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山西省运城市高三4月模拟调研测试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50230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7/5/13

1.材料分析题(共4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朝最初未能收复边陲各省,后来又丢失了北边的半个中国,这在后来遭到了中国历史学家的严厉谴责。这种批评固然正确,但中国文明有许多方面在唐、宋几个世纪中达到顶峰也是事实——文化领域尤其如此。在这几个世纪中,出现了佛教经文和儒家经典的大百科全书;许多学者撰写的各朝历史内容全面;伟大的诗人和艺术家的杰作大批涌现;写在书卷上的书法艺术同绘画一样受到高度评价;精美的瓷器几乎像玻璃一样薄,一样透明;印刷术的发明价值连城,被用来印制大量佛经;科学技术取得了非凡的进展,它们至今才被充分理解……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这对整个欧亚大陆都具有重大意义。……比国内贸易大发展更引人注目的是对外贸易的突飞猛进……结果,海上商道——而不是古老的陆路——首次成为中国同外界联系的主要通道。最后还应该指出,宋朝时期中国人首次大规模直接从事对外贸易,而不再主要依靠外国中间商。因而可以说,宋朝时的中国正在朝着一个海上强国的方向发展。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第13章《传统的儒家文明》

材料二 美国无疑将变成一个帝国,但并不是历史上罗马帝国、中华帝国、阿拉伯帝国、蒙古帝国和俄罗斯帝国那种单纯幅员扩张所形成的帝国,也不是英法等欧洲国家那种建立在直接控制基础上的殖民帝国,而是一种新型的帝国。它以强大的生产能力和贸易能力为基础,要求其商品和影响力能够自由进入世界各地,同时尽可能地减少对海外领土的直接控制以便节约政治和财政资本。用一句话归纳,美国作为一个国家是有边界的,作为帝国则是无边界的,这种帝国发展的逻辑正是无孔不入的资本逻辑。不论是否有意,美国的海军扩建一开始就不是针对英国海上霸权的,甚至可以说美国从未认真考虑过和英国进行一场海上较量。一些国会议员虽然叫嚷“美国舰队应该主宰大西洋西部和太平洋东部”,但在实际部署上,美国海军在大西洋方向完全处于防御态势,其战略构想以默认英国皇家海军对大西洋的控制为前提。这一点是与德国1897年以后海军扩建最大的区别,后者的矛头恰恰明确指向英国。

——摘编自徐弃郁《帝国定型:美国的1890-1900》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斯塔夫里阿诺斯研究宋代的视角有何突出特点。并说明“宋期时的中国正在期着一个海上强国的方向发展”这一观点的依据。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美国崛起方式不同于传统大国的地方,并分析其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大国之路不同走向的主要因素。
2.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关羽,字云长。三国时期蜀国大将,戎马一生,忠勇过人,但也刚愎自用,后败走麦城,被擒身亡。魏晋南北朝时期关羽故事已在民间流传,但基本忠于历史原貌,以英雄义士而非神人、圣人形象出现。唐中期,荆州民众开始自发兴建庙宇奉祀关羽,但诗人们咏三国故事还是以诸葛亮和刘备为主,很少有诗涉及关羽。北宋时期关羽的忠义勇武精神受到重视,统治者一路加封,关羽由“侯”而“公”而“王”,成为护佑国家的最高武神。而正一派道士编造关公战蚩尤的故事,关羽又成了道教的财神。元代时关羽又成为皇帝参加的“镇伏邪魔护安国”法事的“监坛者”,人们相信关羽的驱邪镇魔的作用。明中叶以后,其庙与“孔庙”并称,关羽成为知名度超过孔圣人的“武圣”。每年五月十三,国家和民间都要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加上宋元以来戏曲小说的影响,关羽信仰日盛,明末清初“关帝庙”遍及全国大小城市和村落,成为全民各个阶层特别是游民和行商所接受和崇拜的“关帝”,而且随着华侨走向世界。
——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不同角度概括历史上关羽崇拜形成过程中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历史上关羽崇拜形成发展的原因。
3.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西周“官守学业,皆出于一”,“故私门无著述文字”,就造成了“学在官府”,春秋时期私学取代官学是教育制度上一次历史性的大变革。贵族关心的是维护统治地位,扩大统治范围,无暇颜及教育,“乱世则学校不修焉”(《毛诗.郑风.子衿》序)。私学出现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与“士”阶层的编号联系在一起的。士阶层中许多有才能的人在政政治斗争或军事斗争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养士之风形成。适应这种杜会新需要,私家讲学,专门培养士——“学在官府”转变为“学在四夷”。
——摘编自孙培青《中国教育史》
材料二议会掌握国家的立法权、财政权、监督权,议会还有权改变君主的人选,是议会生君主;而“学校”从未以立法的形式明确君主和“学校”的权力范围划分,其自身的财政尚且不能独立,君主对“学校”有着绝对的控制权,是君主生“学校”。英《议会自14世纪以来区分上、下院,其组成人员来自社会各行各业,各个利益阶层,复杂的人员构成使议会成为反映社会不同声音和需求的场所;而组成“学校”的主体是接受儒家教育的大儒士人们,单一的人员构成使得“学校”的声音也是单一的,这些人形成的“学枝”反映的不是民意而是道义。英国议会的组织机构、活动程序等都有明确具体的规定,并以法律形式被确定下来。而在这一方面黄宗羲基本没有言及。
——摘编自林树青《论黄宗義的“学校”思想》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春秋时期教育领域变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英国“议会”与中国“学校”的主要不同。
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亚洲所有殖民地都在战后10年内成为独立国家,非洲所有殖民地都在战后20年内成为独立国家。出现这一意想不到的结局的一个原因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最初的殖民主义列强空前地衰落,同样重要的是反帝国主义的民主主义情绪在诸帝国国内得到发展。此外,战后的两个头等强国美国和苏联对在损害战败的敌人和被削弱的盟国的情况下获取海外殖民地并不感兴趣,这种情况也有助于殖民地革命。
由于日本人以“亚洲人的亚洲”为口号,进行宣传,所以西方帝国主义的政治基础也遭到了破坏。当日本人最后被迫交出他们的占领地时,他们故意将武器留给当地的民族主义组织,从而尽可能地使西方的统治难以恢复。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数百万殖民地居民在同盟国和日本的军队和劳动营中服役,这种世界范围的殖民地觉醒得到了进一步的促进。最后,如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样,老百姓不仅受到了某些地区的战争造成的穷困和苦难的影响,而且还受到了同盟国关于自由和民族自决的宣传的影响。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亚非民族独立运动高涨的原因。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亚非民族独立运动的影响。

