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日本近代教育之父福泽谕吉(1835—1901)的《劝学篇》发行百万余册,并一度被作为中小学教科书。他将卢梭“人生而自由平等”的话在《劝学篇》的开篇以“天不生人上之人,也不生人下之人”的方式表达出来,运用天赋人权的理论,从自由、平等的角度对儒家的名分论和忠孝道德进行了反思与批判,认为这样的道德“归根到底是让他人之魂占据我身”。
材料二左右了清末教育现代化取向的张之洞(1837—1909)著《劝学篇》时,中国正处于甲午战败后。他的劝学如其本人所说:既要正人心,又要开风气。他从本末的角度,认为儒家的圣道即伦纪、心术,是不变的本学,是优于西方的。以此看西方的自由、民主、平等的民权说则“不可行也”,是“无一益而有百害”的。他认为,“三纲为中国神圣相传之至教,礼政之原本,人禽之大防”;“中国学术精致,纲常名教以及经世大法,无不毕具,但取西人制造之长,补我不逮,足矣”。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桂勤《从〈劝学篇〉比较福泽谕吉与张之洞的人才观》
材料三新文化运动中文学革命领袖胡适(1891-1962)在《中国今日的文化冲突》之中,针对各地杂志报章上讨论“中国本位文化”、“全盘西化”的争论,分析并指出:中国人对于这个问题,曾有三派的主张:一是抵抗西洋文化,二是选择折衷,三是充分西化。而他认为“抗拒西化在今日已成为过去,没人主张了。但所谓折衷,看去非常有理,其实骨子里是一种变相的保守论。所以我主张全盘的西化,一心一的走上世界化的路。”
——摘编自方克立、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
(1)结合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指出福泽谕吉、张之洞《劝学篇》中对待东西方文化的态度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张之洞、胡适思想所产生的影响。
材料一日本近代教育之父福泽谕吉(1835—1901)的《劝学篇》发行百万余册,并一度被作为中小学教科书。他将卢梭“人生而自由平等”的话在《劝学篇》的开篇以“天不生人上之人,也不生人下之人”的方式表达出来,运用天赋人权的理论,从自由、平等的角度对儒家的名分论和忠孝道德进行了反思与批判,认为这样的道德“归根到底是让他人之魂占据我身”。
材料二左右了清末教育现代化取向的张之洞(1837—1909)著《劝学篇》时,中国正处于甲午战败后。他的劝学如其本人所说:既要正人心,又要开风气。他从本末的角度,认为儒家的圣道即伦纪、心术,是不变的本学,是优于西方的。以此看西方的自由、民主、平等的民权说则“不可行也”,是“无一益而有百害”的。他认为,“三纲为中国神圣相传之至教,礼政之原本,人禽之大防”;“中国学术精致,纲常名教以及经世大法,无不毕具,但取西人制造之长,补我不逮,足矣”。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桂勤《从〈劝学篇〉比较福泽谕吉与张之洞的人才观》
材料三新文化运动中文学革命领袖胡适(1891-1962)在《中国今日的文化冲突》之中,针对各地杂志报章上讨论“中国本位文化”、“全盘西化”的争论,分析并指出:中国人对于这个问题,曾有三派的主张:一是抵抗西洋文化,二是选择折衷,三是充分西化。而他认为“抗拒西化在今日已成为过去,没人主张了。但所谓折衷,看去非常有理,其实骨子里是一种变相的保守论。所以我主张全盘的西化,一心一的走上世界化的路。”
——摘编自方克立、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
(1)结合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指出福泽谕吉、张之洞《劝学篇》中对待东西方文化的态度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张之洞、胡适思想所产生的影响。
2.
在王安石变法中,“择术”思想与“理财”措施是一致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孟子曰:“有仁心仁闻而泽不加于百姓者,为政不法于先王之道故也。”以孟子之说,观方今之失,正在于此而已。……然臣以谓今之失患在不法先王之政者,以谓当法其意而已……夫二帝三王,相去盖千有馀载,一治一乱,其盛衰之时具矣。其所遭之变、所遇之势,亦各不同,其施设之方亦皆殊。而其为天下国家之意,本末先后,未尝不同也。臣故曰当法其意而已。
——王安石《言事书》
材料二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未暇理财而先举事,则事难济。臣固尝论天下事如弈棋,以下子先后当否为胜负。又论理财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急。此臣所以汲汲于差役之法也。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王安石在选择治国之术上提出了哪些主张?)
