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银川一中2017届高三考前适应性训练(二)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50156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7/6/17

1.材料分析题(共5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70~2010年美国、中国与世界的城市化水平一览表
时间
美国
中国
世界
1970
73.60%
17.38%
35.90%
1980
73.70%
19.39%
39.10%
1990
78%
26.41%
43%
2000
79.10%
36.22%
46.70%
2010
82.10%
49.95%
50.80%
 

——摘编自《中国统计年鉴(2010)》《国际统计年鉴(2010)》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受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莎士比亚的作品把新兴市民阶层的喜怒哀乐和他们的故事搬上舞台,通过对人的尊严、价值和力量的热情讴歌,确立了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念。莎士比亚创作初期,英国正处于伊丽莎白女王的统治时期,当时英国是世界上的海军强国,经济繁荣,文学璀璨辉煌。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君主往往是反面角色,尽管如此,伊丽莎白女王并不阻扰莎士比亚创作,反而支持莎士比亚剧院。
莎士比亚戏剧在17世纪陆续传入德、法、意、俄和北欧诸国……形成全球范围的西方戏剧文化圈。随着英语覆盖地域的剧增,莎士比亚戏剧迅速膨胀为世界性的戏剧遗产。
材料二受当时反理学、反传统、反专制的异端思想影响,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以情反理”,《南柯记》《邯郸记》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秩序的批判意识和否定精神。汤显祖的戏剧题材范围比较狭窄,作为一个正统的士大夫文人,他的表现对象只是其熟悉的科举官宦生活,表达的是传统儒人的思想感情,其作品影响力局限于文人圈。
汤显祖遵循曲牌体戏曲规范进行创作,按照严格的曲律格范进行曲牌填词,运用的是雅化的文言曲词工具,其作品受到同时代和后世文人的极高赞誉,但在广大普通民众中难以产生共鸣。莎士比亚有着熔铸生活词汇的天赋,广泛采用当时蓬勃兴起的市井民间语言:民谣、俗语、俚语、古谚语等。
——摘编自《汤显祖和莎士比亚——16世纪戏剧双星的文化际遇》
(1)根据材料一,概括莎士比亚进行戏剧创作的有利条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作品在世界范围内经久不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汤显祖和莎士比亚戏剧作品的主要不同及原因。
3.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面临着“数千年未有之变宜局”,中国近代教育也经历了一个由传统步入现代,由封闭走向开放的转型过程,而完成这个历史性转变的时期正是民国。与清末教育相比,民国变革体现在:清未的教育宗旨是传统的“忠君”、“尊孔”。民国元年所公布的教育宗旨为:“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并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其次,清未的中央教育行政机关是学部,民国元年共和政府成立后改为教育部。后来通过改革,省县教育行政体制确立,各省设教育厅,各县设教育局。再次,民国元年所公布“民主学制”即“壬子学制”,系修订1904年清末所颁布的“癸卯学制”而成,全部学程仍分三级,仅年限较为缩短,初等小学、高等小学及中学各减少一年,大学院不定年限。此外,在教育立法机构的建立、义务教育立法等方面也有重大的变革。
——摘编自秦凌《民国时期的教育立法研究1912—1949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国初年教育改革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年教育改革的主要特点,并分析教育改革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4.
(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20世纪30年代,美国兴起了影响广泛的和平主义运动。成千上万的人发誓,不让美国重演1917年卷入战争的过程,对所有与战争和军备相关的事务表示反对和厌恶。1935年2月,墨索里尼向意属东非增派军队。3月,德国公开宣布重振军备,法国为此延长士兵的服役期。这引起美国和平主义团体对战争的恐惧,加上罗斯福提出和平时期美国历史上最庞大的军事预算,便采取了新的行动,组织了大规模的示威游行。西班牙内战爆发后,和平主义运动倡导者要求当局做出努力,尽快结束西班牙战争。和平主义者既要求美国不卷入战争,又要求政府为结束西班牙内战做出努力,这对联邦政府来说,确实很难予以满足。罗斯福只能在中立法的框架内施加政府的影响。"为确保同全国和平主义者的立场一致”,他必须谨慎行事。与孤立主义者狭隘的民族主义不同,和平主义者认为,世界已进入 “单一的经济整体”,只有各民族在政治上的合作,才能避免战争的暴力。
——摘编自熊伟民《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和平主义运动》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和平主义运动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评美国的和平主义运动。
5.
(宁夏银川一中2018届高三考前适应性训练(二)历史试题)(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唐玄宗即位时精勤于治,在吏治方面革故鼎新,兴利除弊。为整饬吏治,玄宗对监察制度加以改革并发展。御史台发展出殿院、台院、察院。御史台长官御史大夫的职责是“掌以刑法典章纠正百官之罪恶”。御史台完全独立于三省六部等行政机构,可以对中央和地方的百官进行监察。台院设侍御史6人,职掌推荐、弹劾等事。殿院设殿中侍御史9人,监察对象是包括丞相在内的殿廷百官的活动,维护朝廷礼仪秩序。察院设监察御史15人,职掌是分察百官,巡按州县。御史台和三院的运行依据是《唐六典》,该法详细规定了御史台的员额、品级、权限及其与其他机关的关系。同时集传统法典之大成的《唐律疏议》成为御史履行职责、纠察犯罪、弹劾百官的主要法律依据。
——摘编自陈洪权《论我国古代行政监察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1)根据材料,指出唐玄宗时期御史台的职责,并归纳唐朝监察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玄宗对监察制度进行改革的出发点,并简析唐玄宗推行这一改革的作用。

