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上海黄浦区高三二模考试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9853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6/6/1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法国人傅立德在《上海法租界史》“告读者”部分写道:“尽管这部著作是如此不完善,但至少有一点好处,使读者知道我们国家在这一小块土地上的惊人努力。当第一个法国人来这里居住时,它还是一个布满了沼泽地的荒僻的地方。创建初期的寒伧的‘法国区’(法租界)今天已经成为这个巨大的上海地区中心的一个繁华市区,它有自己的独立生活……完成这样的业绩花了多少时间呢?还不到80年。我们有权利引以自豪。”
(1)根据材料,该书出版的主旨是什么?大约在什么时候出版?
(2)结合所学,(法租界)“有自己的独立生活”指的是哪些方面内容?上述材料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3)综合材料和所学,你如何看待租界的影响?
2.
离异与回归,是人类文化史上经常交替出现或相互伴生的两种趋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演变的过程中,开创新制度的思想先驱对于传统文化大都曾有离异与回归两种倾向。资本主义发展最早的西欧是一种类型。那里的离异,主要表现为对中世纪千年黑暗的批判与背离;那里的回归,则主要表现为从希腊、罗马古代精神文明中寻求人文主义的力量源泉。
——章开沅《离异与回归》
材料二就东方具有悠久文化传统的民族的一般情况而言,在早期现代化的起步阶段,即初遇西方文化时,各个民族基本上对西方文化持反对、拒绝、鄙夷的态度;经过一段时间的对比思考之后,先后有一部分人出现对固有文化的离异,主张学习和吸收西方文化……但等到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事业有了长足的进展之后,又必然出现整体性的对固有文化恢复自信。
——罗福惠《寻绎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1)据材料一,指出西欧“离异与回归”历史表现各一例,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试从材料二中“离异”的角度,概述1840—1919年间的中国历史的进化轨迹。
3.
中历:中华文明的时间序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历,又称“阴历”、“农历”,是中华文明的一大象征。过去的东亚汉文化圈以农耕文明为主,传统的中历既表现月亮的阴晴圆缺,又反映太阳的四时变化,是非常适合东亚社会的,中国、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东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一用就是两三千年。
中历过去在东亚的通用,还具有国际秩序的象征意义。“正朔,所以统天下之治也。”(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卷四十《同文》)。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历法的国家之一,也曾以颁赐历法来宣示对天下的控制。在朝贡-册封体制之下,通用或部分通用中国历法,每年由中原朝廷颁赐历书供各国和各地区使用,或授权有些国家或地区据此编出各自的代用历书,此即所谓的“颁正朔”或“奉正朔”,是东亚传统国际秩序的象征。
朱元璋登基伊始,也遣使于周边各国,要求朝贡,给予册封,并颁赐《大统历》,以重整东亚世界的时空秩序。《明实录》中,差不多每年都记载了颁赐《大统历》于各国之事。
朝鲜半岛上自古即用中国历法。新罗自674年起采用唐新历,宪德王时采用唐《宣明历》,一直用到高丽忠宣王时。朝鲜王朝历奉明、清正朔,先后用明《大统历》、清《时宪历》。
日本从7世纪至17世纪末的千余年间,先后采用了中国的《元嘉历》《仪凤历》《大衍历》《五纪历》《宣明历》。尤其是《宣明历》,一用就是八百余年。
越南历史上虽然常用自己所造的历法,如陈朝的《协纪历》、胡朝的《顺天历》、黎朝的《万全历》、阮朝的《协纪历》等,其实它们都源自中国历法,只不过换了个名称而已。有时连自己可以编撰的历本,也要每年等待中国的颁赐。这样就省了自己编撰、印制的麻烦,同时也表示一种外交上的臣服姿态。
使用统一的中历历法,曾经是东亚汉文化圈的传统标志之一。在漫长的岁月里,东亚人民依中历来生活、生产,大至国家大事,小至个人生日,无不以中历来记载。可以说,中历作为一种时间坐标系统,其影响已渗透到东亚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进入近代以后,东亚各国纷纷“脱亚入欧”(实是“脱中入西”),其标志之一,便是弃中历而改用西历。西历就是西洋历法,又称“阳历”、“公历”。西历是太阳历,只反映太阳变化,不反映月亮变化。从1873年日本率先改用西历,1896年朝鲜半岛开始使用西历,到1912年中国本土最终改用西历,短短四十年间,东亚各国完成了从中历到西历的转变,但在民间和民俗的层面上,中历还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摘选自《新民晚报》2010.4.11B7版《中国岁时文化在东亚》
(1)根据材料,古代东亚各国为何大都采用中历?
(2)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说明近代日本和朝鲜改用西历的原因。
(3)基于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中国岁时文化在东亚的变化?