(2)据材料二,分析王安石认为“理财为方今先急”的主要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变法在农业方面采取的措施。)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王安石“择术”思想与“理财”措施的关系。)
材料一孟子曰:“有仁心仁闻而泽不加于百姓者,为政不法于先王之道故也。”以孟子之说,观方今之失,正在于此而已。……然臣以谓今之失患在不法先王之政者,以谓当法其意而已……夫二帝三王,相去盖千有馀载,一治一乱,其盛衰之时具矣。其所遭之变、所遇之势,亦各不同,其施设之方亦皆殊。而其为天下国家之意,本末先后,未尝不同也。臣故曰当法其意而已。
——王安石《言事书》
材料二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未暇理财而先举事,则事难济。臣固尝论天下事如弈棋,以下子先后当否为胜负。又论理财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急。此臣所以汲汲于差役之法也。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王安石在选择治国之术上提出了哪些主张?)
(2)据材料二,分析王安石认为“理财为方今先急”的主要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变法在农业方面采取的措施。)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王安石“择术”思想与“理财”措施的关系。)
3.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一、“军功者各以率(标准)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二、“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藉(列入家族谱牒)”;三、“明尊卓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按等级分享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四、“有军功者显蒙,无军功者虽富无所芬华(荣耀)”。这四条法令对秦国的历史可以说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
——朱绍侯《商鞅变法与秦国早期军功爵制》
材料二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材料三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是继续保存拓跋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摒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据材料一,概括军功爵制内容的基本特点。它反映了怎样的政治背景?
(2)据材料二,归纳孝文帝“迁都”对改革的作用。从材料看,孝文帝“改革之心”坚定的原因是什么?)
(3)据材料三,与商鞅变法相比,孝文帝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改革效果的基本因素。)
材料一一、“军功者各以率(标准)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二、“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藉(列入家族谱牒)”;三、“明尊卓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按等级分享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四、“有军功者显蒙,无军功者虽富无所芬华(荣耀)”。这四条法令对秦国的历史可以说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
——朱绍侯《商鞅变法与秦国早期军功爵制》
材料二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材料三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是继续保存拓跋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摒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据材料一,概括军功爵制内容的基本特点。它反映了怎样的政治背景?
(2)据材料二,归纳孝文帝“迁都”对改革的作用。从材料看,孝文帝“改革之心”坚定的原因是什么?)
(3)据材料三,与商鞅变法相比,孝文帝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改革效果的基本因素。)
2.单选题- (共25题)
4.
公元前541年,雅典开始经历庇西特拉图及其子长达37年的僭主统治。后来,为防止野心家复辟僭主政治,克利斯提尼
A.实行陶片放逐法 | B.继续扩大公民大会权力 |
C.设立五百人议事会 | D.组建“十将军委员会” |
5.
如表是《十二铜表法》的目录,由此可见它的特点是
第一表 | 第二表 | 第三表 | 第四表 | 第五表 | 第六表 | 第七表 | 第八表 | 第九表 | 第十表 | 第十一表 | 第十二表 |
传唤 | 审理 | 执行 | 家长权 | 继承和监护 | 所有权和占有 | 土地和房屋 | 私犯 | 公法 | 宗教法 | 补充条例 | 补充条例 |
A.维护罗马居民的合法权益 | B.体现了法律的公正性和严谨性 |
C.体现了罗马法律的成熟和完善 | D.重视诉讼程序、注重保护私有财产 |
6.
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取消人口不满2000人的56个“衰败选区”议席,空出的143个议席中,65个给了新兴大工业城市。1867年的改革法案降低了选民财产资格。1918年授予年满30岁的妇女以选举权,1928年又将妇女选举权的年龄降低为21岁。这些改革主要表明了英国
A.封建势力日趋衰落 |
B.工业资产阶级的地位提高 |
C.民主程序逐步完善 |
D.民主主体范围不断扩大 |
7.
