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湖南省永州市高三一模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9775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7/7/19

1.材料分析题(共5题)

1.
阅读材料:1958~1965年中国对外援助额统计(单位:亿元人民币)
时间
1958
1959
1960
1961
1962
1963
1964
1965
金额
2.76
3.50
3.63
5.19
8.54
9.61
12.16
18
 
中国在1958~1965年间加大对外援助力度的历史背景是
A.中国出现了边境安全危机
B.冷战背景下局部热战的加剧
C.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呈现低潮
D.两极格局动荡下世界政治力量出现重组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在欧洲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曾经有过一道修筑得最为坚固但又最为短命的长城——这便是德国境内的“柏林墙”。柏林墙与朝鲜半岛上的“三八线”一样,均为“冷战”下的产物,又都为水泥所筑,可称得上是欧亚大陆上的两条“姊妹墙”。柏林墙是东德政府根据人民议院1961年8月12日通过的法令,于8月12~13日夜间修筑。目的是制止东德居民包括熟练技工大量流入西德。原为铁蒺藜围成的路障,后改筑成两米高、顶上拉着带刺铁丝网的混凝土墙。在正式的交叉路口和沿线的观察塔楼上设置警卫。1970年,虽然东西德之间关系有所改善,东德政府还是把柏林墙加高到3米以阻止居民逃向西方。到1980年,围墙、电网和堡垒总长达1369千米。除筑墙外还严格限制西柏林与东德之间的人口流动。后根据东、西德政府 1971年12月20日签署的协议,限制略有放宽。1989年下半年,东欧各国政局剧变。民主德国在向德国西部移民浪潮的冲击下,于同年11月9日,将存在28年零3个月的柏林墙推倒,促进了德国的统一。
——《柏林墙(冷战时期最震撼人心的历史和动人心魄的故事)》
[英]弗雷德里克·泰勒著刘强译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柏林墙”修筑的背景。(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柏林墙被推倒的影响。
3.
(15分)(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世宗之立,虽由劝进,然天命人心之所归,虽古圣贤之君,亦不能辞也。盖自太祖以来,海内用兵,宁岁无几。重以海陵无道,赋役繁兴,盗贼满野,兵甲并起,万姓盼盼,国内骚然,老无留养之丁,幼无顾复之爱,颠危愁困,待尽朝夕。世宗久典外郡,明祸乱之故,知吏治之得失。即位五载,而南北讲好,与民休息。于是躬节俭,崇孝弟,信赏罚,重农桑,慎守令之选,严廉察之责,却任得敬分国之请,拒赵位宠郡县之献,孳孳为治,夜以继日,可谓得为君之道矣!当此之时,群臣守职,上下相安,家给人足,仓廪有余,刑部岁断死罪,或十七人,或二十人,号称“小尧舜”,此其效验也。然举贤之急,求言之切,不绝于训辞,而群臣偷安苟禄,不能将顺其美,以底大顺,惜哉!
——《金史》
(1)根据材料,简要说明金世宗改革的背景。(8分。照抄原文不给分)
(2)根据材料,概述金世宗改革的成效。(7分。照抄原文不给分)
4.
(15分)(选修2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和平建国纲领
