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滨州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50081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7/14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在历史发展中,个人际遇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张謇(1853~1926年)一生的经历和思想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表为张謇主要经历简表。
时间
主要活动
1894年
得中一甲第一名状元
1895年
加入康有为组织的上海强学会
1896年
在南通创办了大生纱厂
1905年
在吴淞创办了复旦公学(复旦大学的前身)
1905年
在通州建立了南通博物苑(中国第一所博物馆)
 
(1)根据材料一,说明张謇主要经历的时代背景。
材料二 吾国现时所最可希望者无过乎实业。惟此事须吾国政府与人民上下一心,通力合作,而后能见效。余从事于实业一途已阅半世,今则愈知欲富强吾国,舍实业无由也。就各项实业而言,最为吾所主张者为棉、铁二项,以其于近世界中为必不可少之物也。现时吾人所用之棉、铁。皆来自外洋,今后正宜努力使此二者皆可由本国供给。

——《与记者谈实业导淮等问题》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张謇的思想与实践。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初官学低迷不振,科举取士规模却日益扩大,书院起到了填补官学空白的作用,数量和规模大幅扩展。书院实行开放式的教学,求学者不受地域、学派的限制,大大促进了学术交流和发展。书院大多采取师生同吃同住方式,朱熹、陆九渊等名师宿儒不仅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而且注重对学生人格精神的引导。书院的大发展扩大了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类型,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其明辨通达的学风,促进了自由讲学和学术研究风气的形成。

——陈胜利《弱宋——造极之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书院发展的积极作用。
材料二 讲学书院从明中叶起开始勃兴,一个重要原因是旧官学教育之衰弊。讲学书院最大的特点是自由讲学,而不是为了科举。讲学书院是历代学者传播思想、昌明学术之地,是新思想、新学术的孕育和诞生之地。书院的兴起还与王阳明创立心学以及阳明弟子传播心学的努力分不开,在20余年的书院讲学实践中,王阳明将书院定位于“匡翼夫学校之不逮”,认为书院存在的意义就在于补救官学的流弊,而讲求古圣贤的明伦之学。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宋、明书院发展的共同原因。
(3)综合上述分析,概括指出书院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2.论述题(共1题)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盛世的标志,包括政治开明、经济发展、民生复苏、国力强大、文化昌盛等方面。古代盛世最有代表性的,是西汉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清代的“康雍乾盛世”,这些“盛世”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中具有重大的意义。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有史以来,人们对“盛世”的标准意见不一。材料反映了张岂之对中国古代“盛世”的认识,对此认识提出你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3.单选题(共22题)

4.
民国初期,史学界对近代史开端的说法,有“明清之际”与“鸦片战争”两种观点。到了20世纪30年代,出版的中国近代史著作则大多以鸦片战争为起点,鸦片战争开端说成为史学界主流观点。这一变化说明
A.史学研究以近代史为主
B.民族危机影响史学研究
C.政府重视发展史学研究
D.民主共和理念广泛传播
5.
下图为北京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金田起义浮雕。刻此浮雕是因为以金田起义为开端的太平天国运动是近代中国
A.反帝反封建的农民起义
B.寻求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C.迈出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D.发展资本主义的重要实践
6.
下图是英国某杂志在1895年刊登的用西方人的观点来描述有关中日甲午战争的漫画,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揭露了日本发动战争蓄谋已久
B.体现了西方对于战争的默许态度
C.展现了中日两国军事实力悬殊
D.表达了西方各国维护和平的愿望
7.
1911年新兴的娱乐方式电影开始进入中国,当时上海自治公所针对电影的放映,公布了严格的管理办法,规定:开设影戏院,必须领有执照,男女观众必须分座,放映时间至迟以夜间12点以前为限等。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A.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B.思想开放与保守并行
C.旧的风俗习惯受到冲击
D.新式娱乐方式的普及
8.
下表是《1873~1903年中国出口货物分类统计表(%)》,该表反映出
年份
生产资料
半制品
制成品
 
