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所谓“富民”阶层,是中唐以来特别是宋代以来崛起的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又称“富室”“富家”“富户”,还可称“大姓”“望族”“豪族”“兼并之家”等。他们主要以农业为致富的途径,也包括了以工商等其他途径。作为一个在社会经济分化中产生的新兴阶层,“富民阶层具有区别于其他社会阶层的显著特征,即没有政治特权,仅仅占有财富和拥有良好的文化教育,依然属于“民”的范畴。作为富民家庭,维持其家业不败,一是靠财富,二是靠文化教育。明代影响较大的富民大姓,大多是发迹于宋,壮大于元。随着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从事手工业、商业的富户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发展起来。时人王世贞曾指出:“盖东南者,国根本也。富民者,东南所恃以雄者也”。到了清代,富民阶层仍是社会上最具有影响力的阶层之一。在拥有经济力量之后,富民努力通过读书应举,谋取政治权力,出现了“百姓之富者争出金钱而入学校”的状况。
——摘编自林文勋、杨瑞璟《宋元明清的“富民”阶层与社会结构》
材料二18世纪的英国尽管存在严格的社会分层,但社会分层并非一成不变,它具有更强的流动性和开放性,其典型特征是出现了更多向上、向下的流动,而这种流动同经济和社会变化的过程相吻合。英国贵族的开放是单向度的,主要是允许贵族家庭成员向下流动,社会的中下层几乎不可能成为社会上层的一员;中间阶层不仅在数量上迅速扩大,而且发展出自己的意识形态,正在变成一个界限逐渐明确的集团,他们以自己的商业财富和生活背景为荣,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和传统,并开始谋求政治权力和地位;社会下层逐渐向无产阶级过渡,为新社会准备了一个重要的部件。社会流动是英国社会整合的一种有形方式。
——摘编自舒小昀《18世纪英国社会流动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富民阶层”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8世纪英国社会阶层流动的特点及其影响。
材料一所谓“富民”阶层,是中唐以来特别是宋代以来崛起的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又称“富室”“富家”“富户”,还可称“大姓”“望族”“豪族”“兼并之家”等。他们主要以农业为致富的途径,也包括了以工商等其他途径。作为一个在社会经济分化中产生的新兴阶层,“富民阶层具有区别于其他社会阶层的显著特征,即没有政治特权,仅仅占有财富和拥有良好的文化教育,依然属于“民”的范畴。作为富民家庭,维持其家业不败,一是靠财富,二是靠文化教育。明代影响较大的富民大姓,大多是发迹于宋,壮大于元。随着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从事手工业、商业的富户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发展起来。时人王世贞曾指出:“盖东南者,国根本也。富民者,东南所恃以雄者也”。到了清代,富民阶层仍是社会上最具有影响力的阶层之一。在拥有经济力量之后,富民努力通过读书应举,谋取政治权力,出现了“百姓之富者争出金钱而入学校”的状况。
——摘编自林文勋、杨瑞璟《宋元明清的“富民”阶层与社会结构》
材料二18世纪的英国尽管存在严格的社会分层,但社会分层并非一成不变,它具有更强的流动性和开放性,其典型特征是出现了更多向上、向下的流动,而这种流动同经济和社会变化的过程相吻合。英国贵族的开放是单向度的,主要是允许贵族家庭成员向下流动,社会的中下层几乎不可能成为社会上层的一员;中间阶层不仅在数量上迅速扩大,而且发展出自己的意识形态,正在变成一个界限逐渐明确的集团,他们以自己的商业财富和生活背景为荣,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和传统,并开始谋求政治权力和地位;社会下层逐渐向无产阶级过渡,为新社会准备了一个重要的部件。社会流动是英国社会整合的一种有形方式。
——摘编自舒小昀《18世纪英国社会流动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富民阶层”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8世纪英国社会阶层流动的特点及其影响。
2.
