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述题- (共1题)
1.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图1 古丝绸之路示意图

图2 1840年的世界经济
比较图1和图2,提取两项有关世界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图1 古丝绸之路示意图

图2 1840年的世界经济
比较图1和图2,提取两项有关世界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2.材料分析题- (共4题)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宋初统治者面临着两大难题:一是动乱的隐患远未消除。内有武臣拥兵自重,掣肘皇权,外有契丹重兵胁边,伺机进犯;二是急需充实和调整各级统治机构,稳定社会秩序,恢复经济和各项事业。为了应付当务之急和谋求久安之策,宋初统治者确定了“尚文抑武”的治国方略。宋初统治者在政权建设和各项事业中需要大批统治人才,尤其需要重用和补充大批文职官员。还有,宋初形成的新旧贵族仍有很大的政治权力和社会影响,借选士制度来摧毁和消除新旧贵族家庭垄断官员的隐患并建立有利于巩固专制政治的官员晋升制度,是统治者必然的政治诉求。宋初在继承隋唐科举制度的基础上,增加了科举取士名额,确定殿试制度,提高录取后的待遇,完善科举考试的程序(如“封弥、誊录”诸法),使宋代科举呈现出一派新的气象。
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主持变法,在其建议下宋神宗于熙宁四年(公元1071)下令废除诗赋、明经诸科;进士科不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等;颁发王安石的《三经新义》,并把《易官义》《诗经》《书经》《周礼》《礼记》称为大经,《论语》《孟子》称为兼经,定为应考士子的必读书,规定进士考试为四场:一场考大经,二场考兼经,三场考论,最后一场考策。殿试仅考策,限千字以上。
——摘编自王炳照《北宋的科举制度改革及其历史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初科举制改革的目的。
(2)比较北宋初期和中期的科举制改革,指出王安石改革科举制的特别之处。分析其实际效果。
材料:宋初统治者面临着两大难题:一是动乱的隐患远未消除。内有武臣拥兵自重,掣肘皇权,外有契丹重兵胁边,伺机进犯;二是急需充实和调整各级统治机构,稳定社会秩序,恢复经济和各项事业。为了应付当务之急和谋求久安之策,宋初统治者确定了“尚文抑武”的治国方略。宋初统治者在政权建设和各项事业中需要大批统治人才,尤其需要重用和补充大批文职官员。还有,宋初形成的新旧贵族仍有很大的政治权力和社会影响,借选士制度来摧毁和消除新旧贵族家庭垄断官员的隐患并建立有利于巩固专制政治的官员晋升制度,是统治者必然的政治诉求。宋初在继承隋唐科举制度的基础上,增加了科举取士名额,确定殿试制度,提高录取后的待遇,完善科举考试的程序(如“封弥、誊录”诸法),使宋代科举呈现出一派新的气象。
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主持变法,在其建议下宋神宗于熙宁四年(公元1071)下令废除诗赋、明经诸科;进士科不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等;颁发王安石的《三经新义》,并把《易官义》《诗经》《书经》《周礼》《礼记》称为大经,《论语》《孟子》称为兼经,定为应考士子的必读书,规定进士考试为四场:一场考大经,二场考兼经,三场考论,最后一场考策。殿试仅考策,限千字以上。
——摘编自王炳照《北宋的科举制度改革及其历史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初科举制改革的目的。
(2)比较北宋初期和中期的科举制改革,指出王安石改革科举制的特别之处。分析其实际效果。
3.
在(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19世纪末,犹太人兴起“犹太复国运动”,要在巴勒斯坦重建犹太国家,得到英美大力支持。英国对该地区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一方面允许阿拉伯人单独建国,另一方面又支持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复国。1917年11月英国外交大臣贝尔福发出“贝尔福宣言”,声称英国政府“赞成在巴勒斯坦为犹太人建立一个民族之家,并为达到目的而尽最大的努力”。1947年联合国通过了巴勒斯坦分治决议,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独立的阿拉伯国家和犹太国家01948年5月,以色列国成立。
材料二第四次中东战争后,埃及总统萨达特在尼罗河畔休息时,一直冥思苦想,考虑如何尽早收复西奈半岛的广阔国土。在反思了中东战争后,他突然意识到问题的结症也许就在于阿拉伯人和犹太人之间从一开始就没能建立起起码的信任——整整两代人受到的教育都是要把对方看作不共戴天的敌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中东地区矛盾冲突激烈的原因。(8分)
(2)材料二中萨达特的思考有何积极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阻碍中东和平进程的因素。(7分)
材料一 19世纪末,犹太人兴起“犹太复国运动”,要在巴勒斯坦重建犹太国家,得到英美大力支持。英国对该地区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一方面允许阿拉伯人单独建国,另一方面又支持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复国。1917年11月英国外交大臣贝尔福发出“贝尔福宣言”,声称英国政府“赞成在巴勒斯坦为犹太人建立一个民族之家,并为达到目的而尽最大的努力”。1947年联合国通过了巴勒斯坦分治决议,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独立的阿拉伯国家和犹太国家01948年5月,以色列国成立。
材料二第四次中东战争后,埃及总统萨达特在尼罗河畔休息时,一直冥思苦想,考虑如何尽早收复西奈半岛的广阔国土。在反思了中东战争后,他突然意识到问题的结症也许就在于阿拉伯人和犹太人之间从一开始就没能建立起起码的信任——整整两代人受到的教育都是要把对方看作不共戴天的敌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中东地区矛盾冲突激烈的原因。(8分)
(2)材料二中萨达特的思考有何积极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阻碍中东和平进程的因素。(7分)
4.
