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榆林市2017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50151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7/5/27

1.材料分析题(共5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中期后,英商将鸦片大量偷运至广州一带,土烟生产在士大夫们“梢分洋烟之利”的口号下也剧增猛长。鸦片烟税是清朝财政的重要来源。民国时期,军阀为扩大地盘,鼓励种植罂粟。南京国民政府登台后,先实行‘寓禁于征”,实质也是征而不禁。1935年,政府推出《六年禁烟计划》分阶段禁烟,但各地阳奉阴违,到中日战起已无暇顾及,日占区更是烟毒重重。据纯计,从l912年至1922年,中国发生大小内战达139次,这些战争多与鸦片有关。罂粟大量种植,造成粮食严重短缺。吸食之人“鸠形鹤面者比比音是”,农民种罂粟,如遇‘烟苗失败,征税加重,穷无所之,典田鬻子”。
——据齐霁《中国共产党禁烟史》等
材料二清末新政时期的禁烟是近代较有成效的禁烟运动。当时,清廷政务处依据《禁烟考成议叙议处章程》,对官员禁烟成绩卓越者加级奖励,失职者降职充罪,并重申“禁吸尤以查禁官员为要义”,对于吸烟积习未改的官员,严加惩处,不稍宽贷,1910年,一些知识分子在北京自发成立了“中国国民禁烟会”,广著论说,扩大禁烟声势,争取各国对中国禁烟运动的声援。政府大力推行替代种种植,即要求种烟农民将罂粟田改种豆麦棉麻等物,以解决生计。利用世界各国谴责英国鸦片政策之机,与英国进行禁烟交涉,限制印度鸦片偷入中国。
——据牛何兰主编《中外禁烟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代毒品泛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时期禁烟的特点。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清末新政及国民政府时期的禁烟运动加以简要评价。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人是观念的囚徒……真正的革命发生在人们的头脑中,这就是观念的革命。观念革命是对既定价值的一次全面再评判,它把人的精神从旧思想的樊篱中解放出来,引入一个崭新的世界。如果只有技术革命而无观念革命,那么人类的苦难几乎就会自动地增加。历史上,观念革命总是无法跟上技术革命的步伐。如果固守传统观念不变,限制、削减技术的发展,就等于在做削足适履的蠢事,只会令人类大吃苦头
——摘编自《爱双生和中国——对个人主义的反思》等
结合材料及所学世界史相关知识,探讨“观念革命”。(说明:要求明确提出观点,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严密。)
3.
(历史——选修l:历史上的砚大改革回眸)
材料:刘秀对王莽的倒行逆施进行拔乱反正,重建汉高祖、汉武帝所确立的大汉体制,废除王莽新设立的繁苛细密的法令,恢复汉初的法简刑轻、务用安静的局面,使得东汉光武一朝刑法宽松,社会安定;刘秀为削弱大司马大将军的权力,恢复大司马的原来名称―太封,把大司空、大司徒的“大”字去掉,削弱了三公权力。三公的职责都转移到本来替皇帝掌管文书的尚书台。皇帝通过尚书台控制中央政府,使得三公成为没有实权的虚位。与此同时,代表中央控制地方的刺史制度得列强化。刘秀把州牡恢复为刺史.扩大了它的权力,.让刺史有固定的治所,使得刺史成为州一级饭的行政单位。在东汉初建的十几年中,刘秀六次颁布诏书,解放奴婢,效果明显。但在解决土地问题时遇到了极大阻力。在教育方面,刘秀恢复汉武帝时的五经博士,在太学教授学生,太学生每年都要考试。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l)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刘秀恢复汉制的改革背景及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刘秀改革的影响。
4.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希特勒在发动战役前说:“现有部队肯定能突破的地方(指阿登地区)……防线单薄,他们也不会料到我们会发起突袭。因此,充分利用敌人毫无防备的因素,在敌机不能起飞的气候下发起突然袭击,我们就能指望取得迅速突破。”丘吉尔则指出:“德军第6党卫装甲军是一支大家公认的劲旅……1944年12月初,那条战线的战斗沉寂下去时,他暂时逃脱了我方情报部门的监视。”
——摘编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材料二一名德国奥宁堡部队的士兵后来回忆说:“我们从来没有看到过这样的景致。”他们以为能够重现4年前席卷英法军队的情景,然而最终结果,却是西线盟军踏上了直捣柏林之路。
——摘编自《阿登战役》
(1)根据材料一,概括德军发动阿登战役的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阿登战役的影响。
5.
材料魏源认为,历史进化是一种客观必然趋势。法令制度应该随着“势”的变化而变化,这是历史自身发展的法则。天下无数百年不弊之法,也无穷极不变之法。同时,必须讲求行法之人,同一种法,不同的人去执行,其结果迥异。他还揭露清王朝任人唯私,贤者不得用,用者未必贤,他认为用人应以“德”“才”为标准,使贤能之士得到施展才能的机会。魏源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人民的力量和智慧,主张民主议政,广开言路。鸦片战争中,他积极反对投降路线,认为要“尽得西人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富国强兵,以战胜资本主义的侵略,他也看出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优越性。对于“不设君位,唯立长官贵族等办理国务”的瑞士,他誉之为“西土桃花源”。
——《论魏源的法治思想》
(l)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魏源法治思想的内容及其思想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魏源思想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2.单选题(共6题)

6.
据古代雅典著作《诉美狄阿斯》记载:美狄阿斯在公共场合同德摩斯提尼发生了争执,并打了德摩斯提尼一巴掌。对此,德摩斯提尼并没有以同样的方式进行还击,而是提起诉讼,对美狄阿斯进行控告。这从侧面反映了古代雅典
A.公民争执须通过司法解决
B.公民具有较强的法制观念
C.司法诉讼彰显了公民权利
D.司法审判会主持公平正义
7.
1982年,在第三世界国家的长期努力下,联合国通过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到1984年,先后有159个国家在公约上签字,但美英等国拒绝签字。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发展中国家致力于消除历史矛盾
B.“公约”有损美英等国霸权利益
C.第三世界国家兴起阻碍了美英发展
D.第三世界国家冲击了两极格局
8.
西汉《二年律令户津》规定“受田宅,予人若卖宅,不得更受”,且规定买卖土地要由基层官吏严格按照程序登记造册,并办理手续。这些规定说明西汉
A.对市场加强控制
B.承认私有产权的合法性
C.遏制了土地兼并
D.力图维护小农的稳定性
9.
顾炎武曾说:“吴中之民有田者什一,为人佃作者十九。”此话虽有所夸张,但苏南一带盛行租佃制当是事实。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租佃关系松弛B.地主圈占土地
C.农产品商品化D.土地私有制度
10.
16世纪中期,英国大部分的呢线、德国的金属制品和织物、德法两国的酒、西班牙的羊毛、葡萄牙和意大利来自东方的香料以及波罗的海地区的小麦,都达到尼德兰(荷兰)的安特卫普(港口城市)成交。这反映出
A.西欧国家商业繁荣
B.新航路开辟推高了欧洲的物价
C.荷兰贸易出现顺差
D.世界贸易中心移至大西洋东岸
11.
孙中山根据西方社会政治学说中的自由、平等、博爱思想,对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的“仁”加以糅合、陶铸。他认为,“博爱和我们的民生主义是相通的”;是“人类宝筏,政治极则”;是“吾人无穷之希望、最伟大之思想”,这反映出孙中山心中的“博爱”
A.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矫正B.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C.目的是赢取更多革命同情D.是对大同社会美好设想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5道)

    单选题:(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