2.单选题(共8题)

6.
古雅典法律要求提前公布大会议程,便于人们了解要讨论的事务。对于重要的问题,公民大会可两次投票,第一次所做的决定可能在下次会议上被更改;任何人都可以对他认为不合法的建议提出控告。其目的是
A.打破雅典公民的特权
B.扩大下层公民的政治权利
C.强化公民大会的权力
D.减少直接民主的不良影响
7.
1936年7月,中共中央发出的《中央关于土地政策的指示》规定:“一切汉奸卖国贼的土地财产全部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粮食、房屋、财产一律没收,没收之后仍分给耕种份地及必须的生活生产资料”;“生活情况很坏的小地主的土地不没收”。其旨在
A. 维护土地革命成果
B. 建立新型农村生产关系
C. 消灭封建剥削制度
D.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8.
《周礼·司徒教官之职》规定:“司市,掌市之治教、政刑、量度、禁令”“大市日昃而市,百族为主;朝市朝时而市,商贾为主;夕市夕时而市,贩夫贩妇为主”。这说明了周朝
A.工商业为官府所垄断B.有较规范的市场管理制度
C.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D.百姓弃农经商现象很普遍
9.
从1878年起,德意志帝国在各邦普遍实行工厂视察员制度,以保证劳动过程中侵害工人劳保条件的现象及时得以纠正。19世纪80年代以后,德意志帝国开始推行社会保险立法,强制对所有雇佣劳动者实行“统一”和“平等”的社会保险。这说明当时的德国
A. 经济发展注重改善民生
B. 工人的权益得到根本性改善
C.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完善
D. 资本主义社会实现公平平等
10.
下图所示内容反映的社会现象

A. 适应了资本主义大生产的要求
B. 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破坏
C. 是帝国主义殖民扩张的结果
D. 导致了工业生产效率大大降低
11.
宋元时期,政府统一发行的纸币成为全国普遍流通的货币。明朝以后,纸币逐渐被白银所取代。国民政府前期,币制改革法币取代白银。这反映了
A.商品经济发展推动货币的变革
B.宋明时期货币发展居世界领先
C.货币近代化经历曲折发展过程
D.国家统一稳定有利货币的统一
12.
五口通商后,西方的火柴、煤油等日常生活用品进口量不多,在“华人之心目中,尚以为其为奢侈品,惟少数富有之家及头脑较新之人,始能购置耳”。到了1880年代,进口量大大增加,相当多地区的人们已经使用这些洋货。对此,英籍税务司班思德说“人民习尚渐有变更,概可知矣。”这表明当时
A.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走向解体
B.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状况
C.列强凭借着低关税倾销商品
D.中国整个社会习俗发生了根本变化
13.
1919年,杜威访问中国时评论道:“世上似乎没有一个国家的学生像中国的学生这样,一致而热切地追求现代的和新的思想,特别是关于社会和经济方面的。”这一评论反映了
A.五四运动推动青年对中国社会的探索B.杜威夸大了中国学生对知识的渴求
C.新文化运动对学生的影响D.稳定的社会有利于自由思想的传播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5道)

    单选题:(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