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4题)
1.
(22分)不同的史书呈现不同的世界,也体现了世界史观的发展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4世纪基督教神学家圣·奥古期丁关于历史的终极是“上帝之国”在人间实现的思想,支配着中古时代的西欧史学。基督教史学的世界,等于基督教传播所及的世界。这个世界以欧洲为主体,外于此者,按基督教教理,除了圣地巴勒斯坦,都是应受天谴的异教土壤,理应排斥在洒受神忍的这个世界之外。
材料二司马迁的《史记》所记史事的地理范围被笼统地称为“天下”,东起朝鲜,西迄大夏、安息,几乎是亚欧大陆的一半,扩及公元前2世纪中国人所知道的世界,历代史家大都继承了司马迁的传统,在撰写本国史的同时,虽然薄于“蛮夷”,但毕竟包括了同时代已知的世界。
——以上材料摘编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卷
材料三《海国图志》六十卷,何所据?一据前两广总督林尚书所译西夷之《四洲志》,再据历代史志及明以来岛志及近日夷图、夷语。钩稽贯串,创榛辟莽,前驱先路。大都东南洋、西南洋增于原书者十之八,大小西洋、北洋、外大西洋增于原书者十之六。又图以经之,表以纬之,博参群议以发挥之。何以异于昔人海图之书?曰:彼皆以中土人谭(注:通“谈”)西洋,此则以西洋人谭西洋也。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魏源《海国图志》序
材料四 19世纪和20世纪初叶是一个由西方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霸权的时代。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接着发生的殖民地革命很快就结束了这种霸权……我们渐渐不情愿地认识到,在今天这个世界上,传统的以西方为导向的历史观已不合时宜,且具有误导性。为了理解变化了的情况,我们需要一个新的全球视角。尽管伴有种种精神求索的阵痛,但世界却完成了自己从旧到新的转变。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五中国自1840年开始现代化进程以来,……中国的现代化之路不会一帆风顺。现在的问题是中国将如何通过深化改革,跨越……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的(现代化)的陷阱。
——何清涟《现代化的陷阱》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古代史书在认知世界方面存在的局限。(2分)
(2)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在对世界的认知视野上有何重大变化?结合中外历史发展进程,分析其变化原因。(4分)
(3)根据材料四指出西方史学家世界史观的发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析。(6分)
(4)综合上述材料,从世界史观的发展变化中,可以得出什么认识?(4分)
(5)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五中“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的(现代化)的陷阱”的含义。(3分)面对这种形势,我国政府在改革的过程中应该如何应对?(3分)
材料一 4世纪基督教神学家圣·奥古期丁关于历史的终极是“上帝之国”在人间实现的思想,支配着中古时代的西欧史学。基督教史学的世界,等于基督教传播所及的世界。这个世界以欧洲为主体,外于此者,按基督教教理,除了圣地巴勒斯坦,都是应受天谴的异教土壤,理应排斥在洒受神忍的这个世界之外。
材料二司马迁的《史记》所记史事的地理范围被笼统地称为“天下”,东起朝鲜,西迄大夏、安息,几乎是亚欧大陆的一半,扩及公元前2世纪中国人所知道的世界,历代史家大都继承了司马迁的传统,在撰写本国史的同时,虽然薄于“蛮夷”,但毕竟包括了同时代已知的世界。
——以上材料摘编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卷
材料三《海国图志》六十卷,何所据?一据前两广总督林尚书所译西夷之《四洲志》,再据历代史志及明以来岛志及近日夷图、夷语。钩稽贯串,创榛辟莽,前驱先路。大都东南洋、西南洋增于原书者十之八,大小西洋、北洋、外大西洋增于原书者十之六。又图以经之,表以纬之,博参群议以发挥之。何以异于昔人海图之书?曰:彼皆以中土人谭(注:通“谈”)西洋,此则以西洋人谭西洋也。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魏源《海国图志》序
材料四 19世纪和20世纪初叶是一个由西方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霸权的时代。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接着发生的殖民地革命很快就结束了这种霸权……我们渐渐不情愿地认识到,在今天这个世界上,传统的以西方为导向的历史观已不合时宜,且具有误导性。为了理解变化了的情况,我们需要一个新的全球视角。尽管伴有种种精神求索的阵痛,但世界却完成了自己从旧到新的转变。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五中国自1840年开始现代化进程以来,……中国的现代化之路不会一帆风顺。现在的问题是中国将如何通过深化改革,跨越……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的(现代化)的陷阱。
——何清涟《现代化的陷阱》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古代史书在认知世界方面存在的局限。(2分)
(2)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在对世界的认知视野上有何重大变化?结合中外历史发展进程,分析其变化原因。(4分)
(3)根据材料四指出西方史学家世界史观的发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析。(6分)