材料一:《民法典》采纳了1789年的社会原则:个人自由、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国家世俗化、信仰自由和选择职业的自由。这就是为什么这部法典在欧洲成为法国革命的象征,不论传入什么地方,它都提供了现代社会的基本法则。
(2)材料二中对拿破仑《民法典》的评价是否与材料一相矛盾?为什么?
——(法)乔治•勒费弗尔《拿破仑时代》
材料二:拿破仑在其所有征服地区都贯彻法国革命的一些基本原则。他废除封建制度和农奴制,承认所有公民的平等,实施其著名的法典。……对拿破仑来说,最致命的是他于1812年侵入俄国时所遇到的俄国各阶层人士的激烈抵抗。这种抵抗正像冰天雪地一样,造成拿破仑大军的灾难性的毁灭。从俄国冰冻的平原上开始,拿破仑的事业便一落千丈,并不可避免地在厄尔巴岛上结束了。因而,法国革命的思想意识对其创始人发生了反作用。拿破仑所“冒犯”的人民先是因“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而觉醒并充满热情,然后又在其导师背叛自己的原则时转而反对其导师。——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拿破仑制定《民法典》所起的作用。(2)材料二中对拿破仑《民法典》的评价是否与材料一相矛盾?为什么?
5.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改变政教合一的封建专制制度,凯末尔采取了三项带有决定性的政治措施:消灭苏丹制、宣布共和国、废除哈里发制。土耳其政府撤销了宗教基金事务部,废除了宗教法和宗教法院,确定了国民议会的立法权;规定学习必须提供非宗教的现代化教育,加强土耳其民族意识的教育;废除伊斯兰旧历,正式采用世界大多数国家通用的公元历。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现代史编》上卷
材料二 虽然土耳其在他(凯末尔)死后走过了漫长的道路,但这个国家所遵循的原则基本上还是他生前制定的指导方针:建立及捍卫疆域有限的土耳其民族国家;启迪土耳其人民的民族意识;摆脱伊斯兰教对国家法律和教育的控制;不但要物质生活西化,人们的思想和风俗习惯也要西化。
——戴维森《从瓦解到新生——土耳其的现代化历程》
(1)依据材料概括指出凯末尔革命和改革的主要原则。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凯末尔革命和改革在土耳其近代民主化进程中的意义。
材料一 为改变政教合一的封建专制制度,凯末尔采取了三项带有决定性的政治措施:消灭苏丹制、宣布共和国、废除哈里发制。土耳其政府撤销了宗教基金事务部,废除了宗教法和宗教法院,确定了国民议会的立法权;规定学习必须提供非宗教的现代化教育,加强土耳其民族意识的教育;废除伊斯兰旧历,正式采用世界大多数国家通用的公元历。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现代史编》上卷
材料二 虽然土耳其在他(凯末尔)死后走过了漫长的道路,但这个国家所遵循的原则基本上还是他生前制定的指导方针:建立及捍卫疆域有限的土耳其民族国家;启迪土耳其人民的民族意识;摆脱伊斯兰教对国家法律和教育的控制;不但要物质生活西化,人们的思想和风俗习惯也要西化。
——戴维森《从瓦解到新生——土耳其的现代化历程》
(1)依据材料概括指出凯末尔革命和改革的主要原则。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凯末尔革命和改革在土耳其近代民主化进程中的意义。
3.单选题- (共7题)
6.
