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述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以下要求
材料 制度是一个社会的博弈规则,或者更规范地说,它们是一些人为设计的、型塑人们互动关系的约束。从而,制度构造了人们在政治、社会或经济领域里交换的激励。制度变迁决定了人类历史中的社会演化方式,因而是理解历史变迁的关键。制度(政策)对经济绩效的影响是无可争议的,不同经济的长期绩效差异从根本上受制度(政策)演化方式的影响,这也是毋庸置疑的。
材料 制度是一个社会的博弈规则,或者更规范地说,它们是一些人为设计的、型塑人们互动关系的约束。从而,制度构造了人们在政治、社会或经济领域里交换的激励。制度变迁决定了人类历史中的社会演化方式,因而是理解历史变迁的关键。制度(政策)对经济绩效的影响是无可争议的,不同经济的长期绩效差异从根本上受制度(政策)演化方式的影响,这也是毋庸置疑的。
——摘编自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具体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合理;史论结合;)2.材料分析题- (共2题)
2.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明初禁用金银交易,白银并不是合法货币。但市场经济萌发及扩大带来了不可逆转的白银货币化进程,日本和美洲银矿的开发满足了对金银的社会需求。与此同时自明初后“百四十年,天下额田已减强半,……非拨给与王府,则欺隐于猾民”,政府财政收入减少。明中叶政府的赋役改革,以白银货币手段来调节社会经济关系,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全国赋役不均的状况依然严重。
万历初(约1581年)张居正在全国范围内清丈土地和推广一条鞭法。“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赋役、力差、银差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故谓之一条鞭。”改革后“凡百用费,皆取于官银,民间有本户粮差之外,别无徭役,自完本户粮差之外,别无差使,吏胥无所用其苛求,而民相安于无忧矣”。也实现“从古代赋役国家到近代赋税国家的转变。”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张居正“一条鞭法”改革的影响。
材料 明初禁用金银交易,白银并不是合法货币。但市场经济萌发及扩大带来了不可逆转的白银货币化进程,日本和美洲银矿的开发满足了对金银的社会需求。与此同时自明初后“百四十年,天下额田已减强半,……非拨给与王府,则欺隐于猾民”,政府财政收入减少。明中叶政府的赋役改革,以白银货币手段来调节社会经济关系,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全国赋役不均的状况依然严重。
万历初(约1581年)张居正在全国范围内清丈土地和推广一条鞭法。“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赋役、力差、银差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故谓之一条鞭。”改革后“凡百用费,皆取于官银,民间有本户粮差之外,别无徭役,自完本户粮差之外,别无差使,吏胥无所用其苛求,而民相安于无忧矣”。也实现“从古代赋役国家到近代赋税国家的转变。”
——摘编自万明《传统国家近代转型的开端:张居正改革新论》
(1)根据材料,概括张居正推广“一条鞭法”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张居正“一条鞭法”改革的影响。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立法方面,早在西周,周公就提出了明德慎罚等主张,经过两汉儒家对于刑德的论证,至唐代,《唐律疏议》开篇即说“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明太祖在《大明律》中更是宣告“明礼以导民,定律以绳顽”。值得指出的是,隋唐将“不孝”列为十恶重罪之一,此项规定一直延续至晚清。同时历代对于鳏寡孤独、废疾犯法当刑者,法律都制定了“减刑”“宽宥”以恤刑的规定,清朝还实行存留养亲制度。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法律制度产生背景的不同之处及其共同影响。
材料一 在立法方面,早在西周,周公就提出了明德慎罚等主张,经过两汉儒家对于刑德的论证,至唐代,《唐律疏议》开篇即说“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明太祖在《大明律》中更是宣告“明礼以导民,定律以绳顽”。值得指出的是,隋唐将“不孝”列为十恶重罪之一,此项规定一直延续至晚清。同时历代对于鳏寡孤独、废疾犯法当刑者,法律都制定了“减刑”“宽宥”以恤刑的规定,清朝还实行存留养亲制度。
——张晋藩《中华民族的法律传统与史鉴价值》
材料二 罗马共和国时期刑法的罪名,多有处死“以祭谷神、奉献于神”的规定。只对有主观故意的犯罪行为人进行刑罚,如“故意杀害他人”与“不希望杀害他人但不幸发生杀害他人的行为”,前者处予死刑,后者可通过交付一只公绵羊替罪;这一原则长期沿用。进入帝国时期,出现了大量包括宗教犯罪在内的新罪名。执法官根据社会地位确定刑罚的差别,同一种犯罪一般有两种刑罚,一种针对体面者,一种针对下层百姓。罗马私法发达、公法相对滞后的状况深刻影响了罗马刑法发展进程,罗马刑法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在整个古代罗马法制史中,犯罪与刑罚始终散见于大量的单行法律之中,且二者之间对应的随意性相当大。——郭静《罗马刑法的发展进程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古代法律和罗马法的特征。(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法律制度产生背景的不同之处及其共同影响。
3.单选题- (共15题)
4.