历史上重大改革圆肆
材料康熙统治后期一直准备立储之,但未对储君的人选表明态度。雍正继位后,吸取前朝建储的经验教训,特别是切身经历了九龙夺嫡的痛苦,因此对皇位继承制度进行改革,创立了秘密建储制度。雍正元年八月十七日上谕:“今联诸子尚幼,建储一事,必须祥慎,此时安可举行,然圣祖既将大事付托于联,联身为宗社之主,不得不预为之计。今朕特将此事亲写密封,藏于匣内,置之乾清宫正中世祖章皇帝御书正大光明匾额之后,乃宫中最高之处,以备不虞。诸王大臣或宜知之”。此外,“又另书密封一匣,常以随身”。雍正帝用此方法将皇位传给皇四子弘历,这是秘密建储制的第一次成功运用,相对于嫡长子继承制”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原则,秘密建储制“择贤而立”的思想是很大的进步,皇帝作为国家最高统治者,其思想、作为、素质等因素深深影响着国家的兴亡,历史上因“嫡长子继承制”继位的昏庸无能之辈导致国家衰亡的实例不少,加之乾隆帝在位时期的大作为,更显秘密建储制的优越性。此外,长子继承制意味看“公开立储”,这就很容易导致皇子与大臣结成党派,康熙时期形成的“太子党”“四爷党”“八爷党”等党派,不利于政局的稳定,而秘密建储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党派之间的斗争。乾隆四十三年谕旨:“不可不立储,而尤不可显储,最为良法美意,我世世子孙所当遵守而弗变者”,从而将秘密建储作为制度正式确立下来。
——摘编自单精《略论清朝中秘密建储制度》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代前期皇位继承制度改革的原因,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代前期皇位继承制度改革的意义。
材料康熙统治后期一直准备立储之,但未对储君的人选表明态度。雍正继位后,吸取前朝建储的经验教训,特别是切身经历了九龙夺嫡的痛苦,因此对皇位继承制度进行改革,创立了秘密建储制度。雍正元年八月十七日上谕:“今联诸子尚幼,建储一事,必须祥慎,此时安可举行,然圣祖既将大事付托于联,联身为宗社之主,不得不预为之计。今朕特将此事亲写密封,藏于匣内,置之乾清宫正中世祖章皇帝御书正大光明匾额之后,乃宫中最高之处,以备不虞。诸王大臣或宜知之”。此外,“又另书密封一匣,常以随身”。雍正帝用此方法将皇位传给皇四子弘历,这是秘密建储制的第一次成功运用,相对于嫡长子继承制”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原则,秘密建储制“择贤而立”的思想是很大的进步,皇帝作为国家最高统治者,其思想、作为、素质等因素深深影响着国家的兴亡,历史上因“嫡长子继承制”继位的昏庸无能之辈导致国家衰亡的实例不少,加之乾隆帝在位时期的大作为,更显秘密建储制的优越性。此外,长子继承制意味看“公开立储”,这就很容易导致皇子与大臣结成党派,康熙时期形成的“太子党”“四爷党”“八爷党”等党派,不利于政局的稳定,而秘密建储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党派之间的斗争。乾隆四十三年谕旨:“不可不立储,而尤不可显储,最为良法美意,我世世子孙所当遵守而弗变者”,从而将秘密建储作为制度正式确立下来。
——摘编自单精《略论清朝中秘密建储制度》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代前期皇位继承制度改革的原因,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代前期皇位继承制度改革的意义。
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50年6月25日,朝鲜军队在斯大林的默许下,越过三八线,朝鲜半岛爆发内战,美国认为朝鲜发动这场战争是受苏联的指使,于是迅速作出反应,27日,美国总统杜鲁门下令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7月7日,在苏联代表未到场的情况下,安理会通过第84号决议,美国为主的“联合国军”介入战争,并将战火烧至鸭绿江边,丹东被炸。在金日成求苏联未果的紧急情况下,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顶着重重压力组建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3年,《朝鲜停战协定》签订,朝鲜战争结束。1954年,日内瓦会议也未能解决朝鲜和平统一的问题,南北双方从终点又回到起点,朝鲜战争使东北亚各国重新组合,政治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战前美苏均势变成了苏、中、朝北方三角关系和美、韩、日南方三角同盟的对抗,出现了美苏冷战“大气候”下的“小气候”,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美苏冷战结束。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苏联解体,美苏冷战结束,西欧冷战的标志“柏林墙”倒塌,德国终于实现了国家民族的统一。然而作为半岛分裂的标志“三八线”岿然未动。可见,朝鲜战争给南北朝鲜人民的伤害一时间还是难以消除的。
——摘编自王秀丽《朝鲜战争与东北亚政治格局的形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朝鲜战争规模迅速扩大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朝鲜战争的影响,
材料:1950年6月25日,朝鲜军队在斯大林的默许下,越过三八线,朝鲜半岛爆发内战,美国认为朝鲜发动这场战争是受苏联的指使,于是迅速作出反应,27日,美国总统杜鲁门下令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7月7日,在苏联代表未到场的情况下,安理会通过第84号决议,美国为主的“联合国军”介入战争,并将战火烧至鸭绿江边,丹东被炸。在金日成求苏联未果的紧急情况下,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顶着重重压力组建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3年,《朝鲜停战协定》签订,朝鲜战争结束。1954年,日内瓦会议也未能解决朝鲜和平统一的问题,南北双方从终点又回到起点,朝鲜战争使东北亚各国重新组合,政治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战前美苏均势变成了苏、中、朝北方三角关系和美、韩、日南方三角同盟的对抗,出现了美苏冷战“大气候”下的“小气候”,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美苏冷战结束。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苏联解体,美苏冷战结束,西欧冷战的标志“柏林墙”倒塌,德国终于实现了国家民族的统一。然而作为半岛分裂的标志“三八线”岿然未动。可见,朝鲜战争给南北朝鲜人民的伤害一时间还是难以消除的。
——摘编自王秀丽《朝鲜战争与东北亚政治格局的形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朝鲜战争规模迅速扩大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朝鲜战争的影响,
2.论述题- (共1题)
3.单选题- (共8题)
5.
