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民生问题是自古以来各国政府高度关注的问题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认为:“夫民者国之先,国者君之本。”因此,他大力提倡发展生产,与民休息。他说:“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所以,他曾下诏停修劳民伤财的建筑,还把太子举行冠礼的日子从二月改到十月。另外,多次下诏减免赋税。如627年,山东大旱,他下诏免当年租赋。
材料二康有为认为,要达到幸福快乐的大同之世,必须推行“公养”、“公教”、“公恤”的社会福利制度。妇女怀孕后入公立政府组建的“人本院”赡养,实施胎教,婴儿出世后一律由公立的“育婴院”、“慈幼院”抚养;儿童6岁入“小学院”,11岁入“中学院”,16岁入“大学院”,20岁毕业。经过长达14年的义务教育培养,使每一个年轻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和专门的技术训练;人如果患病或因工作受伤致残,可以进入社会举办的“医疾院”,得到精心高超的治疗;人到了晚年,则可进入社会举办的“养老院”、“恤贫院”,受到“公恤”。
据康有为《大同书》整理
材料二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在西方国家股份公司,股票不再只为少数资本家所拥有,企业普通职工也拥有股票,资本家拥有企业全部所有权的情况已不存在;同时企业所有者退出了经营第一线,对企业的控制力下降,而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从事经营。战后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与以往不同,已经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使社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摘自齐世荣、吴于廑主编《世界史现代卷》
(1)依据材料一,归纳概括唐太宗治国的指导思想及主要表现。
(2)依据材料二指出康有为关注民生的社会福利主张有何特点?并指出其思想来源。
(3)依据材料三,分析“二战”后西方国家关注民生的具体做法。
(4)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经济发展k*s#5^u和关注民生之间关系的认识。
材料一唐太宗认为:“夫民者国之先,国者君之本。”因此,他大力提倡发展生产,与民休息。他说:“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所以,他曾下诏停修劳民伤财的建筑,还把太子举行冠礼的日子从二月改到十月。另外,多次下诏减免赋税。如627年,山东大旱,他下诏免当年租赋。
材料二康有为认为,要达到幸福快乐的大同之世,必须推行“公养”、“公教”、“公恤”的社会福利制度。妇女怀孕后入公立政府组建的“人本院”赡养,实施胎教,婴儿出世后一律由公立的“育婴院”、“慈幼院”抚养;儿童6岁入“小学院”,11岁入“中学院”,16岁入“大学院”,20岁毕业。经过长达14年的义务教育培养,使每一个年轻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和专门的技术训练;人如果患病或因工作受伤致残,可以进入社会举办的“医疾院”,得到精心高超的治疗;人到了晚年,则可进入社会举办的“养老院”、“恤贫院”,受到“公恤”。
据康有为《大同书》整理
材料二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在西方国家股份公司,股票不再只为少数资本家所拥有,企业普通职工也拥有股票,资本家拥有企业全部所有权的情况已不存在;同时企业所有者退出了经营第一线,对企业的控制力下降,而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从事经营。战后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与以往不同,已经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使社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摘自齐世荣、吴于廑主编《世界史现代卷》
(1)依据材料一,归纳概括唐太宗治国的指导思想及主要表现。
(2)依据材料二指出康有为关注民生的社会福利主张有何特点?并指出其思想来源。
(3)依据材料三,分析“二战”后西方国家关注民生的具体做法。
(4)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经济发展k*s#5^u和关注民生之间关系的认识。
2.单选题- (共4题)
2.
1852年英国人对中国的描述:“在收获完毕以后,农家所有的人手,不分老少,都一起去梳棉、纺纱k*s#5^u和织布。这个国家9/10的人都穿这种手织的衣料,其质地各不相同,从最粗的粗棉布到最细的本色布都有。生产者所用的成本简直只有原料的价值……以粗布而论,我们是没有任何希望与之竞争的。”这里他强调的是
A.清政府闭关政策抵制英国商品 | B.中国的棉织品质优价廉 |
C.传统小农经济顽强抵制英国工业品 | D.通商口岸开辟少影响英商品销售 |
3.
经、史、子、集是我国古代常有的图书分类。“经”主要指儒家经典,“史”是各种体裁的历史著作,“子”主要指诸子百家的著作及其他书籍,“集”指历代作家诗歌文词等。据此分类,《农政全书》应属于
A.经部 | B.史部 | C.子部 | D.集部 |
4.
19世纪某位来华传教士说:“在中国文人主要从儒学学到的温文尔雅的外表下面,几乎只有狡诈、愚昧、粗野、傲慢k*s#5^u和对任何外国事物的根深蒂固的仇恨。”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中国文人的盲目排外的心态 | B.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的思想碰撞 |
C.中国传统文化的虚伪k*s#5^u和狡诈 | D.外国传教士对中国文人的蔑视 |
5.
近代中国的一部著作曾受到日本有识之士的重视k*s#5^u和欢迎,有人高度评价道:“本书译于幕末海警告急之时,最为有用之举,其于世界地理茫无所知的幕末人士,此功实不可没也.。”该书是
A.《康猷纪行》 | B.《变法通议》 | C.《海国图志》 | D.《资政新篇》 |
3.选择题- (共4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4道)
选择题:(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