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述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从500年至1500年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时间中,西方是欧亚大陆的不发达地区。我们已看到,这种不发达与中国的发达比较起,证明是一种优势,因为中国的发达起了使自身的发展速度放慢的作用。中国人享有高度发展的文化、先进的工艺、大规模的商业、以功绩为基础的有效的官僚机构以及提供社会凝聚力和思想理论基础的儒家信仰。中国人很自然地认为他们的文明优于其他任何文明,并认为外国人是“野蛮人”。这种态度虽然是可理解的,但却使中国人在一个巨变的时代没有发生变化。相形之下,西欧人拿中国的一些发明,充分发挥这些发明的潜能,并将它们用于海外扩张。这种扩张反过又引发更多的技术进步和制度变化。最终结果是中世纪文明转变为现代文明,而欧洲人则成为先驱者和受惠者。
这一模式表明,历史的发展并不像通常所说的“一事成功百事顺”,人类学家们将此称为“受到阻滞的领先的法则”。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
概括材料中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评析。(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全面;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在从500年至1500年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时间中,西方是欧亚大陆的不发达地区。我们已看到,这种不发达与中国的发达比较起,证明是一种优势,因为中国的发达起了使自身的发展速度放慢的作用。中国人享有高度发展的文化、先进的工艺、大规模的商业、以功绩为基础的有效的官僚机构以及提供社会凝聚力和思想理论基础的儒家信仰。中国人很自然地认为他们的文明优于其他任何文明,并认为外国人是“野蛮人”。这种态度虽然是可理解的,但却使中国人在一个巨变的时代没有发生变化。相形之下,西欧人拿中国的一些发明,充分发挥这些发明的潜能,并将它们用于海外扩张。这种扩张反过又引发更多的技术进步和制度变化。最终结果是中世纪文明转变为现代文明,而欧洲人则成为先驱者和受惠者。
这一模式表明,历史的发展并不像通常所说的“一事成功百事顺”,人类学家们将此称为“受到阻滞的领先的法则”。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
概括材料中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评析。(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全面;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2.材料分析题- (共3题)
2.
(22分)中国近代化主要是在外接连不断、一个比一个更为严重的民族危机的驱迫下,中国人迅速不断地、一次次变换择取更新的两方文明成果。阅读下列材料,同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近代史化的主要三种模式

(1)根据材料一指出哪两种近代化模式存在根本对立?简要说明理由。 (6分)
材料二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
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依据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材料二中“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在推动近代中国进步方面的表现。(4分)
材料三从影响方面看,19世纪西方的冲突在促使传统中国向近代中国转型上所起的作用,肯定比16—17世纪欧洲探险家和传教士到所起的作用更为巨大……但他们的影响只局限于中国统治集团内部的少数士大夫……真正的近代化遥遥无期。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3)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19世纪中国虽然在向近代化转型,但真正的近代化却 “遥遥无期”?(6分)
材料四近代前期我国政治文明演变示意图

(4)以材料四我国政治文明的演变为例,分析近代前期中国近代化过程呈现的特点。(6分)
材料一中国近代史化的主要三种模式

(1)根据材料一指出哪两种近代化模式存在根本对立?简要说明理由。 (6分)
材料二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
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依据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材料二中“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在推动近代中国进步方面的表现。(4分)
材料三从影响方面看,19世纪西方的冲突在促使传统中国向近代中国转型上所起的作用,肯定比16—17世纪欧洲探险家和传教士到所起的作用更为巨大……但他们的影响只局限于中国统治集团内部的少数士大夫……真正的近代化遥遥无期。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3)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19世纪中国虽然在向近代化转型,但真正的近代化却 “遥遥无期”?(6分)
材料四近代前期我国政治文明演变示意图

