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市2017届高三二模测试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50184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7/5/28

1.材料分析题(共4题)

1.
国家的实力有两种,一种是硬实力,指国家的经济、军事等实力;另一种是软实力,指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实力。阅读下列材料,同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开创了中华文化的灿烂源头,儒重人道,道重天道,墨重科技,相得益彰,互补生辉;国家统一、民族融合营造了中华文化繁荣和五千年文明不间断的良好氛围,各个少数民族与汉族文化交融会通、包容共进。…公元前后的三四百年间,儒学文化就传到了朝鲜半岛、日本和越南北部地区,逐渐形成了东亚儒学文化圈。至明末清初,前来中国交流的欧洲宗教人士、学者、商人和一些官员、使节,既向中国传播“西学”,又把“中学”带回欧洲,把中国历史文化典籍如《诗经》《易经》《大学》《中庸》《老子》《论语》等翻译成拉丁文本。另一方面,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在日渐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也给包括儒学文化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以借鉴和营养。

——摘编自仲呈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材料二:近代以来,中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重创,中国人痛定思痛摘,开始了一场前无古人的文化反思,得出的结论是中国的失败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中国文化。近代以来的文化变革运动多以否定中国文化为前提,这对于开放学习,特别是向西方学习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长期观察我们便会发砚,这种文化变革运动对于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发挥,也起到了阻碍作用。

——摘编自孟宪实《传统文化:中国文化软实力之源》

材料三:英国史学家汤因比和日本学者池田大作的对话集《展望21世纪》中有这样的评论:“(中国人)比世界任何其他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政治文化上团结起来。他们显示出这种在政治上、文化上统一的本领,具有无与伦比的成功经验”正是在国家统一、民族融合的大背景下,中华文化才能生生不息、不断发扬充大

——摘编自张岂之《文化自信的深厚历史底蕴》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文化软实力的表现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中国在文化变革方面的实践及对中国传统文化软实力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当今提升文化自信的途径。
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下列要求。
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是19世纪晚期中日两国应对各自民族危机,进行的救亡图存运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人心。……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的起点。
——颜炳罡《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材料二:日本明治政府曾以公历取代农历,元旦代替春节,改革服饰、发式和饮食习惯等。一开始,“欧化”铺天盖地。但是,这样的“欧化”很快被“日本化.回潮所压倒,尤其是思想界。……被称为日本“资本主义之父”的涩泽荣一,则从《论语》里寻找儒家伦理与资本主义的结合点,提出了著名的“论语加算盘”即“道德经济合一”论,这种社会大转型过程中的文明与文化“离异”与“回归”现象,在东亚具有普遍性。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l)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戊戌变法作为“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理由。
据材料二,概括日本明治维新期间社会转型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
3.
(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下列要求。
材料:各大国军火生产1940~l943年单位:10亿美元(1944年币值)
 
1940
1941
1943
英国
苏联
美国
3.5
(5.0)
(1.5)
6.5
8.5
4.5
11.1
13.9
37.5
同盟国总计
3.5
19.5
62.5
德国
日本
意大利
6.0
(1.0)
0.75
6.0
2.0
1.0
13.8
4.5

轴心国总计
6.75
9.0
18.3
 
——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l)根据材料归纳同盟国和轴心国军火产量变化的特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轴心国在1943年军火产量增长的原因。
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下列要求。
材料:(贞观四年,就如何处理东突厥的政策问题,磨太宗与君臣进行了一番争论)朝士多言:“北狄自古为中国患,今幸而破亡,宜悉徒之河南兖、豫之间,分其种落,散居州县,教之耕织,可以化胡奴为农民,永空塞北之地。”礼部侍郎李百药以为“突厥虽云一国,然其种类区分各有酋帅,今宜因其离散,各即本部署为君长,不相存属。过分则弱而宜制,势敌则难相吞灭,各自保全,必不能抗衡中国。仍请于定襄都护府为其节度使。此安边之策也。”温彦博以为“徒之于河南兖、豫之间.则乘违物性,非所以存养之也。请准汉武故事,直降匈奴与塞下,全其部落,顺其土俗,使为中国幸蔽,策之善者也。“……彦博曰”王者之于万物,天翻地载,靡有所遗,今突厥穷来归我,乃何弃之而沉不受乎!孔子曰有教无类。欲救其死亡,授以生业,教之礼仪.数年以后悉为吾民,选其酋长,使入宿卫,畏威怀德,何后患之有?“上卒用彦博策,处突厥降众。上戒之曰:”……今令尔为都督,尔宜善守中国法,勿相侵扰,亦欲中国久安,亦使尔宗族永全也。”
——《资治通鉴》
请回答:(l)根据材料,归纳提炼材料中的“民族政策”观点。唐太宗处理东突厥问题采取了什么办法?有何历史作用。
你如何评价唐太宗的民族政策。

2.单选题(共6题)

5.
《十二铜表法》中规定“伤害自己被保护人的保护者应交给地下神即予以诅咒。”第二十四条中规定:“如手掷的标枪落得比目的地还远,则应贡献牧羊为祭品。”这说明该法
A.包含神权迷信色彩
B.保护私有财产
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所定刑法具有残酷性
6.
隋唐两代,洛阳与长安同为东西二京,但是洛阳日益成为水上粮食运输的中转地和国内外商品集散地,是保障唐朝都城物资供应的重要城市,成为全国漕运的中枢。洛阳的商业地位超过长安是因为
A.京杭大运河的开凿B.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
C.长安地区经济的衰落D.地处丝绸之路的起点
7.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待农而食之,虞(指开发山林川泽等自然资源)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并引《周书》的话说:“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以上材料表明司马迁
A.肯定人们的求利活动B.经济各部门发展并举
C.以农为本的经济思想D.经济发展与环保同步
8.
有学者写道:“19世纪后半期美国掀起了兴建铁路的狂潮。1900年美国铁路总长度达20万英里,超过了欧洲铁路长度的总和。……工业化的北部,生产棉花、甘蔗的南部和生产粮食为主的西部,在各自专业化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加强了相互之间的物资交流,国内贸易达到异常活跃的程度。”这反映出
A.美国铁路建设速度快于欧洲B.内战的结束提供了决定性保障
C.美国铁路修筑技术优于欧洲D.经济地域性差异推动交通建设
9.
1978、l99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比重表(%)

上图反映了我国国民经济总产值各类经济数据变化。这一变化反映了
A.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就B.非公有制经济成为我国经济的主体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D.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
10.
根据下边两幅图片,可以得知
A.古代科技主要服务于生产和贸易
B.古代政治制度与科技发展的关系
C.古代中国科技的传统性和落后性
D.闭关锁国政策遏制了科技的进步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