在文艺复兴以来出现了罗马法的复兴,各城邦国家,无论是统治者还是市民阶层都从成长的罗马法学家那里得到强大力量的支持,得以削弱教权或者反对专权、争取民权,进而发展出各自的商法和海商法(主要调整商船海事纠纷)。由此看来,“罗马法复兴”的关键因素是( )
A.法学家对法律的重新改进与调整 |
B.商品经济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崛起 |
C.罗马法本身所具有的顽强生命力 |
D.文艺复兴的强力推动 |
7.
下图是1931年10月5日,刊登在上海《申报》(时为国内最有影响力的报纸)头版整版的华成烟公司的“美丽”烟广告,将绘有铁路干线的东北三省地图作为主图案,其上部印有“请国人注意东北形势”字样,下面绘有一个巨大的叹号,极似一支利箭由东射来;叹号两侧有“外侮日亟”四个美术字,广告的中右部印有“国人爱国,请用国货”字样。该广告


A.将企业利益置于民族利益之上 |
B.体现了实业救国与救亡图存相结合 |
C.表明日本侵华威胁到中国民族工业的生存 |
D.受九一八事变的直接影响而设计 |
8.
在1955年,第一届亚非会议在万隆召开;1961年,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1964年,七十七国集团建立;1989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立。这一过程反映了
A.经济区域化的趋势日益加强 |
B.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
C.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 |
D.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走向瓦解 |
9.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在美国的保护下,对外推行所谓的“经济外交”,使日本成为经济强国。日本学者福武直说:“日本越是在这条道路上迅跑,就越会被世人看做是‘经济动物’而唾弃。”这一言论实质上反映了日本
A.想从经济强国变为政治大国 |
B.想在科技实力方面超越美国 |
C.右翼势力鼓吹对外扩张 |
D.对美国保护的不满 |
10.
《东京梦华录》卷四“鱼行”条记载:每日清晨,(汴京)新郑门、西水门、万胜门有生鱼数千担人城。由此,买卖纠纷和生活纠纷不断,开封府特地在门外设尉专门处理“斗竞(纠纷)事”,每逢清明等节日,人流量增加,“斗竞日数百件”,以至负责官吏都无法休假。从本质上看,这一现象是北宋( )
A.对城市强化管理的表现 | B.社会矛盾尖锐的反映 |
C.商业贸易活动活跃的结果 | D.对地方加强控制的体现 |
11.
在欧洲的知识精英大多已对基督教持怀疑态度,……还自然地联系到人类社会。既然自然界有一个统一的规律,那么人类社会也决不例外。这一认识催生了欧洲的
A.宗教改革运动 |
B.启蒙运动 |
C.近代自然科学 |
D.文艺复兴运动 |
12.
(题文)***在《论联合政府》中说:“拿资本主义的某种发展去代替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不但是一个进步,而且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它不但有利于资产阶级,同时也有利于无产阶级,或者说更有利于无产阶级。”***这样说是着眼于
A.发展资本主义更有利于提高生产力 |
B.发展资本主义可以使中国尽快地结束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 |
C.资本主义工业化可以为社会主义革命准备物质前提和替资本主义准备掘墓人 |
D.资本主义发展是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 |
4.选择题- (共9题)
16.在高速公路的拐弯处,通常路面都是外高内低,如图所示.汽车的运动可看作是做半径为R的水平面内的匀速圆周运动.设内外路面高度差为h,路基的水平宽度为d,路面的宽度为L.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要使车轮与路面之间的横向(垂直于前进方向)摩擦力等于零,则汽车转弯时的车速应等于( )
17.在高速公路的拐弯处,通常路面都是外高内低,如图所示.汽车的运动可看作是做半径为R的水平面内的匀速圆周运动.设内外路面高度差为h,路基的水平宽度为d,路面的宽度为L.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要使车轮与路面之间的横向(垂直于前进方向)摩擦力等于零,则汽车转弯时的车速应等于( )
18.在高速公路的拐弯处,通常路面都是外高内低,如图所示.汽车的运动可看作是做半径为R的水平面内的匀速圆周运动.设内外路面高度差为h,路基的水平宽度为d,路面的宽度为L.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要使车轮与路面之间的横向(垂直于前进方向)摩擦力等于零,则汽车转弯时的车速应等于( )
20.某同学用圆锥摆粗略验证向心力的表达式Fn=mrω2,实验装罝如图所示.细线下悬挂一个钢球,上端固定在铁架台上,将画着几个同心圆的白纸置于水平桌面上,使钢球静止时正好位于圆心处,与白纸接触但无挤压.用手带动钢球,设法使它沿纸面上某个圆做圆周运动.测得钢球质量m=0.100kg,转动的圆周半径为3.30cm,细线悬点与白纸上圆心的距离d=1.10m,当地重力加速度g=9.8m/s2.(计箅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7道)
选择题:(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