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4题)
1.
阅读材判,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古代中国对外交往中的历史事件(部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表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明确说明需史论结合。)
材料 古代中国对外交往中的历史事件(部分)
时期 | 史实 |
秦汉 | 张骞出使西域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自波斯湾而还 中国的铸铜和制漆传到朝鲜 |
隋唐 | 唐朝高丽了盛行玄奘西行胡椒、波斯枣、无花果、开心果等传入中国日本参照汉字草书和楷书的偏旁,创制了自己的文字 |
宋元 | 设置节舶式管理海外贸易指南针、火药相继传到欧洲刺桐港(泉州港)成为世界第一大港阿拉伯数字传入中国 |
明清 | 郑和七下西洋,远至非洲、红海沿岸传教士利玛窦来华《本草纲目》、《天工开物》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流传海外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表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明确说明需史论结合。)
2.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国医疗卫生制度体系忽视集体卫生机构和个体医生的作用,片面强调卫生事业的福利性质,对卫生事业的投入不足,医疗服务机构及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不高,导致医疗服务质量下降。
1978年—1984年,我国对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主要内容是加强医疗机构内部的管理。1984年—1992年,改革正式启动,其核心思想是“放权让利”,扩大医院自主权,内容涉及到办医体制、管理体制、分配机制、收费制度、事业经费补偿机制等医疗体制的多个方面。1992年—2005年,改革进一步向前推进,内容主要涉及城镇职工医疗保障制度、医药卫生体制、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农村卫生体制等方面。2005年至今,在总结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医改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新时期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特点。
材料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国医疗卫生制度体系忽视集体卫生机构和个体医生的作用,片面强调卫生事业的福利性质,对卫生事业的投入不足,医疗服务机构及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不高,导致医疗服务质量下降。
1978年—1984年,我国对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主要内容是加强医疗机构内部的管理。1984年—1992年,改革正式启动,其核心思想是“放权让利”,扩大医院自主权,内容涉及到办医体制、管理体制、分配机制、收费制度、事业经费补偿机制等医疗体制的多个方面。1992年—2005年,改革进一步向前推进,内容主要涉及城镇职工医疗保障制度、医药卫生体制、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农村卫生体制等方面。2005年至今,在总结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医改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摘编自李玉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反思》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新时期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新时期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特点。
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二战前,澳大利亚的外交和防务完全被控制在英国手中。1940年美澳正式建交。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澳大利亚对日宣战。1942年1月日军空袭澳大利亚北海岸,澳政府不再把维护英国在远东的基地作为首要任务,而是把保卫本国安全作为首要目标。1942年3月,罗斯福表示美国将承担太平洋地区的全部作战责任。1942年3月,菲律宾陷落麦克阿瑟被迫率部南下在澳大利亚登陆。随后,双方设置美澳联合司令部,大本营设在墨尔本。在整个太平洋战争期间,有100多万的美军经过或驻扎在澳大利亚,美军的大部分物资支持由澳提供。菲律宾被占领后,澳大利亚成为美军太平洋反攻的跳板。美澳两国在“二战”期间建立的战时军事同盟,为战后构建美澳同盟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澳军事同盟形成的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二战前,澳大利亚的外交和防务完全被控制在英国手中。