(4)以材料四我国政治文明的演变为例,分析近代前期中国近代化过程呈现的特点。(6分)
3.
(10分)(历史——历史上重人改革回眸)
材料一达尔文者,实举十九世纪以后之思想,彻底而一新之者也.是故凡人类智识所能见之现象,无一不可以进化之大理贯通之:政治、法制之变迁,进化也;宗教、道德之发达,进化也;风俗、习惯之移易,进化也.数千年之历史,进化之历史;数万里之世界,进化之世界也……此义一明,于是人人不敢不自勉为强者为优者,然后可以立于此物竞天择之界。无论为一人,为一国家,皆向此鹄以进.
——梁启超《论学术之势力左右世界》
(1)根据材料,概括作者的观点,并简析其产生的历史背景。(5分) .
材料二康氏评论孟子所说“民为贵”时有云:此孟子立民主之制,太平法也……公平所归乃举为民主,如英、法制总统然……近于大同之世.经这么一解释,儒教本就有君主立宪和民主立宪思想了,并明示了二者的更迭和渐进过程.康有为于是主张设制度局以定宪法,并以孔子自称为素王,孔子亦主张改制,为其变法立宪确立了经典依据.就这样,通过对儒教本土资的重新挖掘,宪政理论大可自给自足,移植西方宪政而不必同时引进西学,难怪梁启超称呼康有为系“孔教马丁·路德也”.
——《重读戊戌变法》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梁启超称呼康有为系“孔教马丁·路德也”? (5分)
材料一达尔文者,实举十九世纪以后之思想,彻底而一新之者也.是故凡人类智识所能见之现象,无一不可以进化之大理贯通之:政治、法制之变迁,进化也;宗教、道德之发达,进化也;风俗、习惯之移易,进化也.数千年之历史,进化之历史;数万里之世界,进化之世界也……此义一明,于是人人不敢不自勉为强者为优者,然后可以立于此物竞天择之界。无论为一人,为一国家,皆向此鹄以进.
——梁启超《论学术之势力左右世界》
(1)根据材料,概括作者的观点,并简析其产生的历史背景。(5分) .
材料二康氏评论孟子所说“民为贵”时有云:此孟子立民主之制,太平法也……公平所归乃举为民主,如英、法制总统然……近于大同之世.经这么一解释,儒教本就有君主立宪和民主立宪思想了,并明示了二者的更迭和渐进过程.康有为于是主张设制度局以定宪法,并以孔子自称为素王,孔子亦主张改制,为其变法立宪确立了经典依据.就这样,通过对儒教本土资的重新挖掘,宪政理论大可自给自足,移植西方宪政而不必同时引进西学,难怪梁启超称呼康有为系“孔教马丁·路德也”.
——《重读戊戌变法》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梁启超称呼康有为系“孔教马丁·路德也”? (5分)
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尽管作为普遍裁军一个部分的禁用核武器的协议并不提供最后解决的方法,但它还是适合某些重要的目的。……首先,东西方之间的任何协议,就消除紧张局势说都是有益的。其次,销毁核武器,如果双方都有诚意去这样做了的,就会减轻对珍殊港式突然袭击的那种恐惧。
(1)概括材料一的观点。(不得照抄原文)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以后核战争没有爆发的主要原因。
材料一 尽管作为普遍裁军一个部分的禁用核武器的协议并不提供最后解决的方法,但它还是适合某些重要的目的。……首先,东西方之间的任何协议,就消除紧张局势说都是有益的。其次,销毁核武器,如果双方都有诚意去这样做了的,就会减轻对珍殊港式突然袭击的那种恐惧。
——《罗素——爱因斯坦宣言》(1955年7月)
材料二 几个世纪以,许多伟人运用各种道德观念分析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然而,非常奇怪的是……世界上数以百万的人们似乎在探索那些新的伦理上的指导方针,好像他们过去从没用过,或者旧的已经没有用了……在各个地方,人们现在正在新的恐惧的阴影下生活。因为可怕的、全球性的核浩劫的种种后果现在更加显而易见。……毫无疑问,我们正处于动荡的时代,我们需要一种伦理,一种得以生存的伦理…——1961年5月阿德莱斯蒂文森在斯蒂文森基金会开业仪式上的讲话
请回答:(1)概括材料一的观点。(不得照抄原文)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以后核战争没有爆发的主要原因。
3.单选题- (共4题)
5.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有人说“尼克松改变了世界。”但***却说“是世界改变了尼克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攻势 | B.中国经济建设蒸蒸日上 |
C.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 | D.中国实行不结盟外交政策 |
6.
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一书中,把一空间命名为“集市社会”,它有如一个蜂窝,每一个蜂窝以一个市镇为中心,由此向四方伸展出一些小路(有时是水路),通向周边的一、二十个村子;村落无法构成一个自给自足的生活单元。这种“集市社会”体现了
A.自然经济结构的封闭和紧密 |
B.地方自治模式在中国的普及 |
C.城镇在农村生活中的纽带作用 |
D.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日益加强 |
7.
1521年有教皇代表与马丁•路德辩论说:“信仰无法安稳地奠基于《圣经》,因为《圣经》就像软蜡一样,可以让每一个人随兴所至地扭或拉”。他们的主要分歧在于
A.教会是否腐败 | B.信仰是否必要 |
C.信徒能否仅仅依靠信仰得救 | D.《圣经》能否作为信仰的基础 |
8.
某班在高考历史备考专题复习中,老师要同学们对世界近代史的基本发展趋势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进行概括,那么你认为下面各项中不够准确的是
A.从封建神学到科学理性 | B.从君主制过渡到共和体制 |
C.从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 | D.从专制主义到政治民主 |
4.选择题- (共2题)
9.— Sam, how do you like the grammar book?
— Oh, I love it very much because it is so practical.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4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