法国学者库朗热说:“(雅典)公民的义务不只限于投票。轮到时,他要担任他所在区域或部落的官员,他每年平均有两次要担任审判官,……所有的公民,在他的一生中至少有两次参加五百人元老院的机会。……如果被人投票选中,或抽签抽出了自己,他更可任城邦中的执政官:长官、将军、民政官。”这一做法
A.使政治实践长时间停留在较低水准 |
B.激发了全体居民的参政热情 |
C.使公民政治分工得到进一步的明确 |
D.注重发挥政治精英主导作用 |
6.
1791年12月,由美国国会决议并经各州批准,通过了10条修正案,构成了美国的《权利法案》,保证了言论、出版和宗教信仰自由,规定了陪审团的审判权和诉讼程序,禁止对公民的“无理审查和扣押”,规定不能强迫被告自证其罪。该法案
A.弱化了各州的权力 | B.保障了全体民众的基本权利 |
C.限制了政府的权力 | D.落实了《独立宣言》的各项原则 |
7.
甲午战败之后,满族人士寿富、盛昱等人的言论已超越“满汉畛域”,呼吁各民族团结御侮;民国建立后,人们有意识使用“中华”一词来命名各种事物,政党、团体等都是如此;五四时期,“中华民族”概念更是贯穿于言论和行动中。这体现了
A.近代思想与社会政治具有联动性 | B.满汉民族差异已经消失 |
C.政权变更引发民族认同 | D.资产阶级政党主导了思想的变迁 |
8.
从革命性质分析,俄国革命实际上经历了三种革命:即发生在彼得格勒和莫斯科等工业中心的无产阶级革命,发生在广大农村的以农民夺取土地为主要方式的农民革命,发生在民族地区的民族革命。最终,力量弱小的布尔什维克党赢得并巩固了政权。据此判断,俄国革命的成功主要是由于无产阶级
A. 有效调动了各种社会力量
C.推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坚持了以城市为中心的道路
C. 突出了农村革命的主体地位
A. 有效调动了各种社会力量
C.推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坚持了以城市为中心的道路
C. 突出了农村革命的主体地位
9.
唐代有很多描绘商人生活的诗篇,如元稹的《估客乐》和刘禹锡的《贾客词》等,大多极力渲染商人和农民的苦乐之别。而到了宋代,文学作品更多宣传的是商人和儒生的苦乐之别。由此可见,宋代
A.社会价值取向发生变化 | B.财富多寡决定人的社会地位 |
C.儒学的义利观遭到颠覆 | D.政府政策变化提升商人地位 |
10.
下图为中国近代某一时期设立厂矿的趋势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商品经济基本取代了自然经济的主导地位 |
B.辛亥革命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些障碍 |
C.外国对华的资本输出逐渐减弱 |
D.清末新政推动了民族工业发展 |
11.
据一位日本学者统计,从1912年到1936年,中国进口轻工业产品下降的幅度有3/4,从占进口总额的一半多,下降到只有14%。重工业产品主要是机器的进口,1912年占进口总额的7%,1936年则增至47%。这
A.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艰难起步 |
B.避免了“大危机”对中国的冲击 |
C.反映了中国工业化水平的提高 |
D.改变了中国近代的工业布局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