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1945年,***在延安回答黄炎培如何跳出“人亡政息”的历史周期率时,肯定地说:“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个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1)从新中国初期制度建设的角度,谈谈你对这段话的认识。
当今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联系日益密切,国际交往频繁,国家间竞争激烈,国际关系纷繁复杂,国际形势变幻莫测。
护照是现代公民出入国境时的一份普通身份证明证件。古代已出现护照雏形,当时只限于贵族、皇家使节等少数人,他们持有君主开具的身份证明或信物,以表示其特殊的地位和权利。17世纪,英国开始给所有的英国商船船长颁发护照,使他们在国外经商时能受到优遇和保护。1791年法国宪法中,护照被认为是公民的权利之一。1914年英国首次实行本国护照,并规定所有公民出国必须申领护照,这种护照的形式也被他国普遍采用。
(2)根据材料和所学,分析护照制度被普遍采用的历史背景。
(1)从新中国初期制度建设的角度,谈谈你对这段话的认识。
当今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联系日益密切,国际交往频繁,国家间竞争激烈,国际关系纷繁复杂,国际形势变幻莫测。
护照是现代公民出入国境时的一份普通身份证明证件。古代已出现护照雏形,当时只限于贵族、皇家使节等少数人,他们持有君主开具的身份证明或信物,以表示其特殊的地位和权利。17世纪,英国开始给所有的英国商船船长颁发护照,使他们在国外经商时能受到优遇和保护。1791年法国宪法中,护照被认为是公民的权利之一。1914年英国首次实行本国护照,并规定所有公民出国必须申领护照,这种护照的形式也被他国普遍采用。
(2)根据材料和所学,分析护照制度被普遍采用的历史背景。
2.
人类文明是多元、平等和包容的,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材料一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被称所著《历史》(希波战争史),被认为是西方最早的一部真正的历史著作。写作此书是为了保存人类的功业,记载人们纷争的原因。他通过亲身游历和实地调查获得了大量资料。他笔下的世界,除希腊本土外,还包括了西亚、北非、黑海沿岸、地中海沿岸、意大利等许多地方。希罗多德的《历史》常被认为是西方第一部著名的散文作品,其全书语言生动,文笔流畅,词汇丰富,为后代历史文学的范例。
比希罗多德晚出生的中国古代历史学家司马迁所著《史记》,全书的主体是汉天子统治下的中国,还记述了朝鲜、越南、印度以及中亚各国的历史。司马迁通过实地考察和民间采访,弥补了文献的不足,总是征引多种史料进行比较,然后谨慎取舍。司马迁志在“通古今之变”,要把从黄帝到汉武帝时上下数千年的历史作一次整理,从而悟出成败兴坏之“理”。《史记》的文章,千百年来脍炙人口,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1)依据材料一,分析两部史学著作的共同点。
材料二
(2)依据材料二概括中国近代博物馆发展的特点,结合背景进行分析。
材料三仿佛惊蛰之后的万物一样,当被震惊的思想开始复苏并试图寻找新资源的时候,人们会在过去所有的古典中去寻找,让所有的古典重新说话——只要是人需要的——但是当他们重新说话时,人们会惊讶地发现,它不仅完全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古典,而且也不是人们曾熟悉的一套老生常谈,原来它还有新意。
——摘编自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3)提炼材料三的观点,并根据所学中外近代史的相关知识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材料一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被称所著《历史》(希波战争史),被认为是西方最早的一部真正的历史著作。写作此书是为了保存人类的功业,记载人们纷争的原因。他通过亲身游历和实地调查获得了大量资料。他笔下的世界,除希腊本土外,还包括了西亚、北非、黑海沿岸、地中海沿岸、意大利等许多地方。希罗多德的《历史》常被认为是西方第一部著名的散文作品,其全书语言生动,文笔流畅,词汇丰富,为后代历史文学的范例。
比希罗多德晚出生的中国古代历史学家司马迁所著《史记》,全书的主体是汉天子统治下的中国,还记述了朝鲜、越南、印度以及中亚各国的历史。司马迁通过实地考察和民间采访,弥补了文献的不足,总是征引多种史料进行比较,然后谨慎取舍。司马迁志在“通古今之变”,要把从黄帝到汉武帝时上下数千年的历史作一次整理,从而悟出成败兴坏之“理”。《史记》的文章,千百年来脍炙人口,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1)依据材料一,分析两部史学著作的共同点。
材料二
名称 | 地点 | 创办方 | 种类 |
徐家汇博物院 | 上海(1868) | 法国传教士 韩伯禄 | 自然科学类 (中国近代最早的博物馆) |
京师同文馆博物馆 | 北京(1876) | 清政府 | 自然科学类 |
敬业书院博物院 | 烟台(1879) | 德国人瑞乃尔 | 自然科学类 |
天津考工厂陈列馆 | 天津(1902) | 周学熙 | 商品类 |
南通博物苑 | 南通(1905) | 张謇 | 综合类 (我国第一个综合性博物馆) |
京师劝工陈列所 | 北京(1906) | 农商部 | 商品类 |
国立历史博物馆 | 北京(1912) | 教育部 | 社会历史类 |
地质陈列馆 | 北京(1916) | 农商部 | 自然科学类 |
故宫博物院 | 北京(1925) | | 社会历史类 |
(2)依据材料二概括中国近代博物馆发展的特点,结合背景进行分析。
材料三仿佛惊蛰之后的万物一样,当被震惊的思想开始复苏并试图寻找新资源的时候,人们会在过去所有的古典中去寻找,让所有的古典重新说话——只要是人需要的——但是当他们重新说话时,人们会惊讶地发现,它不仅完全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古典,而且也不是人们曾熟悉的一套老生常谈,原来它还有新意。
——摘编自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3)提炼材料三的观点,并根据所学中外近代史的相关知识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单选题- (共7题)
3.
中国大规模海外移民出现于1840年之后,晚于国际人口迁移(1500年前后),原因有
①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时间较晚
②鸦片战争后中国海外留学生人数增多
③《中英天津条约》增开十处通商口岸
④建立在农业社会基础上的伦理观的影响
①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时间较晚
②鸦片战争后中国海外留学生人数增多
③《中英天津条约》增开十处通商口岸
④建立在农业社会基础上的伦理观的影响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4.
1942年1月,美国与中国签订了《中美关于取消美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美国几乎放弃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在中国取得的所有特权,随后英国等其他的国家纷纷跟进,与中国签订了类似条约。这些条约
A.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社会性质结束 | B.符合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的需要 |
C.意味着帝国主义在华势力被清除 | D.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5.
二战后美国的某项提议标榜称“不是针对哪个国家,也不是针对哪一派信仰原则,而是针对饥饿、贫穷、绝望和混乱”。而苏联宣称该提议是“美帝国主义新的冒险”。该提议是指
A.马歇尔计划 | B.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
C.北美自由贸易区 | D.布雷顿森林体系 |
6.
1964年l月27日,中法两国发表公报,西方媒体称之为“外交核爆”(如图)这一事件


A.打破了美苏两国的核垄断 |
B.冲击了美苏两极对峙格局 |
C.促进了西欧一体化的进程 |
D.掀起了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
8.
(题文)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的徐寿翻译了《化学鉴原》华蘅芳翻详了《地学浅训》;甲午战后严复翻译了《天演论》《原富》马君武翻译了《卢梭民约论》。这一变化
A.反映了中体西用思想不断发展 |
B.说明中国人找到了强国之路 |
C.表明对西方文化认识走向理性 |
D.体现了救亡图存的时代要求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