“英国近代的政治制度是英国中世纪政治制度的延伸和发展,英国资产阶级所变革的并不是英国中世纪的政治体制的结构和框架,而只是变革了中世纪遗留下来的政治体制中的阶级构成。”下列英国的制度与“中世纪政治体制”有关的是
A.责任内阁制 | B.两党制 |
C.分权制衡体制 | D.总统制 |
8.
观察下表,相比于《邦联条例》,1787年宪法的变化主要体现了
比较项 | 《邦联条例》 | 1787年宪法 |
国会机构 | 一院制国会 | 由参议院、众议院构成国会 |
国会议员人数 | 每邦为2~7人 | 参议院每州2名,众议院按各州人口比例确立 |
国会议员产生方式 | 各邦议会按年度指派代表 | 参议员由州议会选举产生,众议员由选民选举产生 |
A.联邦制度的原则 |
B.三权分立原则 |
C.妥协与平衡机制 |
D.议会至上原则 |
9.
下图是有关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漫画,下列说法与漫画含义一致的是

①皇帝掌握国家大权,召集和解散议会
②宰相由皇帝任免,对议会负责
③联邦议会的立法需由帝国议会和皇帝批准
④德意志实行联邦制。

①皇帝掌握国家大权,召集和解散议会
②宰相由皇帝任免,对议会负责
③联邦议会的立法需由帝国议会和皇帝批准
④德意志实行联邦制。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① | D.②③ |
11.
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写道:“大家都认为鸦片战争是一次典型的非正义战争,是鸦片染成的战争……其实,根本上是北京不愿意和英国订立平等国家关系的问题。”作者这一观点
A.错误,未认识中国制度的落后性 |
B.正确,说明了战争实质. |
C.错误,立足于英国角度思考战争 |
D.正确,阐述了战争原因 |
12.
历史学家马勇在《近代史的几个问题》说道:“贸易失衡是贸易交往中常见现象,消除失衡,重建平衡,原本就是政府的责任。可惜的是,大清帝国的乾隆帝、嘉庆帝不明此理,而英国人也缺少足够的耐心,”根提材料及所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鸦片战争的爆发中国政府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B.天朝上国的心态是导致大清皇帝决策失误的根本原因
C.英国曾经为和平解决贸易失衡问题作出努力
D.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对英国主导的国际贸易体系造成冲击
A.鸦片战争的爆发中国政府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B.天朝上国的心态是导致大清皇帝决策失误的根本原因
C.英国曾经为和平解决贸易失衡问题作出努力
D.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对英国主导的国际贸易体系造成冲击
13.
蒋廷黻说,道光年间的中国人,完全不懂国际公法和国际形势,所以他们争所不当争,放弃所不应当放弃……。文中“放弃所不应当放弃”是指
①五口通商
②协定关税
③割台湾给日本
④设立外务部
①五口通商
②协定关税
③割台湾给日本
④设立外务部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③④ |
14.
下列太平天国的主张中体现抗灾——救济意愿的是
A.每家设一人为伍卒,有警则首领统之为兵杀敌捕贼,无事则首领督之为农耕田奉尚 |
B.凡天下,树墙下以桑,凡妇蠶(蚕)绩缝衣裳.凡天下,每家五母鸡二母彘(猪),无失其时 |
C.凡天下田,丰荒相通,此处荒,则迁彼丰处…鳏寡孤独废疾免役,皆颁国库以养 |
D.兴医院以济疾苦…立医师,必考取数场然後(后)聘用,不受谢金,公义者司其事 |
15.
太平天国失败后,清王朝为恢复社会秩序对所谓的“忠义之士”进行表彰和纪念。在这一过程中,地方精英通过主持本地区纪念活动趁机扩大自己的影响,地方社区则通过表彰自己社区的“忠义之士”确立自己在战后新秩序中的地位。这表明( )
A.朝廷意在重塑正统价值观 |
B.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 |
C.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
D.社会各阶层争夺政治权利 |
16.
1930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英山县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二三成,有的甚至达到五成,出现“赤色区米价一元一斗,白色区一元只能买四五升”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根据地
A.土地革命后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提高 | B.红军英勇奋战保卫农民生产 |
C.政府推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调动了积极性 | D.人民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
17.