苏格拉底被陪审法庭判处死刑后,其好友劝他逃亡,而他却说:“假定我准备从这里逃走,雅典的法律就会来质问我:‘如果一个城邦已公开的法律判决没有它的威慑力,可以为私人随意取消和破坏,你以为这个城邦还能继续生存而不被推翻吗?’”这反映出苏格拉底
A.赞赏陪审法庭的公平审判 |
B.否认私人权利的合法性 |
C.宣扬公民个人的道德约束 |
D.对雅典城邦的高度认同 |
5.
在古代雅典,曾立法禁止奴隶主杀害奴隶。奴隶主不能随意卖掉奴隶,在奴隶年老之后还得赡养他们。在城市的多数行业中,奴隶可以取得与自由人一样的薪水,甚至拥有独立的经济地位。这反映了当时雅典
A.民主制度趋于完善 |
B.人文精神受到重视 |
C.公民群体日益壮大 |
D.商品经济发展受阻 |
6.
古罗马《十二铜表法》有如下规定:“死者的丧衣限于3件,随葬乐手以10名为限”“废除在各种丧宴上豪饮、奢侈地奠酒、太大的花环和用香炉焚香的做法”及“死者不得有金饰随葬”等。这些规定旨在
A.适应帝国扩张的需要 |
B.限制氏族贵族的特权 |
C.维护平民的经济利益 |
D.消除社会的贫富差距 |
7.
《十二铜表法》第九表规定了立法者不得为个人利益立法,贪官污吏应受到惩罚,任何人非经审判,不得被处死刑;第八表限制了利率,每月利息不得超过1%;第三表规定了还债的30天“恩惠期”等等。这些规定
A.保护了平民的部分利益 |
B.维护了自由人的公民权益 |
C.凸现了法律的公共意志 |
D.有效调解了平民间的纠纷 |
9.
南宋时期政府岁入三分之一来自四川,而四川行省在元代向中央政府所上交的赋税收入,仅占全国税收的0.96%。此外,据《元史"食货志》的资料显示,四川行省在各省区之中,酒税占倒数第三,醋税占倒数第一,商税占倒数第三。四川经济地位在宋元时期的变化说明
A.四川经济发展缓慢 |
B.战乱对四川的影响大 |
C.元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相对宽松 |
D.元政府未能有效管理四川 |
10.
明清商人在经营过程中恪守“诚实守信”的原则,个别商人如有背信弃义的事情发生,就会受到其他商人与顾客的谴责和冷落,最终被排除出局,从此无颜归故里面对父老乡亲。这表明明清时期商人
A.对程朱理学持肯定的态度 |
B.受到儒家重义轻利观念的影响 |
C.严格遵守政府的商业法规 |
D.重农抑商政策下生存空间狭窄 |
11.
大运河修建之后,成为南北经济交流的要道。唐朝中后期又在沿线相继开凿了不少运河漕渠,主要分布情况见下图。据此可知当时


A.南方经济影响力上升 |
B.交通设施渐趋于完善 |
C.经济区域化趋势增强 |
D.经济重心已完成转移 |
12.
白娘子和许仙的故事在唐宋时期就流传开来,但主人翁的身份却在发生变化。唐宋时期的小说和话本中,许仙这个角色或是盐铁使之子,或是统制(将领)之子,而到明代就变为开药铺的了。这反映了
A.商人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
B.文学的内容在不断变化 |
C.商品经济有了较大发展 |
D.社会等级观念不断强化 |
13.
清代在交通要道芜湖设置户关对过往船只征税,税额按船的梁头大小和船只宽窄计算,税船不税货。户关的实征税额往往超过预定的“正额”,如雍正四年征银26万两,超过定额3万两;雍正九年征银38万两,超过定额6万两。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商品流通的频繁 |
B.苛捐杂税的沉重 |
C.高产作物的推广 |
D.交通运输的进步 |
14.
唐代城市居民虽有“坊郭户”之称,但没有单独设立户籍。宋代则实行城乡分治,在户籍制度上单独设立城镇户口的“坊郭户”户籍:坊郭主户还单独划分为十等,承担赋税与“科配”(临时性赋税)等;坊郭客户则为城镇贫民。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唐代城市居民独立意识较弱 |
B.宋代积贫积弱财政困难 |
C.宋代理学更为关注民众疾苦 |
D.宋代城市工商业的发展 |
15.
西汉匡衡“好学,家贫,佣作以助资用”。东汉第五访“少孤贫,尝佣耕以养兄嫂,有暇则以学文”。这表明当时
A.两人都属于具有人身依附关系的“隶佣” |
B.农村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
C.存在一种拥有人身自由、出卖劳力的雇农 |
D.土地兼并导致自耕农破产沦为雇农 |
16.
乾隆时期,地方政府多设立机局,“雇募织工以教民纺织”。乾隆八年,决定“凡各省有可开采之山场”,除金银外,“其余俱听百姓于地方官给照开采”。这些做法
A.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
B.体现出对传统手工业重视 |
C.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 |
D.促进了官营手工业的发展 |
17.
宋代民户买卖田地、房屋、牲畜、车船等,凭契约赴官府纳税加盖官印,称为印税;另收牙契税,否则即是无效的白契。宋代官府这样的征税方式
A.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农民的负担 |
B.既扩大税源又提供了合法保障 |
C.便利了部分民众的偷税漏税 |
D.体现了对重农抑商政策的支持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