2.单选题(共8题)

5.
西罗马帝国崩溃后,罗马法陷于沉寂,教会逐渐形成了一套政治法律制度。但到12世纪,罗马法在西欧掀起了一股复兴的浪潮,宣扬“国王的爱好具有法律的力量”、“国王不受法律约束”。这在当时
A.推动人文主义运动迅速兴起
B.有利于民族国家的逐步形成
C.改变了教权高于王权的局面
D.适应反君主专制斗争的需要
6.
1942年,国民政府在重庆秘密建造了一所伪造日伪钞票的造币厂。从汪伪汉奸那里获取日伪银行的最新钞票样式,并将样式快速送往重庆进行仿制,共制造出15000多箱假钞,并将假币偷运到了日伪控制的地区。这一措施
A.加剧了国统区的通货膨胀
B.挫败了日本“以战养战”的企图
C.为持久抗战提供了经济支持
D.稳定了国民政府的战时财政体制
7.
1947年7月7日,捷克斯洛伐克政府接受了参加马歇尔计划的会议邀请,并见诸报端。7月10日,该国政府又发表公报,拒绝了这一邀请。这反映了当时捷克斯洛伐克
A.完成战后经济的恢复与重建B.警惕接受美国援助的政治代价
C.已经获得“经互会”的援助D.力图在两大阵营之间保持中立
8.
(题文)有学者著文指出,16世纪前后的中国,虽然有相对自由和富有弹性的土地和劳动力制度,但商人阶层受到权力的压制、剥夺,纷纷“托庇于官僚政治之下”,财产权、经营权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没有成为一种反抗的力量,异化的力量。这主要说明16世纪前后的中国
A.土地和劳动力制度比较灵活
B.经济政策失调抑制社会发展
C.商人阶层深受权力阶层制约
D.商品经济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9.
对18世纪后半期英国的工业化,“马克思派”认为,英国之所以发生资本积累和投资行为是因为,从生产角度看,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受到政治领导的保护和支持而大行其道。对“马克思派”思想理解最准确的是
A.资本积累和投资是政府干预的有效手
B.政府支持在工业化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C.工业革命成果的推广需要依赖政府支持
D.市场机制在工业化中的作用微乎其微
10.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一家人种几亩田地的土地经营模式,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在国外一个人就能做好的事情,就能种的田地,到了中国却需要几个人,甚至几十个人来完成。这样的低效率自然造成了农民的贫苦。这反映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符合自给自足的农业传统
B.造成土地所有权的分散
C.亟需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D.忽略了人口众多的国情
11.
国民党“一大”宣言中规定“私人所有土地,由地主估价呈报政府,国家就价征税,并于必要时依报价收买之……国民党之主张,则以为农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作,并为之整顿水利,移殖荒徼,以均地力。”由此推断国民党
A.实行土地国有政策
B.提出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C.开始关心民生重视土地问题
D.发展了“平均地权”的思想
12.
朝鲜战争中,苏联选择了旁观;柏林墙危机中,美国保持了冷静;古巴导弹危机中,苏联做出了退让。这反映出美苏
A.双方尊重对方的利益要求
B.交替采用对抗与缓和的政策
C.在争霸中相互妥协与克制
D.军事克制是双方“冷战”的主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