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湖南省衡阳市高三联考文综历史试卷(一)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9502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7/7/20

1.材料分析题(共4题)

1.
(选修3:20世纪战争与和平)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12年3月21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关于叙利亚问题联合特使的“主席声明”。该声明内容主要是在尊重叙利亚主权和领土完整以及《联合国宪章》的原则基础上,欢迎安南被任命为联合特使。声明表示,安理会将全面支持安南的斡旋工作,并呼吁叙利亚各方面积极配合安南的和平行动。
主席声明在内容上较西方提出的决议草案具有以下几点主要变动:第一,强调尊重叙利亚主权和领土完整以及《联合国宪章》的基本原则;第二,没有包含或者暗示涉及政权更迭的内容;第三,没有涉及武力干预、制裁或威胁使用制裁的内容;第四,没有片面地向叙利亚政府施压或者使用强烈谴责叙利亚当局暴力镇压等内容。
(1)根据材料归纳联合国在叙利亚问题上发挥了哪些积极作用。
(2)与国联相比,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联合国能够发挥更大作用的原因是什么?
2.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董仲舒说上曰:“古者税民不过什一,其求易共;使民不过三日,其力易足。……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仟佰,贫者无立锥之地。……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男子授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女授露田20亩,不授桑田。死亡者或年满70岁后免课者,露田归还国家。桑田为世业,身死不还官,桑田须种一定数量的桑、榆、枣树等。不适合桑蚕的地方,改授麻田,男子10亩、女子5亩。露田、麻田均不得买卖,桑田也限制买卖。
——据《魏书》卷一百一十译编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两次土地制度改革的突出特征以及对当时社会发展产生的共同影响。(8分)(2)较之于商鞅变法时期的土地制度,北魏的均田制有何积极意义?谈谈你对“富者田连仟佰,贫者无立锥之地”的认识。(7分)
3.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英国没有“宪法”,严格地说,是没有写成文字的宪法。英国“宪政”建筑在传统基础之上,因此“成文的”宪法更牢固……
英国“宪政”是由许多先例、律令和司法案例组成的不定型体,其中“习惯”起决定的作用。英国宪法有些部分写成文字(如历年的案例),有些部分则不成文,而仅仅是以前发生过的事。先例在英国政治制度中起很重要的作用,时至今日,英国政府的权力、上下院的职能、首相产生的办法、政府更替的规则等,所有这些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至关重要的方面,都是由“习惯”确定其原则的,并没有写成文字。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主要就建立在传统所规定的约定俗成之上,似乎并不需要一部成文的“宪法”。
——钱乘旦《日落斜阳:20世纪英国》
材料二 我们的结论是,党争的原因不能排除,只有用控制其结果的方法才能求得解决。这样来看问题,可以得出结论:一种纯粹的民主政体——这里我指的是由少数公民亲自组织和管理政府的社会——不能制止派别斗争的危害。
共和政体,我是指采用代议制的政体而言,情形就不同了,它能保证我们正在寻求的矫正工作。让我们来研究一下它和纯粹的民主政体的差别,我们就能理解矫正的性质以及它必然会从联邦得到的功效。
民主政体和共和政体的两大区别是:第一,后者的政府委托给由其余公民选举出来的少数公民;第二,后者所能管辖的公民人数较多,国土范围也较大。
因此,很清楚,共和政体在控制党争影响方面优于民主政体之处,同样也是大共和国胜于小共和国之处,也就是联邦优于组成联邦的各州之处。
——[美]汉密尔顿《联邦党人文集》
(1)据材料一归纳,英国宪政制度发展的突出特点。(7分)
(2)材料二中民主政体和共和政体的含义分别是什么?(4分)作者选择共和政体的理由是什么?(4分)
4.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甘地认为,非暴力抵抗是印度争取摆脱英国殖民桎梏的唯一正确方法;同时,他认为非暴力抵抗并不意味着对外国统治和其他罪恶的屈服。他写道:“我深信假如只有在怯懦和暴力两者之间加以选择时,我将劝人选择暴力——我宁愿要印度采用暴力来保护自己的荣誉,而不愿印度卑躬屈膝、含垢忍辱地听人家侮辱,失去自己的荣誉。可是我认为非暴力比暴力高明得多。”“因此我并不是因为印度衰弱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主义,而正是因为认识了印度的力量我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主义。”
——王春良《世界现代史诸问题》
(1)材料中甘地选择非暴力主义的理由是什么?(不得摘抄原文)实际原因又是什么?并请说明之。(9分)
(2)有人认为:“非暴力”抵抗运动实际上是号召群众逃避斗争,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并说明你的理由。(6分)

