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50082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7/15

1.材料分析题(共4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唐律疏议》是唐高宗永徽年间完成的法典,是唐律的典型代表。在德刑关系上,《唐律疏议》认为,“德礼为政教之本,刑法为政教之用”。因此,《唐律疏议》中死刑条文只有11条,比隋律减少了92条,还废除了腰斩、枭首、夷三族等传统酷刑。在礼法关系上,《唐律疏议》主张“失礼之禁,著在刑书”。这里,“刑”的作用在于禁止失礼行为,为人臣不忠不敬,为人子不孝,无论故意还是过失,只要违反,都是失礼,都是犯罪,都将受到严惩。

——摘编自李忠建《<唐律疏议>立法伦理思想探究》等

材料二 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进一步发挥了古希腊自然法思想的“理性”观念,认为“真正的法律乃是与自然相符的人的正当理性”。古罗马时期,自然法观念仍然体现在现实法律中,并相较于古希腊时适用范围更广了,当时的罗马法大全,万民法则是自然法的集中体现,如“权利主体”、“行为能力”、“债权”、“继承权”、“契约”、“借贷”、“租赁”等法律术语在古罗马社会经常使用,注重协调经济和社会生活。

——摘编自庞萌苗《论西塞罗的自然法思想对罗马法的贡献》等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概括唐律、罗马法的立法思想。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唐律和罗马法产生的背景。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明地区迄今已发现的宋元窑址近30处,其中三元区中村窑、建宁县溪窑、尤溪县半山窑、将乐县碗碟墩窑和南口窑、泰宁县东西窑等具有代表性。在制作工艺上,青瓷工艺深受浙江龙泉窑影响,与景德镇窑青白瓷生产之间也存在技术传承关系,还大量仿烧德化窑瓷器。……宋元时期的三明陶瓷顺闽江而下至福州港、泉州港输出,销往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或由鄱阳湖至长江入海到明州港,向东航行到日本、新罗,向南至马来半岛、向西至印度洋沿岸各国。

——摘编自郑华《从出土瓷器看三明宋元时期窑业发展和陶瓷贸易》

材料二 及至宋朝南迁,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迫使南宋当局致力于拓展海外贸易。在全国几大港口中,广州港由于远离临安,交通不便,消费市场不如泉州;明州港地处军事前线,商船多被征为兵船;而泉州港远离战争前线,不受战争直接破坏。泉州港附近的物产也很丰富,如德化、晋江的瓷器,安溪,永春的茶叶,南安、同安的蔗糖以及泉州城内的各种丝织品等等,都是外商所喜爱的,所以泉州港在宋代海上贸易的位置日趋重要,逐渐成为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

——摘编自黄德旺《浅谈福建海上丝绸之路与泉州港》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元时期三明地区制瓷业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宋时期泉州港在“海上贸易的位置日趋重要”的原因。
(3)结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从地理区位的角度谈谈你对宋元时期福建海上丝绸之路的认识。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周厉王即位后,面对夷狄交相入侵及周王室对诸侯国控制失灵的局面,进行“革典”,实行强化国家政权的新制。周厉王起用了荣夷公和虢公长父为卿士,分别负责经济和军事,打破了周公、召公世为卿士的惯例;还派出官员到诸侯国任职,甚至将一些诸侯国由一国拆成几国,打破了周王室不干预诸侯和贵族封地管辖区的制度。为了满足战争的需要,周厉王对内实行了专利制度,把原属各级封君王臣共享的山林川泽之利收归周王室所有。周厉王的革典举措遭到贵族和平民的强烈反对,“国人谤王”,他又推行了加强思想控制的“弭谤”政策,成立了以卫巫为首的监督执法机构,“使(卫巫)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南方的楚国,熊渠在夷王时期背叛西周,僭号称王,构成了对西周王朝的威胁;随着周厉王不断取得对外战争的胜利,“熊渠畏其伐楚,亦去其王”,重新臣服于西周。……公元前841年,在愤怒的国人的进攻下,周厉王出奔于彘(今山西霍县)最后死在彘地,史称“国人暴动”,周厉王革典以失败告终。