1940年美澳正式建交。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澳大利亚对日宣战。1942年1月日军空袭澳大利亚北海岸,澳政府不再把维护英国在远东的基地作为首要任务,而是把保卫本国安全作为首要目标。1942年3月,罗斯福表示美国将承担太平洋地区的全部作战责任。1942年3月,菲律宾陷落麦克阿瑟被迫率部南下在澳大利亚登陆。随后,双方设置美澳联合司令部,大本营设在墨尔本。在整个太平洋战争期间,有100多万的美军经过或驻扎在澳大利亚,美军的大部分物资支持由澳提供。菲律宾被占领后,澳大利亚成为美军太平洋反攻的跳板。美澳两国在“二战”期间建立的战时军事同盟,为战后构建美澳同盟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摘编自王娟《第二次世界大战对美国构建战后亚太同盟体系的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时美澳军事同盟形成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澳军事同盟形成的影响。
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清代以达官而从祀文庙者仅三人,张伯行是其一。他出身于礼乐之家,自幼受到儒学影响,考取进士后,先后在地方和中央任职。康熙三十八年,因率众果断处理黄河决堤有功被举荐。次年,张伯行赴河工之任,悉心河务,苦干三年,劳绩显著。在福建巡抚任上,勤于政事,为地方兴利除弊:广设仓储,积贮粮食,严防盗粮,禁止粮食出洋贸易或走私。康熙中期,吏治逐渐腐败,张伯行坚决抵制贪贿之风,严禁徇私舞弊,不得上下互相馈送。后因江南科举舞弊案,督、抚互参,张伯行被撤职,福建、江苏百姓听闻消息后纷纷罢市歇业,力主为其申诉。雍正三年,张伯行留下遗疏,吁请雍正帝崇尚“正学”(理学),奖擢正直大臣。光绪四年,准张伯行从祀文庙。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廷尊崇张伯行的意义。
材料 清代以达官而从祀文庙者仅三人,张伯行是其一。他出身于礼乐之家,自幼受到儒学影响,考取进士后,先后在地方和中央任职。康熙三十八年,因率众果断处理黄河决堤有功被举荐。次年,张伯行赴河工之任,悉心河务,苦干三年,劳绩显著。在福建巡抚任上,勤于政事,为地方兴利除弊:广设仓储,积贮粮食,严防盗粮,禁止粮食出洋贸易或走私。康熙中期,吏治逐渐腐败,张伯行坚决抵制贪贿之风,严禁徇私舞弊,不得上下互相馈送。后因江南科举舞弊案,督、抚互参,张伯行被撤职,福建、江苏百姓听闻消息后纷纷罢市歇业,力主为其申诉。雍正三年,张伯行留下遗疏,吁请雍正帝崇尚“正学”(理学),奖擢正直大臣。光绪四年,准张伯行从祀文庙。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张伯行从祀文庙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廷尊崇张伯行的意义。
2.单选题- (共7题)
5.
公元前413年,雅典远征西西里失败,很多雅典人攻击那些赞成远征的演说家,而忘记自己那一票的神圣责任和义务,其出尔反尔的手法几近无赖。材料主要反映了雅典
A.演说术有助于民主决策 |
B.公民道德素质严重缺失 |
C.民主实质只是流于形式 |
D.直接民主存在决策风险 |
6.
1901年,清廷宣布实行新政,要求内外臣工建言献策。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联合立宪派张謇等上奏《江楚会奏变法三折》,系统地提出了改科举、练新军、裁冗员、定商律等措施,成为清末新政的蓝图。这反映了清政府
A.开始探索近代化新模式 |
B.调整经济政策发展民族经济 |
C.变革政体实行君主立宪 |
D.注重社会变革应对统治危机 |
7.
1975年,中国大陆进出口额达147.5亿美元,创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高水平,比1970年的45.86亿美元增长了2.22倍。产生上述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A.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B.正式与美国建立外交关系 |
C.推行了全方位的外交政策 |
D.改善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 |
8.
宋代江浙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现了71个市镇,明代达316个,清代增至479个,一些市镇规模与居住人口都超过府县治所,这些市镇充斥着米行、布庄等手工作坊,收纳周边个体民户产品,进行深加工,吸引外地客商,行销远方市场。这说明明清时期
A.基本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
B.城市布局出现重大的变化 |
C.市镇经济得到了充分发展 |
D.城市经济功能得到了加强 |
9.
1933年4月4日,国民政府断然废除银两,以0.715(两)兑换一(元)的比值用银元来取而代之,结果因世界市场白银急剧上扬而导致白银迅速外流,严重冲击了国民经济。1935年11月3日,政府发行统一的新纸币——法币。国民政府的金融改革是为了
A.稳定国民经济秩序 | B.封锁苏区红色政权 |
C.储备充足抗战经费 | D.顺应英美等国要求 |
10.
俄罗斯画家列宾的作品《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描绘的是在酷烈的阳光下,荒芜的河滩上,一群衣衫褴褛的纤夫正在竭尽全力拖拽沉重的货船的场景。以下美术作品与该画作风格相似的是
A.《泉》 |
B.《自由引导人民》 |
C.《播种者》 |
D.《向日葵》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