图所说的匀速圆周运动。哥白尼的观点表明他是
A.旧世界最后的天文学家B.天文学史上承上启下的人物
C.近代实验科学的开创者D.第一个提出太阳中心说的人
12.
钱基博指出:“启超避地日本,既作《清议报》,丑诋慈禧太后;复作《新民丛报》,痛诋专制,导扬革命。邹容《革命军》等先后出书,海内风动,人人有革命思想矣!而其机则自启超导之也。”材料表明梁启超
A.主张实行民主共和制度B.反对君主专制
C.促使民主革命思想产生D.放弃改良主张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