(一九四六年一月三十一日政治协商会议第十次会议全体一致通过)
国民政府鉴于抗日战争业已结束,和平建设应即开始,为邀集各党派代表与社会贤达举行政治协商会议、共商国是,以期迅速结束训政,开始宪政,特制定本纲领以为宪政实施前施政之准绳,并邀集各党派人士暨社会贤达参加政府,本于国家之需要与人民之要求,协力一心,共图贯彻,纲领如左:
叁、政治
(一)当前国家设施,应顾及全国各地方、各阶层、各职业人民之正当利益,保持其平衡发展。
(二)增进行政效能,应整饬各级行政机构,统一并划清权责,取消一切骈枝机关,简化行政手续,实行分层负责。
(三)建设健全之文官制度,保障称职人员,用人不分派别,以能力、资历为标准,禁止兼职及私人援引。
(四)确保司法权之统一与独立,不受政治干涉,充实法院人员,提高其待遇与地位,简化诉讼程序,改良监狱。
(五)厉行监察制度,严惩贪污,便利人民自由告发。
(六)积极推行地方自治,实行由下而上之普选,迅速普遍成立省、县(市)参议会,并实行县长民选。边疆少数民族所在之省、县,应以各该民族人口之比例,确定其实行选举之省县参议员名额。
(七)自治县政府,对于其辖区内之国家行政,应在中央监督指挥之下执行之。
(八)中央与地方之权限,采均权主义,各地得采取因地制宜之措施,但省、县所颁之法规,不得与中央法令相抵触。
——1946年2月2日《解放日报》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和平建国纲领》通过的背景。(8分)
(2)根据材料,指出《和平建国纲领》在政治上体现的民主原则。(7分)
5.
(15分)(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蔡元培少年时曾在绍兴古越藏书楼校书,得以博览群书。光绪十八年赴殿试,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二十年补翰林院编修。甲午战争后,开始接触西学,同情维新。二十四年九月返绍兴,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提倡新学。二十七年七月奔赴上海,出任南洋公学教习。二十八年与蒋观云等组织中国教育会,任事务长。夏,游历日本,同年秋回国,在上海创设爱国女校及爱国学社,任总理。三十三年赴德意志帝国留学。
民国元年(1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主张采用西方教育制度,废止祀孔读经,实行男女同校等改革措施,确立起我国资产阶级民主教育体制。二次革命失败后,携眷赴法,与李石曾等创办留法勤工俭学会。五年冬回国任北京大学校长,支持新文化运动,提倡学术研究,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实行教授治校。被迫辞职后,多次赴欧洲英、法等国考察教育和讲学。民国十六年后担任国民政府常务委员、大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
其72年的人生历程,先后经历了清政府时代、南京临时政府时代、北洋政府时代和国民党政府时代,一路经历风雨,始终信守爱国和民主的政治理念,致力于废除封建主义的教育制度,奠定了我国新式教育制度的基础,为我国教育、文化、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富有开创性的贡献。教育论著有《蔡元培教育文选》《蔡元培教育论著选》等。
——吕雅范《一代宗师——蔡元培》
(1)根据材料,简要说明蔡元培教育思想形成的基础。(8分)
(2)根据材料,概述蔡元培对中国教育的重大贡献。(7分)