(4)综合上述材料,从世界史观的发展变化中,可以得出什么认识?(4分)
(5)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五中“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的(现代化)的陷阱”的含义。(3分)面对这种形势,我国政府在改革的过程中应该如何应对?(3分)
2.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书同文”原本是孔子提出的文化理想。孔子的孙子子思作《中庸》,引述孔子的话说:“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
“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当时主要是小篆和隶书。大约郑重的场合用小篆,一般的情况用隶书。
不过,所谓“书同文”,因秦王朝统治之短暂,并没有真正完成。“书同文”的事业在汉初继续进行,实际上到汉武帝时代才可以说逐步走向定型了。经过了这一转折,汉代的文字和先秦的文字表现出相当大的差异,以致汉时的学者已经难以通晓先秦的文字。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
(1)据材料概括“书同文”的历史进程。(6分)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评述“书同文”。(9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书同文”原本是孔子提出的文化理想。孔子的孙子子思作《中庸》,引述孔子的话说:“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
“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当时主要是小篆和隶书。大约郑重的场合用小篆,一般的情况用隶书。
不过,所谓“书同文”,因秦王朝统治之短暂,并没有真正完成。“书同文”的事业在汉初继续进行,实际上到汉武帝时代才可以说逐步走向定型了。经过了这一转折,汉代的文字和先秦的文字表现出相当大的差异,以致汉时的学者已经难以通晓先秦的文字。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
(1)据材料概括“书同文”的历史进程。(6分)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评述“书同文”。(9分)
3.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胡适指出:民十三以后,他(孙中山)改造的国民党成为一个簇新的社会重心……这四五年来,又渐渐失去做社会重心的资格了……我们如果平心估量这二十多年的盘账单,终不能不承认我们在这个民国时期确然有很大进步。
傅斯年指出:“国民党今日之站得住者,不是他自身充分的有站得住的力量,乃是其他结合没有站得住的力量。”“今日之大难题,即在国民党自身弄得没有办法,而中国并没有任何政治力量可以取而代之。”
蒋廷黻指出:“所谓中央政府的缺点,许多是因为他是中央,全国注目所在,一有错处,容易发现……实在中央政府大概说来要比地方政府高明。”
——以上材料均选自1932年创刊的《独立评论》
(1)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说明材料中“失去做社会重心的资格了”及“这个民国时期确然有很大进步”的理由。(6分)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综合评述上述历史人物的态度。(9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胡适指出:民十三以后,他(孙中山)改造的国民党成为一个簇新的社会重心……这四五年来,又渐渐失去做社会重心的资格了……我们如果平心估量这二十多年的盘账单,终不能不承认我们在这个民国时期确然有很大进步。
傅斯年指出:“国民党今日之站得住者,不是他自身充分的有站得住的力量,乃是其他结合没有站得住的力量。”“今日之大难题,即在国民党自身弄得没有办法,而中国并没有任何政治力量可以取而代之。”
蒋廷黻指出:“所谓中央政府的缺点,许多是因为他是中央,全国注目所在,一有错处,容易发现……实在中央政府大概说来要比地方政府高明。”
——以上材料均选自1932年创刊的《独立评论》
(1)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说明材料中“失去做社会重心的资格了”及“这个民国时期确然有很大进步”的理由。(6分)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综合评述上述历史人物的态度。(9分)
4.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郑官应(1842-1923,又名郑观应)的一生是与中国近代史相始终的,是旧中国的一个缩影。他认为要把中华民族从危亡中拯救出来,就必需承认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面临着一个三千来未有大变局,因此中国也需要变。他认定要与资本主义列强抗衡,就“不得不亟思控制,因变达权”。他呈给光绪的《盛世危言》的自序写道:“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
——摘编自汪熙《论郑官应》原载《历史研究》1982年第1期
材料二郑官应指出,那些西洋人恃以雄峙海外的科学技术是“积数百年研究之功始得,一旦贯通其学,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非偶然矣”。由此而提出组织力量译述西学,设学堂培养人才的建议。其次,他把西学分为天学、地学、人学三部分。所谓“人学”,既包括语言、文字,也包括一切政教、刑法、食货、制造、商贾、工技诸艺。由此得出的逻辑的结论,就是学习西学不仅是学习“长技”,而且要学习西方几乎所有的人文科学。郑官应说“欲强国先富国,欲富国先富民,而富民之道则不外以实业为总枢,欧美各国历史昭昭可考。”即要抵御外国的侵略就必须民富,而民富又必须国强来保护;要民富、国强则必须改革政治,削减君权,实行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君主立宪。他认为专制政体对外已丧失御侮的力量,对内也不具有保护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能力。
