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百色、崇左三市高三第一次联合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卷(带解析)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50217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7/5/16

1.论述题(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说地理大发现是资本主义性质的运动,主要是就其发展趋势或结果而言的。我们还应该说,它是一场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联合扩张,或双重扩张。关于荣誉的追求是否属于地理大发现的三大追求(上帝、荣誉和黄金)之一的问题,需要谨慎对待。当我们讨论荣誉之类的问题时,千万不能忘记:主观的追求不是地理大发现的根本原因,那背后的客观条件或客观可能性才是根本性的。
——摘编自王加丰《关于地理大发现的动因问题》
从材料中提取一条有关“地理大发现”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

2.材料分析题(共3题)

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北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五月,正在试行雇役法的开封府东明县县民,因反对雇役法中既规定四等以下户无须输役钱,又规定各县输钱总户数的不合理条文,爆发了上访事件,而本应安抚百姓的东明县县令贾蕃似乎并不惧怕事件的升级,反而遣令百姓入京上访。一时间“千百人诣开封府,诉超升户等出助役钱事”。
事件爆发后,宋神宗手批付中书:“民之不愿出钱者仍旧供役”,但厉行变法的司农寺截留了宋神宗的手批,并要求府界提点亲自下各县规范役钱的计征程序;此外,在新颁布的募役法敕书中加入了大量解释法令宗旨与预期效果的宣传文字,还把试行时所得的减轻民众负担的数据也加入到法令当中。最后,东明县民上访事件超出政争的范畴而成为变法君臣完善雇役法的契机。
——摘编自黄敏捷《北宋熙宁四年来东明县民上访事件与变法君臣的危机处置》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明县民上访事件爆发的原因及变法派的应对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变法派处置东明县民上访事件的意义。
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20世纪以来,恐怖主义事件有在全球范围内蔓延之势:
1972年9月德国慕尼黑奥运会期间,恐怖分子因以色列政府拒绝释放关押的巴勒斯坦囚犯而枪杀了被绑架的11名以色列运动员,史称“慕尼黑惨案”。
1995年3月20日,日本奥姆真理教在东京地铁站对日本普通民众施放沙林毒气,造成12人死亡,5000多人受伤。
2001年9月11日,美国纽约和华盛顿遭恐怖袭击,恐怖分子劫持民航客机撞向世贸中心和五角大楼,导致2996人遇难,美国经济损失达2000亿美元。
2004年3月,恐怖分子将放有炸弹的背包留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市上班族居住区的列车上并引爆,导致190人丧生,受伤人数超过1500人。

——摘编自新华网资料

材料二个别大国推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单边主义,甚至以反恐名义推翻他国政权……在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全球范围的贫富差距继续拉大,出现了22个阿拉伯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抵不上意大利一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与美国更无法相比的极不正常现象。

——摘编自陈静《当前国际恐怖主义的新发展及反恐对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当今国际恐怖主义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现代恐怖主义产生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西汉末年,匈奴攻入西域,在西域“敛税重刻”,使“诸国不堪命”,莎车、鄯善等十八国“遣使入侍”,“愿请都护”。东汉明帝派出大军出塞,大败北匈奴,班超屡立战功。战后,他又奉命出使西域诸国。班超率36名随从,首先抵达鄯善。鄯善王对班超使团先热情后冷淡。原来是匈奴使者也到达鄯善活动,使鄯善王莫知所从。班超得知这一情况后,当机立断,夜袭匈奴使团,一举而歼。这次行动促使鄯善王下决心断绝同匈奴的关系,重新和东汉交好。到公元94年,西域南北道终于再次畅通。班超壮年出使,70岁才返回洛阳。班超在西域时,欧亚大陆上几个大帝国同时并存,各国家和地区间的相互往来,那是在所难免的。德国学者斯坦因认为班超对西域的经营使“帝国的声威在全塔里木盆地又树立起来了”。
——根据何芳川《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史话》等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班超成功出使西域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班超经营西域的意义。

3.单选题(共8题)

5.
据统计,英国政府所提议案在1867~1869年被议会修正的年均为5.7项;在1880~1885年被修正的年均为l.8项;在1896~1900年被修正的年均为0.2项。这反映了英国
A.内阁影响力逐渐增强B.议会是国家权力的中心
C.代议制政体遭到破坏D.政府制约了议会的权力
6.
1939年1月,蒋介石解释“抗战到底”之“底”为“恢复卢沟桥事变前原状”;1942年8月,他则表示“不能返我东北失地……我人仍将继续抗战”。这一解释的变化
A.说明蒋介石对日政策摇摆不定
B.是抗战进入到反攻阶段的表现
C.是中国共产党统战工作的结果
D.反映了中外反法西斯力量增强
7.
下图信息说明
A.古巴成为美苏争霸的焦点B.冷战的中心转至大西洋
C.苏联战略部署威胁到美国D.苏联在战略上处于优势
8.
宋代,在战国时期出现的租佃土地经营的方式日益普遍化;到明清时期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土地租金被抬高,出租土地变得更加有利可图。这一变化
A.反映了人地矛盾日益加剧
B.是高产农作物推广的结果
C.不利于农业经济稳定发展
D.是新生产关系产生的表现
9.
东汉时,南方有些地方百姓还不知道牛耕,到了两晋南朝时期,牛耕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政府由此也很重视牛耕,一再下令禁止杀牛。这反映了
A.古代政府重视农业的传统B.政府政策影响民间风俗变化
C.魏晋后经济重心完成南移D.商品经济发展影响政府政策
10.
下面是甲午战争前后中国官办和商办企业情况登记表。据此表可知,商办企业
 
1872—1894年
1895—1913年
设厂数(家)
资本额(万元)
设厂数(家)
资本额(万元)
官办和官商合办
19
1619.6
85
2947.6
商办
53
469.7
465
9081.2
合计
72
2089.3
550
12028.8
 
A.面临的发展阻力逐渐减小
B.仍未摆脱官办企业的束缚
C.成为当时近代社会主导力量
D.其规模逐渐超过官办企业
11.
1984年7月,全国利改税工作会议决定:将国营企业应当上交的收入,按国家设置的税种以向国家交税的方式上交,税后利润归企业自己安排使用。这次利税改革
A.使国家的财政经济开始好转
B.加速了国营企业股份制改革
C.有利于国营企业自主权扩大
D.有利于企业经营范围的扩大
12.
关于近代以来中国学术的发展,有人感慨,我们抛弃了“中学”中过去以“六艺”为核心、以“四部”为框架的学术分类体系,而代之以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一系列现代学科范畴。这反映出
A.近代中学发展缺乏稳固根基
B.西学冲击了中国人认知思维
C.中国学术分类体系渐趋成熟
D.中国传统儒学发展陷入困境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