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江西省师临鹰宜四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49794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7/7/19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法制是政治文明最坚实的基础,法律是治理国家的最高权威手段。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罗马法》规定:“死者的财产需按其遗嘱进行处理。……一家之主有权将他的财产遗留给任何他所喜爱的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颁布的《人权宣言》规定:“私有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除非由于合法认定的合公共需要的明显要求,并且在事先公平补偿的条件下,任何人的财产不能被剥夺。”
(1)恩格斯曾说:“罗马法……包含着资本主义时期的大多数法权关系”。请依据材料一论证恩格斯的观点。(3分)
材料二:“……美国政府也被公正地称为一种妥协的制度,……它既不像欧洲旧政府那样建立在传统之上,也不像追随法国革命的政府那样建立在原则之上,而是建立在一系列的相互妥协和暂时搁置对立原则的对抗的做法上,这些原则中的任何一个都不能居于支配地位。”
---(英)约翰•达尔贝格-阿克顿《美国革命的政治原因》)
(2)综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如何理解约翰•达尔贝格-阿克顿(18世纪)“美国政府也被公正地称为一种妥协的制度”这段话。(8分)
材料三:第8条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第537条除法律规定的限制外,私人得自由处分属于其所有的财产。第1134条依法成立的契约,在缔结契约当事人间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前项契约,仅得依当事人相互的同意或法律规定的原因取消之。
——《拿破仑法典》
(3)材料三体现了《拿破仑法典》的哪些基本原则? 该法典有何影响?(6分)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清时期的上海,已是“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但作为松江府辖下的一个滨海小城,上海始终仰慕苏州,追随杭州。
材料二:上海开埠后,即在世界上引发了淘金热潮……。1881年《申报》载文:“人之称誉上海者,以为海外各地惟数法国巴黎斯为第一,今上海之地,不啻海外之巴黎。”后来出版的《上海指南》用三个排比句来形容上海形象:上海,世界第六大都市;上海,东方的巴黎;上海,西方的纽约。
材料三:近代上海的崛起,不仅改变江南固有的城市格局,而且加速了上海与江南腹地的互动,并以一种新的经济力量,重构江南地区的社会经济秩序和人文秩序。20世纪初期,就已有人把这种互动中的重构,不无夸张地称为“普遍的‘上海化’”。以前是上海“城中慕苏、扬余风”,现在轮到苏、杭来沐浴“海上洋气”了;以前富庶莫过苏杭,现在是“申江鬼国正通商,繁华富丽压苏杭”。
——苏智良《上海城市的现代化历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回答明清时期上海的“社会经济秩序和人文秩序”呈现怎样的特色?(4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近代上海所形成的新的“经济力量”和“人文秩序”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
(3)基于上述材料,怎样看待近代上海地位的变迁?(9分)
3.
油画中历史

问题:
(1)该油画呈现的历史场景发生于何时何地?
(2)油画中的情景,在历史上可能存在吗?说明理由?
(3)观察油画,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主题的?
(4)从历史的角度怎样看待该油画的价值?

2.选择题(共6题)

4.

下列不属于北京城市职能的是(    )

5.

下列不属于北京城市职能的是(    )

6.在横线上填上“+”或“-”,使算式成立.
7.

我国划分四大地理区域的依据是(    )

8.

台湾最大的进出口贸易伙伴是(    )

9.

下列四幅景观图,选出配伍正确的一项(    )

 

3.单选题(共13题)

