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湖北省七市(州)高三第一次联合调考(3月联考)文综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50269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7/4/18

1.论述题(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我国钱币自商代起源后,钱币形态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

——摘录自张宏明《钱币》
提取材料中关于钱币的任意一项历史信息,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材料分析题(共4题)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英国启蒙思想家洛克在《政府论》(1690年)里指出:一个国家应该有三种权力:立法权、执行权、对外权,这三种权力必须分立并相互制衡,以此保证公民的自由、平等和财产安全。但由于执行权和对外权由君主一人掌握,实质上是二权分立。此后孟德斯鸠将政治权力划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司法权的设置和独立是“权力制衡”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他说:“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手中,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和立法权合二为一,则将会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二为一,法官便握有压迫者的权力”。
——摘编自翟刚学《论洛克与孟德斯鸠分权思想之差异》
材料二孙中山的五权宪法学说,包括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考试权和监察权五种行政权力。孙中山在五权宪法里设计了“权能分治”的宪政制度。孙中山将政权与治权分开,让人民掌握“政权”,而政府则实施的是“治权”。国家当中的人民是有“权”对政府进行选举、罢免、创制和复决的,这样就可以形成主权在民,政府的“能”必须接受人民的“权”的管控,将人民的“政权”与政府的“治权”分开,形成“以权制能”的行政模式。
——摘编自马雪芹《孙中山五权宪法思想与西方三权分立学说较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洛克和孟德斯鸠分权理论的主要差异,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产生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五权宪法学说的创新之处,并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孙中山的五权宪法学说。
3.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北宋庆历三年(1043),范仲淹与富弼上奏《答手铭条陈十事》,所谓十事是指“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这些改革建议,被仁宗采纳,史称“庆历新政”。其主要内容是:改变不分政绩好坏循例升迁的局面,严格官吏升迁考核制。改变恩荫之滥,限制官燎子弟亲友通过恩荫作官。改革科举内容和程式.以除只重词斌而忽视能力和品德取士的弊端。加任各级长官的保举和选派,罢免老病无能者。调整多寡悬殊的外官职田,防止贪污,督其善改等。新政在整个官僚集团引起很大震动,“按察使多所举劾,人心不自安,任予恩薄,磨勘法密,侥幸者不便,于是谤毁浸盛,而朋党之论滋不可解。”范仲淹的用人,王安石就曾经批评他“好广名誉,结游士,以为党助,甚坏风俗。”庆历五年(1045),辽使到开封告知辽夏战争结束,辽夏威协相继解除,仁宗以为天下太平。范仲淹被罢参知政事职务,改革失败。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七卷上册
(1)根据材料,概括“庆历新政”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庆历新政”失败的历史原因。
4.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1条:帝约各方以他们各国人民的名义郑重声明他们斥责用战争来解决国际纠纷,并在他们的相互关系上,废弃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
——1928年《非战公约》
材料二罗斯福深信,在联合国的框架内,只要几个大国合作,起到国际警察作用,便能够维护日后世界的和平与安全……尽管受到广泛批评,否决权还是被认为必不可少。发生重大危机时,大国间的协议对于维护世界和平是必要的。
——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材料三由法西斯国家发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为了永远铭记二战的深刻教训,避免毁灭人类文明的灾难再次发生,战后,国际社会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上了一道“安全锁”,为保障人类安全福址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新闻网
(1)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国际社会于二战前后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的努力。
(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后初期国际社会是如何为战后世界和平加上“安全锁”的?
5.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巴黎和会期间,顾维钧与威尔逊以及美国代表团频繁接触交流意见。在顾维均看来,美国和意大利是与中国友好的***的待遇……1917年十月革命爆发后,英法一直希望日本能出兵西伯利亚,对日表示自己无意过度介入山东问题。
(l)据材料一概括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为维护民族权益所做的外交努力。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顾维钧的外交努力为何没能取得预期的成果。

3.单选题(共7题)

6.
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期,公民大会讨论是否入侵西西里,尽管多数公民并不知道西西里的情况,公民大会还是作出了入侵西西里的决定。这说明古雅典公民大会
A.是城邦政治的最大威胁B.权力过大会造成失误
C.民主决策程序过简可能会带来灾难D.不是少数服从多数
7.
1932年4月25日国民政府立法院院长孙科发表谈话,宣称:“如左派之共产党与夫右派之国家主义派,只要在法律范围内活动,则当许其结集政治团体,许其作政治竞争。”这反映了国民党
A.释放出缓解国共关系的信号B.放弃了围剿红军的政策
C.为应对国内舆论而故作姿态D.主张建立民主联合政府
8.
唐朝后期,随着商业繁荣,有的节度使开始大肆从事商业活动;有的富商大贾则贿赂官员牒补列将,甚至能升于朝籍。这种状况说明此时
A.坊与市的界限被打破B.重农抑商政策被放弃
C.阶级矛盾更加尖锐D.存在官商合流的倾向
9.
买办是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替外国商人服务的中间人或经理人,与各级政府和外洋势力有着密切联系。1869年天津英国领事的报告中提到“发展贸易,除了自然的与政治的阻力外,买办是仅次于二者的最大阻力。”该报告表明
A.买办制度给外商带来巨大利益B.原有买办制度己不适应外商需要
C.买办逐渐脱离了与外商的联系D.外商与买办之间矛盾已不可调和
10.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初期,安徽芜湖一个体户因雇工经营“傻子瓜子”而致富,名噪一时,当时很多人主张“动他”(对这个个体户进行处罚)。对此,邓小平说:“不能动,一动人们就会说政策变了,人心不安,得不偿失。”邓小平这样说是基于
A.改革的基本政策是人心所向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已明确
C.雇工经营属于社会主义经济D.经济体制改革允许私营经济存在
11.
1988年8月19日,《人民日报》报道了价格改革的基本内容,也就是“五年内理顺价格”,前三年走大步,后两年微调,计划五年物价总计上涨70%到90%,工资上升90%到100%,政策一出台便在全国引起震动。“物价闯关”很快就呈现出全面失控的趋势,出现了罕见的全国性抢购和挤兑存款的风潮。这主要是由于当时
A.价格改革过于急切B.物价存在“双轨”制度
C.市场物资过于匮乏D.经济秩序严重混乱
12.
“这些哲人受被牛顿证实的万有引力定律的影响很大,他们相信不仅存在着控制物质世界的自然法则,也存在着控制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理性被用来检验一切事物——所有的人、所有的制度、所有的传统。”材料说明启蒙思想家
A.摆脱了宗教思想的影响
B.受到了自然科学发展的启示
C.融合了自然与社会法则
D.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