——摘编自李玉洁《评周厉王革典》、张应桥《重评周厉王》等

(1)根据材料,概括周厉王“革典”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周厉王“革典”。
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舜是我国历史上由传说时代向文明时代过渡的重要人物。其形象在早期文献中有一个演变过程。《孟子·膝文公上》记载:“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孟子对舜的行孝事迹作了很多发挥,如舜受父母弟弟迫害后仍然以孝事父母等等。《墨子·尚贤》记载:“尚欲祖述尧舜禹汤之道,将不可以不尚贤。夫尚贤者,政之本也。”《韩非子》中也多次论及舜,将舜帝作为治国方略的正面形象。《竹书纪年》中则有“舜因尧,复偃塞丹朱,使不得父子相见也”,以及“舜篡尧位,立丹朱城,俄又夺之”的记载。《史记》中舜的贤德帝王形象很鲜明,因受《史记》的巨大影响,舜帝道德圣王形象此后逐渐定型。

——摘编自《论<史记>中的舜帝形象》

材料二 《史记·五帝本纪》中说:“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后世关于舜帝的系列传说故事,例如“勤民事,苦忧人”、“只为苍生不为身”,对南方氏族部落“以德化之”,使南方疆城直到五岭以南等等叙述逐渐生出帝舜文化,构成了中华人文精神的重要基石,其影响甚为深远。

——摘编自《先秦秦汉舜帝形象演变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舜帝形象从多元化到后期逐渐定型统一的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舜帝形象体现的中国人文精神内涵?

2.论述题(共1题)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农历五月,蛇虫开始活跃,病毒滋长,因此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将五月初五作为恶日来看待。到了汉代,五月初五成为固定节日,人们用桃符,五色线等厌胜物挂门以避止恶气。魏晋南北朝时期,竞渡与食粽等端午的主要习俗逐渐与忧国忧民的诗人屈原联系起来,端午开始被看做“良节”,“嘉辰”。隋朝年间,宴饮,竞渡活跃于大江南北地区。到了唐朝,端午逐渐步入宫廷,演变成了官方的固定节日。宋代,端午节增添了钉赤口、贴荼字等南方特有的项目,自宫廷至民间,不问贫富贵庶,都参与其中,还出现了专卖节日用品的鼓扇市。当时欧阳修、苏轼等词人擅长写作端午词,厌胜物中多了“天师符”、“天师艾”等与道教张天师信仰有关的物件,辽国射柳的竞技习俗也被学习引进。

——摘编自石奕龙《集美端午文化论坛论文集》

端午节蕴含了诸多的历史文化信息,体现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出新。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3.单选题(共13题)