农林渔牧产品
手工开采
机器开采
手工生产
机器生产
手工生产
机器生产
1873
2.6


37.4

58.3
1.7
1893
15.6


28.4
0.1
53.4
2.5
1903
26.8
0.2
0.2
17.2
14.7
32.9
8.0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A.出口贸易呈现下滑趋势
B.近代经济结构变动
C.丧失了对外贸易的优势
D.农业发展水平提高
9.
汉高祖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来应对严峻的经济局势,包括复员军队、招抚流亡还原籍、“十五税一”、释放奴隶、商人子弟不得为官、不得拥有私田等。这些措施旨在
A.限制土地兼并
B.恢复农业生产
C.增加赋税收入
D.加强中央集权
10.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不少菜肴的做法来自外域,本是胡人喜食的乳酪,成为北方汉人广泛流行的副食。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政权更替频繁
B.封建国家分裂
C.经济重心南移
D.民族交融加强
11.
唐代元稹《估客乐》诗载:“求珠驾沧海,采玉上荆衡。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经游天下遍,却到长安城。城中东西市,闻客次第迎。”据此可以判断出当时
A.商帮活动范围广泛
B.市场不受地点限制
C.海上丝绸之路兴盛
D.民族经济往来频繁
12.
南宋临安城“保佑坊前孔家头巾铺、沙皮巷孔八郎头巾铺都卖头巾。李家丝鞋铺专卖上好鞋子,彭家专卖油靴。中瓦子前徐茂之家扇子铺。喜欢时尚的顾客会往周家选购折扇;至于要买画团扇,陈家的店铺是个更好的选择。”由此可知宋代
A.城市布局固守市坊分离传统
B.商业经营凸显品牌特色
C.商业活动仍未突破时间限制
D.地域性的社会分工明显
13.
明代中叶江南士大夫家族“多以纺绩求利,其俗勤薔好殖,已故富庶”,贵为内阁首辅的徐阶亦“多蓄织妇,岁计所积,与市为贸”这反映了当时江南地区
A.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C.传统观念受到冲击
D.庄园经济发展迅速
14.
明清之际,华北地区的一些大地主开始选择不将他们的产业分割成家庭规模的佃田,而是将整个地产组织成农作庄园,雇佣劳工种植棉花,利用漕运船只南下回程时的便宜运费,将原棉以高利润卖给江南的纺纱与织布业者。这反映了当时
A.经济作物大量种植
B.农业生产关系变革
C.租佃经营方式衰落
D.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15.
江南制造总局最早的一批技术力量是原美商旗记铁厂的工人,后来陆续从香港、宁波、广州等地外商企业中用较高的工资招募工人。这说明洋务企业
A.管理体系逐步完善
B.过度依赖西方技术
C.逐渐成为外资企业
D.所雇洋匠皆为外行
16.
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谕令“广东所属丁银,就各州县地亩摊征,每地银(田赋银)一两摊丁银一钱六厘四毫不等”。这一举措
A.有效缓解了土地兼并现象
B.扩大了人丁税的征收范围
C.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户负担
D.刺激了广东海外贸易的发展
17.
《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18.
1899年,上海《万国公报》刊发了《大同学》一文,文中写道“其以百工领袖著名者,英人马克思也”。随后,梁启超、宋教仁廖仲恺等先后撰文介绍《共产党宣言》。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有识之土在寻找新的救国救民道路
B.无产阶级初步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价值
C.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
D.马克思主义开始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
19.
《算经十书》是指汉、唐一千多年间的十部著名的数学著作,书中用过的数学名词,如勾股定理、开平方、开立方、正、负、方程等等,都一直沿用至今,有的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了。这反映出汉唐时期中国数学
A.领先于同时期的西方
B.注重理论总结且影响深远
C.引领数学研究的方向
D.得益于农耕经济高度繁荣
20.
清人李渔《闲情偶寄》载:“(元杂剧)其事不取幽深,其人不搜隐僻,其句则采街谈巷议。即有时偶涉诗书,亦系耳根听熟之语,舌端语调之文,虽出诗书,实与街谈巷议无别者。”这反映了元杂剧
A.缺少精练的艺术特色
B.具有非常鲜明的生活化特征
C.实现了诗书的平民化
D.较好地发挥了社会教化功能
21.
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指出:“吾国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应世界之生存而归消灭也。”据此表明新文化运动
A.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深刻而全面
B.力图挽救民族危亡
C.有遵循进化论全盘西化的倾向
D.主张改造传统文化
22.
1915年底,梁启超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中说:“在现行国体之下,而思以言论鼓吹他种国体,则无论何时皆反对之。”由此可知梁启超
A.反对变更共和政体
B.强调暴力革命方式
C.鼓吹建立君主立宪
D.抨击张勋复辟帝制
23.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指出“船厂非徒造战舰也。战舰已就,则闽、广商艘之泛南洋者,必争先效尤;宁波、上海之贩辽东、贩粤洋者,亦必群就购造。”据此可知,魏源
A.主张同列强进行商业竞争
B.希望清政府允许对外贸易
C.强调学习西方科技的意义
D.倡导学习西方的军事科技
24.
1905年筹建同盟会时,众人对“平均地权”有疑义,为此孙中山做了解释,并最终成为民生主义的主要内容。现代学者评价民生主义:“在百年之后成为中国与世界面临的最为紧要的严重问题。”由此可见,孙中山的思想具有
A.前瞻性
B.民族性
C.彻底性
D.空想性
25.
辽国把许多汉文化的特征整合进了自己的社会里,耶律氏先后接受了祖先崇拜和祭祀已故皇帝的习俗,契丹上层阶级中的一夫多妻制也逐渐转变为一妻多妾的制度。这表明
A.中原文化的影响力扩大
B.北方各民族习俗日益趋同
C.少数民族封建化的完成
D.北方民族由游牧转向农耕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2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11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