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比较是历史研究的重要方法,通过比较,可以认识客观事物的特性和本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话题一古代中外政权机构比较
材料一:秦统一后,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掌行政、军事和监察之权。西汉时期,官僚政治制度继续发展。当时宰相权力很大,不仅负责全国的行政事务,而且又可以管官员的任用以及赏罚,有时还参与军事行动的指挥策划。相府在当时是中央政府最庞大的机关。
材料二:雅典国家形成之初,梭伦改革前,战神山议事会是国家权力结构的中枢。贵族借助这个机构操纵了立法、行政、司法大权。
(1)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西汉时期和雅典梭伦改革之前,在国家权力的运行上分别面临什么问题?(4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解决国家权力运行的问题,西汉和雅典分别形成了怎样的制度?(4分)
话题二英法两国代议制发展进程比较
材料三: 英法两国代议制确立、发展的简要进程
——摘自《欧洲近现代历史上宪政民主政制的生成、建构与演进》
概括材料三两国在代议制确立过程中各自呈现的特点。(8分)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权利法案》和1875年宪法在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建设方面的贡献。(4分)
话题一古代中外政权机构比较
材料一:秦统一后,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掌行政、军事和监察之权。西汉时期,官僚政治制度继续发展。当时宰相权力很大,不仅负责全国的行政事务,而且又可以管官员的任用以及赏罚,有时还参与军事行动的指挥策划。相府在当时是中央政府最庞大的机关。
材料二:雅典国家形成之初,梭伦改革前,战神山议事会是国家权力结构的中枢。贵族借助这个机构操纵了立法、行政、司法大权。
(1)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西汉时期和雅典梭伦改革之前,在国家权力的运行上分别面临什么问题?(4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解决国家权力运行的问题,西汉和雅典分别形成了怎样的制度?(4分)
话题二英法两国代议制发展进程比较
材料三: 英法两国代议制确立、发展的简要进程
英国 | ①1688年光荣革命,通过妥协不流血的和平手段,英国君主立宪制逐步建立起来。 ②1689年《权利法案》限制王权,明确了议会至上原则。 ③1701年《王位继承法》进一步限制王权。 ④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形成,英王统而不治 ⑤1832年议会改革,以妥协方式扩大民主。 ⑥1867和1884年英国两次议会改革,民主制日趋完善。 |
法国 | ①1789年巴黎人民武装起义。法国大革命爆发,《人权宣言》颁布 ②1791年宪法,宣布法国为君主立宪制国家。 ③1792年巴黎人民第二次武装起义,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④1804年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制订拿破仑宪法。 ⑤1815年波旁王朝复辟,颁布钦定宪法。 ⑥1848年二月革命,建立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⑦1852年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 ⑧1871年建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⑨1875年法国议会以353对352的一票多数通过了宪法,确立了共和制。 |
——摘自《欧洲近现代历史上宪政民主政制的生成、建构与演进》
概括材料三两国在代议制确立过程中各自呈现的特点。(8分)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权利法案》和1875年宪法在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建设方面的贡献。(4分)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他说:“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
——摘自孙成木《俄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 1868年4月的一天,日本京都皇宫的大殿内,天皇率领群臣宣读誓词:“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上下一心,大展经论;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必人心不倦;破历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这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五条誓文”。
——摘自人教版历史选修1
材料三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上谕,上谕说:“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惟是风气尚未大开,论说莫衷一是,或托于老成忧国,以为旧章必应墨守,新法必当摈除,从喙哓哓,空言无补。……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教空疏迂谬之弊”。以皇帝名义“诏定国是”,其目的是“以变法为号令之宗旨,以西学为臣民之讲求,著为国是,以定众向.然后变法之事乃决.人心乃一,趋向乃定。”
——摘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请回答: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三则材料所反映的三国解决社会危机的角度(或者侧重点)有何不同?(6分)
(2)三则材料中的三位君主都参与了改革,分别指出他们在改革中的作用。(6分)
(3)材料三的改革与材料一、二在核心主张、局限性、改革方式上的相同之处是什么?(3分)
(4)三国改革出现了不同的结果:俄日崛起,中国改革失败。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改革的因素主要有哪些?(3分)
材料一 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他说:“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
——摘自孙成木《俄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 1868年4月的一天,日本京都皇宫的大殿内,天皇率领群臣宣读誓词:“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上下一心,大展经论;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必人心不倦;破历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这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五条誓文”。
——摘自人教版历史选修1
材料三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上谕,上谕说:“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惟是风气尚未大开,论说莫衷一是,或托于老成忧国,以为旧章必应墨守,新法必当摈除,从喙哓哓,空言无补。……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教空疏迂谬之弊”。以皇帝名义“诏定国是”,其目的是“以变法为号令之宗旨,以西学为臣民之讲求,著为国是,以定众向.然后变法之事乃决.人心乃一,趋向乃定。”
——摘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请回答: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三则材料所反映的三国解决社会危机的角度(或者侧重点)有何不同?(6分)
(2)三则材料中的三位君主都参与了改革,分别指出他们在改革中的作用。(6分)
(3)材料三的改革与材料一、二在核心主张、局限性、改革方式上的相同之处是什么?(3分)
(4)三国改革出现了不同的结果:俄日崛起,中国改革失败。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改革的因素主要有哪些?(3分)
2.单选题- (共3题)
3.
《十二铜表法》规定:“凡在自己的土地和邻地之间筑篱笆的,不得越过自己土地的界限;筑围墙的应留空地一尺;挖沟的应留和沟深相同的空地;掘井的应留空地六尺;栽种橄榄树和无花果树的,应留空地九尺;其他树木留五尺。”该法令说明古罗马
A.利用法律调解公民之间的纠纷 |
B.通过法律保护公民私有财产 |
C.用法律维护市容市貌 |
D.用法律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
4.
若某人非法杀死另一个人的奴隶或牲畜,应当以去年奴隶与该牲畜的最高价格赔偿受损害人;若某人非法损坏了另一个人的物品,应以近三年该物品的最高价赔偿之。这说明罗马法
A.内容丰富翔实,应用性强 |
B.量刑有理有据,保障平民权益 |
C.协调社会矛盾,巩固统治 |
D.涉及民事诉讼,保护私有财产 |
5.
罗马法的监护制度非常完备,早在《十二铜表法》中就有对具有权利能力、但不具备或者不完全具备行为能力的人要实行扶助和保护的规定,其中包含对未满14岁的男子、未满12岁的女子等未成年人的监护。该项规定直接凸显出罗马法的
A.社会公正和谐思想 | 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
C.人文主义精神 | D.人生而自由意识 |
3.选择题- (共5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3道)
选择题:(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