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山西省高三下学期名校联考文综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50252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7/5/3

1.材料分析题(共4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中国传统教育,往往不重在学校与其所开设课程,而更重要在师资人选。在中国历史上,自汉以下,历代皆有国立太学。每一地方行政单位,亦各设有学校。乡村亦到处有私塾小学。但一般最重视者,乃在私家讲学。战国先秦时代,诸子百家竞起,此姑不论。在两汉时代,在野有一名师,学徒不远千里,四面凑集,各立精庐,登门求教,前后可得数千人。亦有人遍历中国,到处访问各地名师。下至宋、元、明三代,书院讲学,更是如此,……中国传统教育之主要精神,尤重在人与人之间传道。既没有如各大宗教之有教会组织,又不凭借固定的学校场所。
西方现代教育,最先由教会发动,此刻教会势力亦退出了学校。教育全成为传播知识与训练职业。只有中小学,还有一些教导人成为一国公民的教育意义外,全与教导人为人之道的这一大宗旨脱了节。整个世界,只见分裂,不见调和。各大宗教已是一大分裂。在同一宗教下,又有宗派分裂。民族与国家,各自分裂。人的本身,亦为职业观念所分裂。如宗教家、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法律家、财政经济家、企业资本家等,每一职业,在其知识与技能方面,有杰出表现杰出成就者,均目为一家,此外芸芸大众,则成无产阶级与雇用人员。
——摘编自钱穆《国史新论》(《中国历史上的传统教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现代教育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现代教育的积极影响。
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周秦以来,中国形成了自创一格的“中华法系”,成为公认的世界五大法系之一。在历史的推移和王朝的更迭中,法制虽代有损益,但“诸法合体”“政刑不分”的旧法律结构形式却始终未变。自八国联军侵华之后,朝野上下,争言变法,于是有了新律之萌芽。法制改革是清末新政的重要内容。新政开场后,刘坤一、张之洞在“江楚会奏三疏”中率先提出修订新律。1902年,清政府正式派沈家本、伍廷芳二人兼取中西,修订法律。1903年,设修订法律大臣,以“务期中外通行”为修律原则,参照古今,以“中国法律与各国参互考证”制定中国新法。1910年,清政府删改《大清律历史》,改革“民刑不分、诸法合体”的传统法律结构,又根据资本主义三权分立的原则,试行“政刑”分离,司法独立,中国之司法、行政分立自此而始。虽然新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旧观念旧势力的抵制,但是它提出的许多刑名至今仍被沿用,其中体现的近代法律精神进一步推动了中国法制的近代化。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法制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槪括清末法制改革的特点及其影响。
3.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在美国看来,不卷入欧洲纷争的孤立主义外交政策使美国在1812年美英战争后享受了长达一个世纪的“免费的安全”(free security),虽然20世纪军事和交通技术的进步已经使两大洋作为美国安全屏障的价值大大降低,但一直到珍珠港事件前,多数美国人仍然相信美国远离欧洲的地理位置使美国不用卷入欧洲的事务就可以确保自己的安全。而当总统试图推行积极的对外政策让美国承担国际责任的时候,通常是国会对总统的政策构成擎肘。从一战时起,国会就成为孤立主义的大本营……多次挫敗总统的外交倡议。美闺人根深蒂固的反国家主义(anti-s.tatism)观念和自由的传统使联邦政府长期以来比较弱小,限制了联邦政府推行干涉主义政策的能力……自独立以来,美国人就把美洲新大陆与世界其他地区分离开来,把自己描绘成自由、民主、平等和进步的“新界”纯洁无瑕美国不能卷入欧洲的纷争中,与腐败、堕落的“旧世界”同流合污。这种独特的自我认知支持美国与欧洲主导的国际体系相分离。

——摘编自王立新《踌躇的霸权:美国获得世界领泞地位的曲折历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美国拒绝领导世界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美国谋求世界领袖地位的主要原因。
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吴起是卫国人,善于用兵,曾经向曾子求学,奉事鲁国国君。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鲁君想任用吴起为将军,而吴起娶的妻子却是齐国人,因而鲁君怀疑他。当时吴起一心想成名,就杀了自己的妻子,用来表明他不亲附齐国。鲁君终于任命他做了将军,率领军队攻打齐国,把齐军打得大败。吴起投奔楚国后,担任令尹后的吴起在楚国国内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具体措施有:制定法律并将其公布于众,使官民都明白知晓。凡封君的贵族,已传三代的取消爵禄;停止对疏远贵族的按例供给,将国内贵族充实到地广人稀的偏远之处。淘汰并裁减无关紧要的官员,削减官吏俸禄,将节约的财富用于强兵。纠正楚国官场损公肥私、谗害忠良的不良风气,使楚国群臣不顾个人荣辱一心为国家效力。统一楚国风俗,禁止私人请托。经过吴起变法后的楚国国力强大,向南攻打百越,将楚国疆域扩展到洞庭湖、苍梧郡一带。诸侯都畏惧楚国的强大,但吴起的变法招致了楚国贵族的怨恨,也为自己埋下了杀身之祸。
——摘编自《史记.吴起传》
(1)根据材料,槪括吴起改革对楚国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吴起其人。

2.单选题(共5题)

5.
在古罗马的刑法领域,被告的秩序性尊严(身份等级)是量刑时的重要考虑因素,享有秩序性尊严者一般承担较轻的刑罚;而如果受害者的秩序性尊严越高,则施害者的罪行越严重。由此可知
A.罗马法是为了保护贵族利益而制定
B.罗马刑法受到希腊人文精神的影响
C.罗马刑法尚未确立罪刑相适应原则
D.罗马法的主要功能是维护等级秩序
6.
美国最高法院可以对国会立法或政府行政行为是否违宪进行司法审查,从而对立法权、行政权形成制衡。但这项重要权力并非宪法明文授予,而是最高法院在1803年的“马伯里诉麦迪逊”一
案后才真正取得。由此可见
A.美国宪政体制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B.美国宪法只具有名义上的权威
C.美国三权分立开始于1803年
D.最高法院实际上违反了美国宪法
7.
苏联在1947年观察到美国重整军备,再加上美国原本所建立的全球的军事基地与联盟,便更确信了苏联已被资本主义包围的想法。这种日益膨胀、自我实现式的揣测,极易重蹈1917年意识形态冲突的覆辙。该材料认为冷战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是
A.美国阵营对苏联的封锁和包围
B.美苏之间的互不信任与误判形势
C.苏联日益膨胀的大国沙文主义
D.十月革命以来长期的冲突与矛盾
8.
中国近代某一时期,国民政府采取多种措施解决资金、能源与材料问题,拨出专款组织国营工矿东迁,同时给部分私营企业以复员贷款。材料反映的是
A.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时期的政策
B.抗战时期经济生产的重新布局
C.抗战结束以后国民经济的恢复
D.解放战争时期官僚资本的膨胀
9.
梁启超曾说:“(李鸿章)与外人交涉,尤轻侮之,其意殆视之如市侩,谓彼辈皆以利来,我亦持筹握算,唯利是视耳。”材料表明李鸿章
A.固守天朝上国的传统理念B.认识到近代外交的某些特点
C.提倡平等互利的国际关系D.主张与列强展开工商业竞争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