海外网中的《教材改为“十四年抗战”,原因可不简单》一文提到:“国民党为什么不纪念之前那六年抗战,国民党艰本就没法儿纪念之前那六年抗战。因为东北三省的沦陷即是国民党和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导致的,从1931到1937年,中国大地上发生的展次“局部抗战”,都不是当时的国民党当局想看到的。一直到1936年12月的西安車变,迫于兵谏之形势,蒋介石才同意抗日。所以,国民党没法儿纪念“十四年抗战”。对此理解最为恰当的是
A.国民党对自身酿成的严重政治错误深刻反思。 |
B.国民党主动承担由于决策失误而导致日本侵华的责任。 |
C.对国民党来说,抗战起始的时间选择既是历史记忆的选择问题,也是政治取舍的问题。 |
D.国民党认为八年抗战更能客观地反映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历史 |
18.
国民政府1936年颁布《中华民国宪法草案》规定:“中华民国领土为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西川,西康,河北,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甘肃,青海,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辽宁,吉林,黑龙江,热河,察哈尔,绥远,宁夏,新疆,蒙古,西藏等固有之疆域。中华民国领土非经国民大会议决,不得变更。”对此解读错误的是
A.表明国民政府要维持国家领土完整,争取抗战胜利 |
B.反映国民政府有收复东北等失地的决心 |
C.从侧面反映当时国民政府对《马关条约》的态度 |
D.国民大会是当时名义上的全国最高立法机关 |
19.
陈旭麓认为,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分别推翻了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政府,这三次历史事件推动着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进程。下列对图中阴影部分内容推测正确的是


A.领导阶级和革命前途 |
B.革命结果与指导思想 |
C.革命性质和革命任务 |
D.革命对象与领导阶级 |
20.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将领范汉杰被俘后说:“锦州好比一条扁担,一头挑东北、一头挑华北,现在是中间折断了。”范汉杰的言论所涉及的战役是
A.百团大战 | B.辽沈战役 | C.淮海战役 | D.渡江战役 |
21.
彼得格勒工人在国际妇女日这一天开始了罢工和游行。工人队伍按习惯走向市中心涅瓦大街,打出了“面包!”、“打倒战争!”、“打倒专制制度!”的口号。此次罢工最终演变为一场革命事件。这一事件使俄国
A.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 B.完成了民主革命的全部任务 |
C.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 | D.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
22.
对以下两张照片的内容理解错误的是


A.体现了海峡两岸对实现国家统一途径的认识不同 |
B.两岸文化同根同源,都认可“一个中国”但并不是都认同“一国两制” |
C.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问题而不是外交问题 |
D.“一国两制”方针表明大陆已放弃武力解决台湾问题 |
23.
“在当时冷战的情况下,新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战略选择引起了一些周边国家的担心和疑虑,如何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解决相互之间的争端与分歧,保障周边环境的和平与稳定,就成为新中国外交的一个重大课题。”这一观点客观上表明
①新中国初期“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具有局限性
②发展与周边国家关系成为新中国外交重大课题
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前提是尊重多样性、求同存异
④它是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的关键
①新中国初期“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具有局限性
②发展与周边国家关系成为新中国外交重大课题
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前提是尊重多样性、求同存异
④它是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的关键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④ | C.①② | D.①②③ |
24.
1950年2月,《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1972年2月,《中美联合公报》签署。由此可见在这二十多年间,新中国的外交
A.从实行“一边倒”到主张“另起炉灶” | B.从实行结盟政策到奉行结伴而不结盟的原则 |
C.从突出强调意识形态到逐步走向务实 | D.从反对霸权主义到主导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 |
25.
邓小平在中美建交谈判时说:“要实现中美关系的正常化,我们的观点已经很明确,那就是美国与台湾断交、废约、撤军。”这表明
A.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 |
B.美国愿意坚持一个中国的政策 |
C.中美双方迫切希望建立外交关系 |
D.在台湾问题上中国采取了灵活的方式 |
26.
分析下图,这种局面形成所产生的历史作用主要是


A.直接导致二战后美苏两极格局瓦解 |
B.推动了国际政治向民主化方向发展 |
C.标志发展中国家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
D.加速了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进程 |
27.
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联盟进行轰炸;2001年,美国在我国近海频繁进行空中侦察;2003年,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这些事件充分说明
A.美国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 | B.美国坚持门户开放政策 |
C.美国坚持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 D.美国奉行政治经济全球化政策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21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