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4题)
材料一作坊里的日本人有“心灵紧闭”但“眼观八方”的特征。他们在数百年不被外族征服的优越中,在精神层面上向来蔑视一切外来文化。但出门便是深深的海洋而且资源贫乏的现实,又使他们充满生存危机感,所以在技能层面非常注重乃至模仿先进的东西。在国弱时,他们谦卑地对外点头哈腰,默默拿来先进才智,然后悄悄的在作坊里加班加点地消化,乃至超越。一旦确信自己在技能上超越了别国,便会出奇不意地创造神话。
——《作坊里的日本》
材料二对被侵略地区而言,……它原有的文明难以抵御欧洲国家的入侵,要继续生存,就必须进行变革。……在这些国家,由于“传统”和“变革”之间力量对比配置不同,各自的社会、文化态度不同,因此现代化的道路不同,发展的速度也不同。
——钱乘旦《再论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
(1)结合日本19世纪下半期改革的相关史实,说说日本人是如何“‘心灵紧闭’但‘眼观八方’”的?他们创造了怎样的“神话”?
(2)依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下半期中、日两国改革的共同原因,及其改革结果不同的原因。
材料一梭伦诗作里有这样的篇章:你们这些财物山积,丰衣足食且有余的人/应当抑制你们贪婪的心情,压制它,使它平静/应当抑制你们傲慢的情怀,使它谦逊/不要以为要什么有什么,我们绝不会永远服从。为此,梭伦在雅典公民中推行以财产为依据、划分等级,以分享政治权利的民主改革。
——《雅典政制》(亚里士多德著)
材料二商鞅在变法过程中,废除世卿世禄制,“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分为二十级爵);为斗私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以致“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所谓“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王安石的变法措施引发了当时诸多议论,苏辙以为:“(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嫉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司马光认为:”王安石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民失业。穷愁无告。——苏辙《栾城三集》和《续资治通鉴长编》
(1)根据材料一,梭伦对贵族政治的态度是什么?为此他所采取的按财产等级分配政治权利的措施有什么影响?(2)根据材料二,商鞅变法对贵族政治又持有什么态度?为此而采取的改革措施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新法”遭到废除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上述材料所涉及的改革都针对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在事实上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它们给你提供了怎样的历史启迪?
材料一 19世纪中叶,俄国9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农村,农村人口一半以上是农奴。农奴每周被迫在领主的庄园内无偿劳动三四天,然后才能利用其他时间耕种自己的少得可怜的份地,还要承担很重的赋税。
《简明世界通史》
材料二农奴在适当的时候将获得自由农村居民的一切权利……农民有权利赎买他们居住的房屋,并在获得地主同意后,赎买分配给他们长期使用的土地和其他附属地作为私产。农民这样获得一定数量的土地为私产后,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私产的完全自由的农民。
1861年沙皇颁布的解放农奴宣言
为了加强对改变后农民的控制。政府把农民组织在旧有的农民村社中,实行连环保。村社在名义上由农民选举公职人员,实行“自治”,但又规定村社隶属于地方行政机构,必须执行政府的一切法令;地主有权否决村社的任何决议,有权要求撤换村社公职人员。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材料三改革后,农村的自然经济转化为小商品经济,贫富不均的现象日益严重。出现了阶级分化,农村中分化出一些资本家性质的农业经营者,他们用多种方式积累资本,添置新式农具,购置耕地,雇佣大批劳动力,发展资本主义农业。
(1)综合上述材料,指出1861改革后的俄国农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上述变化对俄国社会近代化有何重大影响?
