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27分)国家治理与人才培养要因势而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谚曰“蠹众而木析,隙大而墙坏。”故大臣争于私而不顾其民,则下离上。下离上者国之“隙”也。秩官之吏隐下以渔百姓,此民之“蠹”也。故有“隙”、“蠹”而不亡者,天下鲜矣。是故明王任法去私,而国无“隙”、“蠹”矣。(据《商君子·修权》)
(1)据材料一归纳商鞅揭示的问题及解决办法。(7分)
材料二 在新政时期,罗斯福通过自己的班子迅速起草制定他认为是必要的法律,然后交由国会批准。过去仅由总统建议、国会立法的做法完全被突然增大的总统立法权代替了。整个30年代,自由或民主能否在现代世界存续下去已成大问题,……罗斯福此刻明晰坚定的声音,无异于给美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吃了颗定心丸。20世纪40年代以后,美国制定了《联邦行政程序法》,对行政权的约束从传统的事后司法审查,转变为对行政行为的事前、事中控制。美国国会在罗斯福连任四届之后提出了宪法修正案,规定总统任期不得超过两届。……并让公民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参与政府的行政管理,如通过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或提交书面资料等参与行政立法和行政决策;通过陈述、申辩、取得行政咨询和听证等形式参与实施各种具体行政行为。(摘编自王希《原则与妥协:美国宪法的精神与实践》、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编》)
(2)据材料二概括美国行政权力的调整如何体现“因势而动”?(4分)并分析其影响。(6分)
材料三

(3)历史学家李剑鸣认为,历史解释包括了解事实的真实含义,寻找不同事实之间的关系,最后做出恰如其分的判断。请以此标准对材料三进行历史解释。(10分)
材料一谚曰“蠹众而木析,隙大而墙坏。”故大臣争于私而不顾其民,则下离上。下离上者国之“隙”也。秩官之吏隐下以渔百姓,此民之“蠹”也。故有“隙”、“蠹”而不亡者,天下鲜矣。是故明王任法去私,而国无“隙”、“蠹”矣。(据《商君子·修权》)
(1)据材料一归纳商鞅揭示的问题及解决办法。(7分)
材料二 在新政时期,罗斯福通过自己的班子迅速起草制定他认为是必要的法律,然后交由国会批准。过去仅由总统建议、国会立法的做法完全被突然增大的总统立法权代替了。整个30年代,自由或民主能否在现代世界存续下去已成大问题,……罗斯福此刻明晰坚定的声音,无异于给美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吃了颗定心丸。20世纪40年代以后,美国制定了《联邦行政程序法》,对行政权的约束从传统的事后司法审查,转变为对行政行为的事前、事中控制。美国国会在罗斯福连任四届之后提出了宪法修正案,规定总统任期不得超过两届。……并让公民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参与政府的行政管理,如通过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或提交书面资料等参与行政立法和行政决策;通过陈述、申辩、取得行政咨询和听证等形式参与实施各种具体行政行为。(摘编自王希《原则与妥协:美国宪法的精神与实践》、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编》)
(2)据材料二概括美国行政权力的调整如何体现“因势而动”?(4分)并分析其影响。(6分)
材料三

(3)历史学家李剑鸣认为,历史解释包括了解事实的真实含义,寻找不同事实之间的关系,最后做出恰如其分的判断。请以此标准对材料三进行历史解释。(10分)
2.单选题- (共10题)
2.
历史学家陈晓律认为:西欧现代经济的本质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的主体分为个人、企业和政府三大类,要保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西欧国家大都依靠一块最重要的基石。这块基石的渊源是
A.雅典的民主 | B.美国的自由 |
C.英国的平等 | D.罗马的法治 |
3.
四川民主人士张澜说:“这是新中国的一个人民大宪章。它确定了新中国的政治理论和政治制度,它有了‘革命到底’的大方针,它有了稳步建设的大原则。”张澜所说的“人民大宪章”是
A.《论人民民主专政》 |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D.《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 |
4.
下图是四川广汉三星堆青铜时代遗址的铜立人着装不同侧面示意图,作为历史材料


A.从侧面反映了巴蜀服饰文化的多样性 |
B.进一步印证了中华文明源流的多元性 |
C.此图可作为研究巴蜀文化第一手史料 |
D.解决了史学界对巴蜀文化的诸多质疑 |
5.
据统计,在清代,1400个小城镇中80%是县衙所在地,中等城市约一半是府或省治所在地,较大的一般都是地区政治中心。材料体现了
A. 清代商品经济发达,市镇兴盛
B. 市、镇成为朝廷维护统治的政治中心
C. 清朝政府对商业发展高度重视
D. 政府利用政治手段来提高城市化水平
A. 清代商品经济发达,市镇兴盛
B. 市、镇成为朝廷维护统治的政治中心
C. 清朝政府对商业发展高度重视
D. 政府利用政治手段来提高城市化水平
7.
下表是教皇本尼狄克十二世时(1334—1342年)制定的一个公开的赎罪价目表,对不同的罪行,规定了不同的价格。对此,后来马丁·路德的回答是
罪名 | 杀人罪 | 谋杀双亲或兄弟姊妹 | 伪造文书 |
赦免价 | 8个金币 | 6个金币 | 7个金币 |
A.“因行称义” |
B.“先定论” |
C.信仰得救 |
D.“教随国定” |
8.
文化学者吴方在著作中写道:“元杂剧成为突出的文化史现象,似乎正反映出传统与时代纵横交会或者说一种‘文化碰撞’。如果元代文人不是抛舍仕途流连于吟风弄曲的光景,一掬其才智,戏曲便仍停留在简陋的艺术和思想水平上。另一方面如果没有宋元以来都会生活的要求,也不可能产生雅俗结合的元杂剧”。这说明
①元杂剧对诗体的解放,逐渐占据文坛重要位置
②瓦肆、勾栏为元杂剧提供了生存发展土壤
③杂剧的灵活与通俗隔离了元代社会政治生活
④元代文人反对科举,表达出对社会的反叛
①元杂剧对诗体的解放,逐渐占据文坛重要位置
②瓦肆、勾栏为元杂剧提供了生存发展土壤
③杂剧的灵活与通俗隔离了元代社会政治生活
④元代文人反对科举,表达出对社会的反叛
A.①④ |
B.②③ |
C.①② |
D.②④ |
9.
下图是 19 世纪以来中国出现的几个重要人物及观点,他们()


A.反映了中国人坚持外交独立的原则 |
B.得到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普遍认同 |
C.展现了中国人追求现代化的持续努力 |
D.成为了中国民主思想的理论依据 |
10.
意大利学者贝奈戴托·克罗齐提出“历史即哲学”的观点,即主张用合适的理论指导历史研究。下列搭配符合这一观点的是
选项 | 历史学家 | 理论 | 历史研究 |
A | 希腊的希罗多德 | 全球史观 | 从制度优越的角度分析雅典人作战英勇的原因 |
B | 西汉的司马迁 | 法家理念 | 以本纪和列传的形式展示中国古代名人的风采 |
C | 近代的梁启超 | 人民的作用 | 从器物、制度、文化发展历程研究中国社会的变化 |
D | 当代的罗荣渠 | 现代化史观 | 研究世界的发展趋势和中国在世界影响下的发展趋势 |
A.A | B.B | C.C | D.D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