——摘编自汪熙《论郑官应》原载《历史研究》1982年第1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郑官应对中国时局以及对西学的认识。(8分)
(2)郑官应的思想在当时很有代表性,简要说明这种思想出现的历史背景。(7分)
材料一郑官应(1842-1923,又名郑观应)的一生是与中国近代史相始终的,是旧中国的一个缩影。他认为要把中华民族从危亡中拯救出来,就必需承认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面临着一个三千来未有大变局,因此中国也需要变。他认定要与资本主义列强抗衡,就“不得不亟思控制,因变达权”。他呈给光绪的《盛世危言》的自序写道:“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
——摘编自汪熙《论郑官应》原载《历史研究》1982年第1期
材料二郑官应指出,那些西洋人恃以雄峙海外的科学技术是“积数百年研究之功始得,一旦贯通其学,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非偶然矣”。由此而提出组织力量译述西学,设学堂培养人才的建议。其次,他把西学分为天学、地学、人学三部分。所谓“人学”,既包括语言、文字,也包括一切政教、刑法、食货、制造、商贾、工技诸艺。由此得出的逻辑的结论,就是学习西学不仅是学习“长技”,而且要学习西方几乎所有的人文科学。郑官应说“欲强国先富国,欲富国先富民,而富民之道则不外以实业为总枢,欧美各国历史昭昭可考。”即要抵御外国的侵略就必须民富,而民富又必须国强来保护;要民富、国强则必须改革政治,削减君权,实行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君主立宪。他认为专制政体对外已丧失御侮的力量,对内也不具有保护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能力。
——摘编自汪熙《论郑官应》原载《历史研究》1982年第1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郑官应对中国时局以及对西学的认识。(8分)
(2)郑官应的思想在当时很有代表性,简要说明这种思想出现的历史背景。(7分)
2.单选题- (共4题)
5.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说过:当英国进行了工业革命,法国进行了政治革命的时候,德国进行的是、也只能是思想革命。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A.马、恩的判断体现了对德国革命的失望心情 |
B.不同类型的革命是由不同的民族性格决定的 |
C.三种类型的革命极大地塑造了近代西方文明 |
D.革命由经济、政治再到思想领域,符合唯物史观 |
6.
《1972年中美关系解冻原因论析》一文在论述“尽早结束同中国僵持20年之久的敌对状态,已经成为美国政府的一个刻不容缓的外交课题”时,下列言论可以作弄为依据的是()
①“中国的潜力极大,任何敏感的外交政策都不能加以忽视或拒绝考虑。”
②“一个比较稳定的国际体系必须反映出中国巨大的实力和潜力。”
③“如果没有中国这个拥有7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要建立稳定和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
④“考虑到将来,在我和苏联人进行对话时,我也可能需要在中国问题上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
①“中国的潜力极大,任何敏感的外交政策都不能加以忽视或拒绝考虑。”
②“一个比较稳定的国际体系必须反映出中国巨大的实力和潜力。”
③“如果没有中国这个拥有7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要建立稳定和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
④“考虑到将来,在我和苏联人进行对话时,我也可能需要在中国问题上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
A.②③④ | B.①②③④ | C.①②③ | D.①②④ |
7.
对“情”和“趣”的提倡成为明代后期诗文理论突出的现象之一。汤显祖说“世民为情,情生诗歌”;袁宏道说“世人难得者唯趣”,“入理愈深,然去趣愈远矣”,因此提倡“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①程朱理学的日益僵化
②商业的发展与市民阶层的扩大
③再现挑战正统、提倡个性的思想活跃局面
④西方人文主义兴起并传入中国
①程朱理学的日益僵化
②商业的发展与市民阶层的扩大
③再现挑战正统、提倡个性的思想活跃局面
④西方人文主义兴起并传入中国
A.①②③ | B.②③ |
C.①② | D.②③④ |
3.选择题- (共5题)
11.如图,△ABO三个顶点的坐标分别为A(2,4),B(6,0),O(0,0),以原点O为位似中心,把这个三角形缩小为原来的 {#mathml#}{#/mathml#} ,可以得到△A′B′O,已知点B′的坐标是(3,0),则点A′的坐标是{#blank#}1{#/blank#}.
12.如图,△ABO三个顶点的坐标分别为A(2,4),B(6,0),O(0,0),以原点O为位似中心,把这个三角形缩小为原来的 {#mathml#}{#/mathml#} ,可以得到△A′B′O,已知点B′的坐标是(3,0),则点A′的坐标是{#blank#}1{#/blank#}.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4道)
选择题:(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