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战国时期,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政治形势,各国统治者争相招揽人才,这些人才大多数都来自于士阶层。于是士的社会地位同以前相比更加显赫,奔走出入于各国,成为各国官僚队伍的后备人才。士人求仕最常用的办法是游说自荐。一个普通士人若通过游说国君,即可骤列高位,拔居要津。如商鞅初入秦就是通过游说得到秦孝公重用。公孙衍、张仪也通过过人的辩术纵横捭阖于各国之间,成为“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的风云人物。随着聚徒讲学风气的盛行,收有门徒的士人往往被尊为“子”“夫子”,其“率徒讲学,辩其谈说”,声势比一般士人更盛。各国养士之风盛行,最著者如齐国的稷下学宫,名流荟萃。其他如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楚国春申君,食客都达3000人以上。战国士人有着较强的自尊自主意识,号称“从道不从君”,在后世大一统专制王朝的统治中,这种意识仍然长期存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雅典公民演说与战国士人游说的差异,并分析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
材料一 战国时期,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政治形势,各国统治者争相招揽人才,这些人才大多数都来自于士阶层。于是士的社会地位同以前相比更加显赫,奔走出入于各国,成为各国官僚队伍的后备人才。士人求仕最常用的办法是游说自荐。一个普通士人若通过游说国君,即可骤列高位,拔居要津。如商鞅初入秦就是通过游说得到秦孝公重用。公孙衍、张仪也通过过人的辩术纵横捭阖于各国之间,成为“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的风云人物。随着聚徒讲学风气的盛行,收有门徒的士人往往被尊为“子”“夫子”,其“率徒讲学,辩其谈说”,声势比一般士人更盛。各国养士之风盛行,最著者如齐国的稷下学宫,名流荟萃。其他如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楚国春申君,食客都达3000人以上。战国士人有着较强的自尊自主意识,号称“从道不从君”,在后世大一统专制王朝的统治中,这种意识仍然长期存在。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每次公民大会开始后,传令官会向全体与会者发问:谁要发言?任何人都可以应声而起。柏拉图指出:当公民大会对有关城邦管理的事务进行审议时,站起来发言的可能是工匠、铁匠、鞋匠、商人、店主、富人、穷人,贵族或者普通人,没有人对这些人提出反对,即使他们没有这方面的专长和经验,他们也试图提出建议。在阿里斯托芬的喜剧《阿卡奈人》中,穿着破烂衣服、被称为叫花子的狄开俄波利斯也走上讲坛表达了自己的观点。除了少数走上讲坛的人,台下的数千名听众也可以自由行使他们的发言权,可以通过叫嚷、欢呼表示赞同,也可以通过起哄,嘲笑表示不满,甚至把演说者直接赶下台。——摘编自崔丽娜《演说自由与雅典民主政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活跃的原因,并简要说明其意义。(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雅典公民演说与战国士人游说的差异,并分析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依旧坚挺,当时国家连年对外用兵,国家财政根本无力。唐德宗年间(783年)由户部侍郎赵赞首倡,开始征收“间架税”。“间架”指房屋的计量单位,“凡屋,两架为一间”。唐政府根据估值,将长安居民的房产分成上中下三等,上等每间收税二千文,中等一千文,下等五百文。有隐瞒一间的,杖六十,告者赏钱五十贯,取于其家。
间架税开征后,给民间造成了非常大的困扰。当时的两税已将房屋列入课税范围。“衣冠士族,或贫无他财,独守故业,坐多屋出算者,动数十万,人不胜其苦”。建中四年(783)十月被调往东方削藩战场的泾原兵途经长安时因犒赏不周发动兵变,乱兵攻入长安城内后、为安抚惊慌失措的百姓喊出了“不税尔间架”的口号,唐德宗仓皇出逃至奉天(今陕西乾县),为了不失民心,宣布废除了间架税。中国第一项正规的房产税仅活跃半年就夭折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间架税最终失败的原因。
材料 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依旧坚挺,当时国家连年对外用兵,国家财政根本无力。唐德宗年间(783年)由户部侍郎赵赞首倡,开始征收“间架税”。“间架”指房屋的计量单位,“凡屋,两架为一间”。唐政府根据估值,将长安居民的房产分成上中下三等,上等每间收税二千文,中等一千文,下等五百文。有隐瞒一间的,杖六十,告者赏钱五十贯,取于其家。
间架税开征后,给民间造成了非常大的困扰。当时的两税已将房屋列入课税范围。“衣冠士族,或贫无他财,独守故业,坐多屋出算者,动数十万,人不胜其苦”。建中四年(783)十月被调往东方削藩战场的泾原兵途经长安时因犒赏不周发动兵变,乱兵攻入长安城内后、为安抚惊慌失措的百姓喊出了“不税尔间架”的口号,唐德宗仓皇出逃至奉天(今陕西乾县),为了不失民心,宣布废除了间架税。中国第一项正规的房产税仅活跃半年就夭折了。
——摘编自朱华;莫骄《唐代间架税及相关问题简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后期征收间架税的背景。(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间架税最终失败的原因。
2.论述题- (共1题)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坤舆万国全图》是国内现存最早的世界地图,作者为太仆寺少卿李之藻和意大利耶稣会的传教士利玛窦。


《坤舆万国全图》(摹本)
解说词是结合事物的图像、实物等进行解释说明的文辞,它通过对事物准确描述,使观众和听众了解事物的来龙去脉、特征和意义等。根据图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一个角度写一段对该画的解说词。(要求:主题明确、介绍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坤舆万国全图》是国内现存最早的世界地图,作者为太仆寺少卿李之藻和意大利耶稣会的传教士利玛窦。


《坤舆万国全图》(摹本)
解说词是结合事物的图像、实物等进行解释说明的文辞,它通过对事物准确描述,使观众和听众了解事物的来龙去脉、特征和意义等。根据图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一个角度写一段对该画的解说词。(要求:主题明确、介绍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3.单选题- (共9题)
4.