10.
《晨邮报•1789年7月21日论巴士底狱的陷落》:“英国人一定是丧失了所有的道德和自由感,否则怎么会对这场世界经历过的最重要革命,对它正在进行的庄严方式,不表敬仰赞赏。凡有幸目睹这一伟大城市最近三天发展的同胞,一定不会认为我国的话是夸张的。”“这场世界经历过的最重要革命”是指
A.尼德兰革命B.法国大革命
C.英国资产阶级革命D.美国独立战争
11.
(题文)“弱肉强食多国合谋再宰蹇舛中华,外攘内安清廷摇摆又失锦绣河山。”对联中的这场战争给中国造成永久性伤痛有
①圆明园被焚毁,中华文化大浩劫 ②内地设厂,民族工业发展受阻
③东北西北大片国土沦丧,金瓯残缺   ④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A.①③B.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12.
马克思在1853年说:“太平天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具有共产主义性质的政权。”而蒋介石则说:“往者,洪杨诸先民,崛起东南,以抗满清,虽志业未究而邃尔败亡……在历史,足以留一重大纪念焉。”马克思、蒋介石对太平天国的评价
A.符合革命史观,角度不同B.符合现代化史观,立场相同
C.符合革命史观,角度相同D.符合文明史观,具有客观性
13.
《全球通史》写道:“列宁几乎是孤身一人号召立即进行第二次革命。然而时间证明他是正确的,因为战争持续得越久,公众的不满情绪就越大,他的要求也越得人心。那些在四月份似乎是稀奇古怪的口号,半年后听起来就完全合理了。”这里所说的“那些在四月份似乎是稀奇古怪的口号”的主要内容是
A.废除农奴制度
B.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C.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D.巩固苏维埃政权
14.
美国总统尼克松在其回忆录中说:“反对接纳北京的传统投票集团已无可挽回地瓦解了,以前支持我们的几个国家已经决定在下次表决时转向支持北京。”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 中国参加万隆会议 B. 中国重返联合国
C. 尼克松准备访华     D. 中美开始建交
15.
《国际关系的三重镜像》一文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的演变概括为“见山是山,界线分明;见山不是山,世界变平;见山还是山,利益优先”三重镜像。由“界线分明”到“世界变平”的标志是
A.美、日、西欧三足鼎立
B.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
D.苏联解体
16.
在殷墟甲骨文中,已有“春、夏、秋、冬”四字。“春”字像植物生长的形状;“夏”字像草木繁茂之状;“秋”字像果实累累,谷物成熟;“冬”字则形如把谷物藏于仓廪之中。整体寓意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由此可以得出
A.甲骨文以记载农业为主要内容
B.商朝是中国原始农业的起源
C.古人特别注重记录农业活动
D.商朝农业活动已有四季之分
17.
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农业拥有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力、良种选育、能量循环等众多配套措施的农艺体系。这一“农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  )
A.精耕细作B.男耕女织C.千耦其耘D.集约经营
18.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1500年至1763年的这些岁月是全球开始统一的时期,是从1500年以前时代的地区孤立主义到19世纪欧洲的世界霸权的过渡时期。不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 新航路的开辟
B. 欧洲国家的对外扩张
C. 英国确立了殖民霸权
D. 工业革命密切了国际交流
19.
恩格斯曾经指出:“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的劳动中去。”“而这只有依靠现代大工业才能办到。”这主要是因为
A.工业革命前,欧洲国家的妇女个体还没有参与公共劳动
B.妇女个体参加公共劳动必须是在英国工业革命发生以后
C.大工业开启妇女的活动空间与社会圈子,锻炼了她们能力
D.工业革命引起社会、家庭、伦理道德、思想观念的变化
20.
《中国资本主义与国内市场》一书记载:“1933年,工业总产值中(包括制造业和矿冶业),消费资料工业产值占70%以上,而生产资料工业产值不到30%。1936年,生产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23%,而消费资料工业产值则占工业总产值的77%。”材料反映的实质是
A.消费资料的工业产值比重稳步增长,生产资料的比重逐年下降
B.中国近代工业结构的畸形发展,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C.民族工业在20世纪30年代得到较快发展,但工业布局不合理
D.在官僚资本和外国资本的双重压榨下,民族工业发展举步维艰
21.
在中国古代随着商业不断发展,城市走向繁荣,市民阶层壮大,适应商业和市民需要的文化领域取得非凡成就,这些成就不包括
A.魏晋书法的形成和发展B.宋朝风俗画的发展
C.明清小说的出现和繁荣D.元杂剧的昌盛
22.
有资料说“同月梁启超等联合举人百余人,连署上书,请废_______之制,书达于都察院,都察院不代奏,达于总理衙门,总理衙门不代奏。当时会试举人集辇毂下者将及万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_________”当添入
A.五经博士B.八股取士C.军机大臣D.重农抑商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选择题:(6道)

    单选题:(1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