2.单选题(共21题)

4.
近代史上,长江中游地区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影响,导致自然经济破坏加剧开始于()
A.19世纪40、50年代B.19世纪60、70年代
C.19世纪80、90年代D.20世纪初
5.
1840年,澳门的葡萄牙人、美国领事等告诉林则徐,英国即将对广东发动战争;林则徐认为这是“谣言”、“虚张”。上述史实反映了
A.英国国力不及中国而采取的恫吓策略
B.葡萄牙排斥英国而力图垄断东方贸易
C.美国为取得在华优势地位而抵制英国
D.林则徐以天朝上国观念判断中英关系
6.
太平军占领上海后,清朝海关瘫痪。以下为1854年的一段公告,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谨告在华美国商人:签名于此的金能亨副领事奉命告知在上海的美国公民,他从美国驻华公使馆获得指令:鉴于目前的形势,只要清国允许其他国家的船只自由出入港口而无需交纳海关税,那么,美国船只也只需在出发港提交文件,而无需出具清国的海关结关证明
A.美国此举损害中国关税主权
B.清政府授予列强进出口免税特权
C.列强加紧对华进行资本输出
D.外商利用租界阻碍中国经济发展
7.
有人说“如果没有韦、石之变或全军北伐,太平天国革命本可成功。”这种观点的错误主要是()
A.夸大偶然因素,忽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B.缺乏阶级分析的观点
C.片面夸大了历史人物在历史上所起作用
D.没有透过现象看本质
8.
下表为《晚清中国学生留日人数表(大约数)》(据《日本留学中国学生题名录》整理)。以下对1896~1905年留日学生人数变化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①明治维新对知识分子的吸引
②甲午战争失败对国人的刺激
③清末新政大力提倡留学
④兴中会在日本东京成立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
9.
甲午中日战争对日本历史发展影响深远,下列最符合史实的是()
A.战后便利日本对华经济侵略
B.为日本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
C.动摇了“大陆政策”的制定
D.掠夺中国原料,弥补自身的不足
10.
下图所示的纸币(纸币上的文字晋察冀边区银行一百元),最早可能发行于()
A.辛亥革命时期B.北伐战争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D.新中国建立初期
11.
下图是20世纪某一时期大国关系示意图,图中“——”表示合作关系,“←→”表示对抗关系。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A.甲是美国、乙是中国、丙是苏联
B.甲是日本、乙是苏联、丙是美国
C.甲是英国、乙是中国、丙是法国
D.甲是苏联、乙是日本、丙是中国
12.
我国古代的漕运,是指中央政府在地方征收租税后,由水道运往京城,或供宫中消费,或充军需,或作仓储。漕运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A.古代水运比陆运更为发达B.最高统治者的挥霍无度
C.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偏离D.西粮东运,可顺长江而下
13.
17世纪60年代,茶叶在英国只是上流社会的消费品。到18世纪末,茶叶已成为普通民众的日常消费品。这反映了当时的英国()
A.扩大了与东方的贸易B.等级观念明显淡化
C.崇尚东方的生活方式D.贫富差距日益缩小
14.
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最突出的不同点是()
A.电力得到了广泛应用B.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国家
C.人类进入了钢的时代D.科学与技术的结合特别紧密
15.
古巴前领导人卡斯特罗称:“全球化是客观现实,它显示了在这个大家居住的星球上我们都是同一条船上的乘客。一小撮乘客居住在豪华的客舱,85%的乘客拥挤在不卫生的船舱里。很显然,这艘船上不公正的事太多了,它很难浮在水面上。它的航程是如此不合理和荒唐,以致它不可能抵达安全的港口。”这段材料无法揭示出
A.全球化时代国家之间休戚相关B.全球化造成利益分配不均
C.缺乏公正性的全球化难以为继D.全球化的潮流应该被抵制
16.
“少看或不看中国书……把线装书扔人厕所去”、“所有中国的古书都有毒!”、“旧文学,旧政治,旧伦理,本是一家眷属,固不得去此而取彼。”这些言论应该出现在()
A.洋务运动时期B.戊戌变法时期
C.新文化运动时期D.文化大革命时期
17.
观察下列元代和清代书院分布图(颜色的深浅代表数量的多寡)。如果将其作为史料,可用于研究()

①儒学影响的扩展
②士人干政的强化
③行政区划的变革
④东北西北部文化的发展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18.
某历史学习小组在探究“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课题的过程中,搜集到了下列素材,你认为其中最有价值的是
A.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
B.“南海一号”沉船打捞的瓷器
C.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摹本
D.苏轼《洞庭春色赋》手迹拓片
19.
我国古代,人们称月食为“天狗吃月亮”、称彗星为“扫把星”,赋予某种不祥、凶兆的意思,其根本原因在于
A.自古以来流传的种种不祥凶兆的传说
B.统治者的宣扬与欺骗
C.人们认识自然与改造自然能力的低下
D.宗教迷信思想的盛行
20.
下图内容是著名学者虞和平对某一事件的评价,这一事件应该是
A.洋务运动B.义和团运动C.戊戌变法D.新文化运动
21.
以下是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口号,按其反映的时代特征排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三面红旗
②造反有理
③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A.①②③④B.②③①④
C.③①②④D.④②③①
22.
(题文)“梭伦把他指定的法律公布在16块白色的牌子上,并公之于众,让所有公民与官员向宙斯发誓遵守这些法律。并为他的立法做了百年不许改变的规定。”该事件( )
A.标志着罗马成文法正式诞生B.适应了民主制发展的要求
C.确立了城邦的民主政治制度D.构建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
23.
导致德、意、日法西斯上台的诸因素中,相同的是()
A.政府和议会已瘫痪
B.社会生活受到经济危机巨大冲击
C.军人占了主导地位
D.法西斯政党成为法西斯运动核心
24.
下列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役,按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①阿拉曼战役
②中途岛战役
③不列颠之战
④诺曼底登陆战
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
C.③②①④D.④③②①

3.选择题(共1题)

25.

这个组织成立于1995年1月1日,以通过实施市场开放、非歧视性和公平贸易等原则,推动世界贸易自由化的实现为宗旨.该组织是(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1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11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