从罗马帝国安东尼王朝起,如果奴隶认为自己受到虐待,可以向市法官控诉,法官可以允许在一定条件下把他卖给另一个主人。克劳提乌斯皇帝宣布,患病时被主人遗弃的奴隶为自由民。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自然法某些理念得以实现 |
B.法律至上原则得到严格遵守 |
C.私有财产的保护观念滞后 |
D.统治者意识到奴隶制的弊端 |
5.
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产品中常常要铭刻监造者、主造者、造者的姓名等,内容尽量详尽而丰富。所谓“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究其情“物勒工名”的出现说明
A.工商食官制度开始出现 |
B.产品生产贯彻责任意识 |
C.手工业区域性特征明显 |
D.商业发展冲击政府管理 |
6.
西汉时期钱币使用非常普遍,除黄金、铜钱外,基本没有其他物品用作交换媒介。到东汉,黄金首先退出流通领域,而布帛在交换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原来用钱币支付的赏赐、犯罪赎金、人头税等渐次改用布帛。这反映了东汉时期
A.中外贸易出现严重逆差 |
B.田庄经营影响了市场活力 |
C.滥发钱币引发通货膨胀 |
D.赋税征收改变了商业环境 |
7.
所谓土断,就是把世族和豪门荫庇和挟藏下的依附民户编入郡县户籍。东晋南朝,实行过几次土断,其中最重要的一次是桓温主政下的庚戌土断(公元364年)。据此可知,土断制度
A.推动门阀政治的形成 |
B.强化了政府对基层的控制 |
C.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
D.缓和了国家与世族的矛盾 |
8.
唐代以前,官营作坊的工匠主要都是无偿服役的民间工匠,唐代开始出现了临时雇佣工匠,双方两厢情愿,公平交易。宋代的工匠多系募雇而来,官府按当时的通行标准付给工匠工资。这一变化
A.动摇了官营作坊垄断地位 |
B.利于民间手工业的发展 |
C.推动了新的生产方式出现 |
D.改变了传统的社会结构 |
9.
北宋主户口的构成图
据此可知,北宋时期
主户户等 | 阶级成分 | 占地情况 | 占全国总户数的比例 | 备注 |
一 | 大地主 | 300亩以上 | 10% | 北宋的官户、形势户加上主户中的一二等上户,总共不超过10% |
二 | 中地主 | 100—300亩 | 40% | |
三 | 小地主 | 不满100亩 | ||
四 | 自耕农 | 数十亩 | 50% | |
五 | 半自耕农 | 占少数土地但不能自给 |
据此可知,北宋时期
A.土地兼并的现象极其严重 |
B.租佃经营方式比较盛行 |
C.自耕农经济丧失主导地位 |
D.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提高 |
10.
北宋中期,科举考试中已出现所取之士南人多、北人少的情况。为此,司马光提出“逐路取人”之法,指出“国家科弟”应“均及中外”;欧阳修则针锋相对地提出应当“惟能是选”。双方论争反映的实质是
A.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明显 |
B.南北士人群体的诉求各异 |
C.科举选官程序不够规范 |
D.党派差异引发的政冶纷争 |
11.
中国古代数学长期使用比较复杂的筹算。宋元后实用性的珠算在社会上逐渐兴起。明清时期作为应用算术书,程大位的《直指算法统宗》多次被翻印改编,时人谓“海内握算持筹之士,莫不家藏。若业举者之于四子书,五经义,翕然奉以为宗”。宋明时期珠算发展是因为
A.商业发展对实用算学的追求 |
B.科举制提高对算学的重视 |
C.雕版技术进步推动文化普及 |
D.重道轻器文化传统的改变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