6.
公元前5至4世纪期间的雅典,演说、诉讼成风,大部分公民虽然自己不精于演说,但他们喜欢欣赏公民大会、陪审法庭的演说,对他们来说,言辞的美丽与动听已经胜过事实的真相与真理。这说明
A.雅典城邦蕴含危机
B.演说影响了公民的理性判断
C.雅典民主政治发达
D.演说是民主制度的必然产物
7.
《十二铜表法》规定平民和贵族不得通婚;公元前445年,罗马废除贵族与平民不能通婚的旧法;公元前367年,又以法律形式授予平民与贵族分享公有士地的平等权利。这表明
A.《十二铜表法》注重保护平民利益
B.保护私有财产是罗马法的主要内容
C.平民的政治和社会权利得到了扩大
D.罗马法在军事扩张中不断得到完善
8.
1567年,明朝政府在倭患基本平定的前提下,在福建漳州海澄月港宣布部分开放海禁,准许私人海外贸易船申请文引,缴纳饷税,出洋贸易。当时的福建巡抚徐学聚曾言:“我贩吕宋(菲律宾),直以有佛郎机(西班牙)银钱之故。”由此可推知,明朝后期
A.自然经济加速瓦解
B.外贸经济有所发展
C.外来威胁趋于解除
D.财政困难得以解决
9.
宋代的地租形式以实物地租为主,货币地租有所发展,劳役地租逐渐减少。宋代租佃制
A.促进了自耕农经济的发展
B.阻碍了精耕细作技术的提高
C.减轻了农民经济上的负担
D.削弱了农民对地主的依附关系
10.
则《大唐六典》、《旧唐书)《新唐书》等记载,唐代西市有市署,设令,丞及录事、府、史、典事、掌固等官吏专管市政,还置有直隶于太府寺的平准署及常平署官员,协同市署管理相关事务。这表明唐代
A.市场贸易属于官营经济
B.中外经济交流日益频繁
C.比较重视城市经济管理
D.重农抑商政策渐趋松弛
11.
汉赋《蓝赋》记载:“余就医偃师,道经陈留。此境人皆以种蓝、染绀(织物染料作物)为业,蓝田弥望,黍稷不植。”据此可推断汉代陈留地区
A.农业地位的下降
B.民间纺织业渐成规模
C.商品经济的发达
D.农业专业化开始出现
12.
在古希腊神话中有一则故事:奥林匹斯诸神与巨人族将有一场恶战,但神谕却说,如果没有一个凡人参加战斗,那么众神将不能伤害前来侵犯的巨人族……战斗结束后,宙斯把参与战斗的诸神与凡人一律称做奥林匹斯人。这则古希腊神话故事反映出当时
A.神话文化的多元特征
B.民主政治的繁荣昌盛
C.神魔战争的惨烈悲壮
D.人文精神的价值追求
13.
明代后期,士大夫王徵和德国传教土邓玉函共同编译了《奇器图说》。王徵强调西方机械“有益于民生日用、国家兴作甚急也”,引入力学知识是为了使读者理解器之所以然,原著中的数学证明过程则无需赞述。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重实用轻理论的科技理念盛行
B.西方科技知识在中国日益普及
C.科技交流缩小了中外技术差距
D.中西科技都以服务民生为目标
14.
下图是汉字“丁”的演变图,对“丁”的演变过程解读合理的是
A.总体的趋势是由繁到简
B.衍生出个性化的书法艺术
C.体现了印刷技术的进步
D.反映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15.
城市以其独有的特质,提高了人类生活的品质,促进着社会的文明发展,蕴含着丰厚的人文精神。而群体性文化活动是城市建设达到一定高度、居民精神文化富足的生动表现。下列诗句体现群体性文化活动的是
A.“看高楼倚郭,云边矗栋,小亭连苑,波上飞甍。”
B.“月未到诚斋,先到万花川谷,不是诚斋无月,隔一林修竹。”
C.“突兀球场锦绣峰,游人仕女拥千重。鼓吹连天沸午门,灯山万炬动黄昏。”
D.“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16.
明清文人画逐渐改变了传统文人画不食人间烟火的托物言情的清高色彩,以市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内容为题材,如唐寅的《东方朔偷桃图》、黄慎的《东坡玩砚图》等。据此推断,明清文人画
A.重视绘画技法创新
B.具有世俗化的倾向
C.批判封建专制统治
D.真实反映历史现象
17.
隋文帝时,设置了《七部乐》:国伎、清商伎(汉乐)高丽伎、天竺伎、安国伎、龟兹伎、文康伎(即礼毕,汉族面具舞);隋炀帝时,增康国伎、疏勒伎成《九部乐》,将清商伎列为首部,改国伎为西凉伎;唐太宗时,废礼毕,增燕乐(杂用中外)高昌乐成《十部乐》。隋唐时期宫廷宴乐的变化原因是
A.经济高度发达,艺术品位提升
B.国家高度统一,民族融合加强
C.社会道德败坏,文化低级庸俗
D.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
18.
位于广州市的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收藏了很多当时发据出的稀世之宝,有代表中原文化、江南楚文化、西南巴蜀文化、北方草原地区的奴文化、海外文化、岭南文化等多种文化内涵的珍贵器物。这表明
A.南越文化具有多样性
B.南越地区长期受到中原文化的入侵
C.南越文化具有包容性
D.南越地区与中原地区长期和睦相处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1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