2.单选题(共7题)

5.
美国学者斯科特戈登认为:“美国的政治发展……并没有摒弃英格兰的政治遗产;相反,美国政治重建的设计师试图保持并完善这种遗产。”以下对于“政治遗产”理解正确的是
A.美英两国政治上都实行代议制
B.政党政治是美英政治的核心
C.美国三权分立思想来自于英国
D.美国学习英国实行联邦制
6.
1930年李立三在《怎样准备夺取一省与几省政权的胜利的条件》中强调:“夺取一省与几省政权,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想‘以乡村包围城市’,‘单凭红军来夺取城市’,都只是一种幻想,一种绝对错误的观念。”李立三以上认识产生的根源是
A.受共产国际的影响
B.对苏俄模式的迷信
C.缺乏对中国国情的了解
D.基于无产阶级的革命地位
7.
下面是全国政协第十届一次会议委员名册变化图表。图表反映了
A.中共在政协中的领导地位
B.政协是统一战线性质的组织
C.民主监督是政协的主要职能
D.政协是不可或缺的国家权力机关
8.
下图所示欧洲政治版图的变化反映出的趋势是

A.世界政治全球化     B. 世界格局多极化
B.“冷战”愈演愈烈 D. 大国控制力削弱
9.
明末清初文人叶梦得在《阅世编》中记载,苏、淞地区“地产木棉,纺绩成布,衣被天下,而民间赋税公私之费亦赖以济,故种植之广,与粳稻等”。从这段史料中我们可以得出的历史信息不包括
A.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B.工商税与农业税持平
C.区域间长途贩运较为发达D.农业经济形成区域特色
10.
《吕氏春秋·上农》载:“古先圣王之所以导其民者,先务於农。民农非徒为地利也,贵其志也。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后稷曰:‘所以务耕织者,以为本教也。’”古先圣王倡导“先务於农”主要是为了(   )
A.安边境B.尽地利C.稳秩序D.抑商业
11.
有史学家评论道:“须知那个时候的中国,要在充斥封建主义旧文化的天地里容纳若干资本主义的新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更好的宗旨来。”此观点强调了“中体西用”
A.充斥封建主义的旧文化
B.容纳资本主义的新文化
C.符合当时的国情
D.是理想的救国方案

3.选择题(共7题)

12.施行人工降雨时,是飞机在云层里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干冰迅速{#blank#}1{#/blank#}而吸热,使云层中水蒸气急剧遇冷而{#blank#}2{#/blank#}成小冰晶.小冰晶逐渐变大,在下落中又{#blank#}3{#/blank#}成水滴落下来.(以上均选填物态变化名称)
13.

如图所示,竖直平面内的轨道ABCD由水平轨道AB与光滑的四分之一圆弧轨道CD组成,AB恰与圆弧CD在C点相切,轨道固定在水平面上.一个质量为m的小物块(可视为质点)从轨道的A端以初动能E冲上水平轨道AB,沿着轨道运动,由DC弧滑下后停在水平轨道AB的中点.已知水平轨道AB长为L.求:

14.

如图所示,竖直平面内的轨道ABCD由水平轨道AB与光滑的四分之一圆弧轨道CD组成,AB恰与圆弧CD在C点相切,轨道固定在水平面上.一个质量为m的小物块(可视为质点)从轨道的A端以初动能E冲上水平轨道AB,沿着轨道运动,由DC弧滑下后停在水平轨道AB的中点.已知水平轨道AB长为L.求:

15.

重为500N的物体放在水平地面上,与地面的滑动摩擦因数为μ=0.2,在大小为F=500N,方向与水平面成α=37°斜向上的拉力作用下前进l=10m,(sin37°=0.6,cos37°=0.8)在此过程中力F做功为(   )

16.

汽车与路面的动摩擦因数为μ,公路某转弯处半径为R(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问:

17.

某同学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利用两个大小相同的小球做对心碰撞来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图中AB是斜槽,BC是水平槽,它们连接平滑,O点为重锤线所指的位置.实验时先不放置被碰球2,让球1从斜槽上的某一固定位置G由静止开始滚下,落到位于水平地面的记录纸上,留下痕迹,重复10次.然后将球2置于水平槽末端,让球1仍从位置G由静止滚下,和球2碰撞.碰后两球分别在记录纸上留下各自的痕迹,重复10次.实验得到小球的落点的平均位置分别为 M、N、P.

18.

如图所示,在发射地球同步卫星的过程中,卫星首先进入椭圆轨道I,然后在Q点通过改变卫星速度,让卫星进入地球同步轨道Ⅱ,则(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7道)

    选择题:(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