2.论述题(共1题)

6.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比起明治维新在世界史上获得的卓越地位,被历史学家们称作“同治中兴”(1862—1874年)的这段中国历史常常被习惯性地视作可以被忽略的失败努力,它是自19世纪中叶开始的黑暗中国中的一个阶段而已。然而耶鲁大学天才而又早夭的历史学家芮·玛丽(Mary Clabaugh Wright)在她的著作《同治中兴》中,却提出了一个迥然不同的结论,她相信同治中兴中那一代人的努力是卓有成效的,事实上,正是他们的成功,至少使清王朝又延续了半个世纪。根据历史的记载,一些在19世纪70年代期间前往过中国与日本的人都相信,中国更有可能在这场近代化运动中获得成功,因为他们似乎有更多的力量投入到现代军事与工业的建设上。
——许知远《醒来:110年的中国变革——从甲午战争到镀金时代》
评论材料中关于“同治中兴”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3.单选题(共10题)

7.
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现代化的世界进程中,那些后发国家,如德国、俄国和日本等依旧残存着明显的专制化色彩。对此,相对合理的解释是
A.缺乏普遍充分的思想启蒙运动B.选择了自上而下的进化道路
C.历史文化传统和特殊国情使然D.工业化程度落后于先发国家
8.
一位西方人在他的中国见闻录中提到“这个城中,男女比例为1:2,很多人新近才从外地迁来,与我先前看到的中国城市不同。此地的妇女徒步或骑马公开地在大街上招摇过市,一点也不害怕外国人。”这座城市应当是
A.1750年的北京B.1810年的上海
C.1842年的广州D.1860年的南京
9.
9月14日(蒋介石)日记云:“阎之罪恶甚于宋之(失)平津,其为无胆识,一至于此,实为梦想所不及也,可痛之至。对于苏俄之运货交通更生困难矣。”与蒋介石所痛有关的战事是
A.淞沪会战B.太原会战C.徐州会战D.武汉会战
10.
有西方学者认为,上海合作组织是苏联国家加中国对抗美国与西方的一个形式。而俄罗斯有学者则呼吁建立一个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代表的“新华约”之类的某种“反北约”的组织。下列对这两种观点的评述,最准确的是(  )
A.对世界政治局势有清楚认识
B.低估了中俄在组织中的领导作用
C.表达了对美俄争夺中国的担心
D.没有认清上海合作组织的新特点
11.
20世纪70年代初期,联邦德国总理维利•勃兰特在阐述他的新东方政策时说到:“把联邦共和国作出有利于西方民主的决定说成是针对中欧和东欧而作出的决定,这也肯定是错误的……德国政府的政策是在相互尊重不同社会制度的同时,寄托于这样的期待和希望,即我们能为欧洲的共同利益创造一个基础。德意志民族所处的地理位置使我们对此负有特殊的责任。”材料表明勃兰特新东方政策的政治目的是
A.摆脱北约对联邦德国外交政策的控制
B.淡化意识形态,实现欧洲政治一体化
C.谋求联邦德国在欧共体的主导地位
D.消除民族隔阂,谋求德国统一
12.
据估计,宋朝耕地面积为5.6亿亩,明朝增加到8.5亿亩,清朝又增至11亿~12亿亩。在新增加的耕地中,不少是“瘠卤沙冈”“陡绝之地”。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铁制农具的发展B.水利灌溉的进步
C.人口的快速增长D.统治者的政策推动
13.
清嘉庆道光年间,士商相混的现象非常普遍。在当时的历史文献中,“绅商”或“儒商”这样的词语使用频率很高。绅商这个群体,拥有相当的经济实力,又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成为很多大中城市乃至部分乡镇最有权势的“在野”阶层,这一现象:
A.说明传统的“四民”观念已经解体
B.是当时中国社会内部经济积累和历史转型的结果
C.说明封建国家大大放松了对商业的控制
D.是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阶级结构变化的表现
14.
陈独秀主张“崇实际而薄虚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伦理观念,力倡“生活神圣”、“利用厚生”,强调现代社会利益由个人利益积合而成,自利心和公共心为经济之两大砥柱。对材料观点的准确解读是
A.主张个人利益至上B.批判儒家重义轻利观念
C.肯定经世致用思想D.有利于马克思主义传播
15.
梁启超说:“以社会主义运动之立场而论,欲此主义之传播与实现,不能不以劳动阶级为运动主体。劳动阶级不存在之国家,欲社会主义之实现,有道无由。而劳动阶级之发生,恒必与资本阶级相缘。故必有资本阶级,然后有劳动阶级,有劳动阶级,然后社会主义运动有所凭籍……”“资本主义必非社会终极目的明矣,不过借以为过渡。”这表明他
A.认为当时的中国还不具备实现社会主义的条件
B.从根本上否定社会主义
C.没有认识到无产阶级的革命性
D.没有认识到西方资本主义的弊端
16.
下图中上面降落下来的不是炸弹,而是写着民主主义革命的降落伞。其中投放和接收降落伞的国家分别是
A.苏联、中国B.美国、日本
C.苏联、日本D.美国、中国

4.选择题(共8题)

17.

一Jill, do you like geography?

一Sure.It's my f{#blank#}1{#/blank#}.

18.

一Jill, do you like geography?

一Sure.It's my f{#blank#}1{#/blank#}.

19.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20.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21.混合动力汽车启动时,内燃机并不工作,动力电池通过驱动电机向车轮输送能量;当高速行驶或动力电池储存电能过低时,内燃机启动,既可以向车轮输送能量,同时还能给动力电池充电;当车辆需要全力加速时,内燃机和动力电池还可以同时向车轮输送能量.
22.混合动力汽车启动时,内燃机并不工作,动力电池通过驱动电机向车轮输送能量;当高速行驶或动力电池储存电能过低时,内燃机启动,既可以向车轮输送能量,同时还能给动力电池充电;当车辆需要全力加速时,内燃机和动力电池还可以同时向车轮输送能量.
23.如图所示,有关下列实验装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24.

Eating too much{#blank#}1{#/blank#}(盐)is not good for us.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5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10道)

    选择题:(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