材料四据统计,1860~1890年,俄国的生铁产量增加了2倍,钢产量和棉纺织业的产值都增加了3倍,而煤炭产量的增加则超过了19倍,石油产量猛增了2000多倍。在此期间,俄国的整个工业产量增加了6倍,铁路增加了35倍多。
《世界近现代史》
(3)材料四反映了怎样的历史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材料一 漠北的突厥、铁勒等部民众向唐太宗说:“臣等既为唐民,往来天至尊所知诣父母。” ——《资治通鉴》卷一九三
材料二 正是在贞观年间,玄奘法师赴印度求法17年,载誉归国后受到至高礼遇,唐太宗令大臣、僧众出城高接远迎,又多次在宫中接见玄奘,与之谈经论道,倍加褒奖,颇有相逢恨晚之叹。朝廷还修建大慈恩寺及翻经院,让玄奘在那里著书立说,传经布道。
——转引自傅璇琮《唐代文化研究》
材料三 康熙说:“昔秦兴土石之工,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 ——康熙《瀚海》
材料四 康熙亲自向南怀仁等传教士学习几何学、测量学,解剖学和医学,并在宫中设实验室,进行化学和药学的研究。康熙于1692年3月22日发布敕令,准许天主教在中国自由传教,敕令指出:天主教的教义大致与中国礼教相符。中国政府既容许人民信奉喇嘛教、佛教、回教等诸外来宗教,自无禁绝基督信仰的理由。 ——《康熙帝传》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漠北突厥族视唐太宗如父母的依据。
(2)据材料一和材料三,指出唐太宗和康熙帝处理民族关系的相似之处,这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何影响?
(3)比较材料二和材料四,说明唐太宗和康熙帝对待外来文化的相似态度及其共同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从封建统治的角度,对唐太宗和康熙帝予以恰当的评价。
2.单选题- (共7题)
①全体雅典居民对国家大事都享有决策权
②民主制的需求促进了雅典雄辩术的发展
③公民在演说诱导下做出的判断未必正确
④雅典的民主政治促进了智者学派的兴起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 | C.②④ | D.②③ |
A.民主政治是金钱政治 |
B.美国的两个执政党都是资产阶级利益的代表 |
C.美国民主政治的实质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
D.民主政治必须有一定的物质基础作保证 |
A.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
B.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
C.土地国有制度不断完善 |
D.井田制在历史上完全消失 |
A.集市商品交易种类繁多 | B.定期的集市在乡村出现 |
C.商品贸易以服务农耕为主 | D.市的时间和空间限制被打破 |
A.严重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
B.远远地落后于生产力发展水平 |
C.没有把经济建设放在首要位置 |
D.过分地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
A.绘画艺术 | B.书法艺术 | C.篆刻艺术 | D.戏剧表演 |
A.中国人由仇视西方到崇拜西方 | B.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 |
C.由中国中心到西方中心的变化 | D.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到和解 |
3.选择题- (共9题)
根据材料请你回答:
①生活离不开法律
②对违法犯罪行为必须严厉打击
③法高于人,法大于权的原则
④触犯法律必将受刑罚处罚
指出下列句子采用的修辞手法,并选一句仿写。
A拟人 B比喻 C设问 D反问 E对比
①羊群走到那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blank#}1{#/blank#}
②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blank#}2{#/blank#}
③生活在沙漠中的白杨树,难道没有给我们有益的启迪吗?{#blank#}3{#/blank#}
仿句:{#blank#}4{#/blank#}
指出下列句子采用的修辞手法,并选一句仿写。
A拟人 B比喻 C设问 D反问 E对比
①羊群走到那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blank#}1{#/blank#}
②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blank#}2{#/blank#}
③生活在沙漠中的白杨树,难道没有给我们有益的启迪吗?{#blank#}3{#/blank#}
仿句:{#blank#}4{#/blank#}
王某在高中学习期间,经常违反纪律,对师长的批评教育置若罔闻。一天,他和社会上的不良青年一起,向低年级同学索要钱财,并将对方打伤,被公安机关拘留。出来后,王某仍不思悔改,在社会上常寻衅滋事,在一次打架斗殴中将他人打伤致残,被人民法院依法判处有期徒刑。王某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给青少年的警示有 ( )
①不能与社会上的人来往
②要自觉接受家庭、学校的教育
③要学法守法,增强法律意识
④要防微杜渐,勿以恶小而为之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7道)
选择题:(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