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观察下列有关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图片,回答问题。

请回答:
(1)唐宋两朝的对外交流路线有何不同?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二者在人员交流、交往内容上有什么差异?
(2)图中反映了明清两朝对外贸易分别呈现哪些新的变化?
(3)综合以上图片信息,概括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主要趋势。

![]() ![]() | ![]() ![]() |
唐 | 宋 |
![]() ![]() | |
明 | 清 |
请回答:
(1)唐宋两朝的对外交流路线有何不同?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二者在人员交流、交往内容上有什么差异?
(2)图中反映了明清两朝对外贸易分别呈现哪些新的变化?
(3)综合以上图片信息,概括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主要趋势。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现代化是指人类社会自工业革命以来经历的一场巨大的历史变革过程。它以工业化为推动力,导致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并引发整个经济领域以及政治和思想文化等方面发生深刻的变化。……现代化的世界进程是人类文明形态的重大飞跃,也是人类社会从分散的地域性历史向整体的世界历史发展的转折。”
(1)现代化最早发端于哪国?现代化的进程是如何逐步向全球扩展的?
(2)各国在探索现代化道路中各具特色,20世纪现代化探索模式呈现多样性特点,试举一例并加以简要说明。
(3) 试举18世纪以来,西欧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领域顺应现代化潮流而发生的重大史实各一例,并分别加以说明。
“现代化是指人类社会自工业革命以来经历的一场巨大的历史变革过程。它以工业化为推动力,导致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并引发整个经济领域以及政治和思想文化等方面发生深刻的变化。……现代化的世界进程是人类文明形态的重大飞跃,也是人类社会从分散的地域性历史向整体的世界历史发展的转折。”
——摘自《高中历史》拓展型教材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请回答:(1)现代化最早发端于哪国?现代化的进程是如何逐步向全球扩展的?
(2)各国在探索现代化道路中各具特色,20世纪现代化探索模式呈现多样性特点,试举一例并加以简要说明。
(3) 试举18世纪以来,西欧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领域顺应现代化潮流而发生的重大史实各一例,并分别加以说明。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01年和1902年,他先后发表《A》和《B》两篇文章……。在《A》文中,开宗明义:“史也者,记述人间过去之事实者也。虽然,自世界学术日进,故近世史家本分,与前者史家有异。前者史家,不过记载事实,近世史家,必说明其事实之关系,与其原因结果;前者史家,不过记述人间一二有权力者兴亡隆替之事,虽名为史,实不过一人一家之谱牒,近世史家,必探察人间全体之运动进步,即国民全部之经历,及其相互之关系。以此论之,虽谓中国前者未尝有史,殆非为过。”
——摘自《史学月刊》2004年07期:20世纪中国的四次实证史学思潮
请回答:
(1)上文中的“他”是谁?
(2)《A》和《B》两篇文章分别是什么?它们的发表在当时产生怎样的影响?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说明“近世史家”与“前者史家”差异的具体表现?
1901年和1902年,他先后发表《A》和《B》两篇文章……。在《A》文中,开宗明义:“史也者,记述人间过去之事实者也。虽然,自世界学术日进,故近世史家本分,与前者史家有异。前者史家,不过记载事实,近世史家,必说明其事实之关系,与其原因结果;前者史家,不过记述人间一二有权力者兴亡隆替之事,虽名为史,实不过一人一家之谱牒,近世史家,必探察人间全体之运动进步,即国民全部之经历,及其相互之关系。以此论之,虽谓中国前者未尝有史,殆非为过。”
——摘自《史学月刊》2004年07期:20世纪中国的四次实证史学思潮
请回答:
(1)上文中的“他”是谁?
(2)《A》和《B》两篇文章分别是什么?它们的发表在当时产生怎样的影响?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说明“近世史家”与“前者史家”差异的具体表现?
2.单选题- (共18题)
4.
近代西方人怀念古希腊、罗马,奉它们为西方文明之根。主要是因为古希腊、罗马
A.具有悠久的历史 |
B.成为古代实践民主、法治的摇篮 |
C.出现了梭伦、查士丁尼等一批杰出政治家 |
D.扩张为地跨三大洲的庞大帝国 |
5.
《十二铜表法》规定:“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的债务人交付法庭判决,直到将其戴上足枷、手铐,甚至杀死或卖之为奴。”这一规定旨在()
A.保护私有财产 | B.保障平民利益 |
C.促进社会公平 | D.维护法律尊严 |
7.
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它和中国儿童游戏中的“锤子、剪子、布”同一原理,即一物降一物。对此种说法你认为。
A. 正确,讲出了三权分立的实质
B. 贴切,道出了三种权力之间的关系
C. 不妥,三种权力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单向制约
D. 不妥,三种权力的关系应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A. 正确,讲出了三权分立的实质
B. 贴切,道出了三种权力之间的关系
C. 不妥,三种权力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单向制约
D. 不妥,三种权力的关系应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8.
有人形象地说南京既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下列能够佐证这种说法的两个历史事件是()
①在南京江面签订了《南京条约》
②洪秀全在南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③孙中山在南京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④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府”
A. ①②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④
①在南京江面签订了《南京条约》
②洪秀全在南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③孙中山在南京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④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府”
A. ①②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④
9.
1842年后,英国的一所蜡像馆里陈列了一尊林则徐的坐像,仪态庄严,膝上摊开一本用中英文写的《禁烟条例》,这说明
①禁烟运动得到英国政府的赞同②禁毒对人类文明有贡献
③林则徐的开明和爱国精神受到尊重
④禁毒成为当时世界共识
A. ②③
B. ②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①禁烟运动得到英国政府的赞同②禁毒对人类文明有贡献
③林则徐的开明和爱国精神受到尊重
④禁毒成为当时世界共识
A. ②③
B. ②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10.
抗战胜利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主要是因为
A.蒋介石集团统治力量被削弱 |
B.中共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的壮大 |
C.全国人民迫切要求和平民主,反对内战 |
D.扭转了100多年来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屡败局面 |
11.
1934年,张学良为东北大学校刊题词:“现在唯一救国之方,是坚确决心,把我自己无条件的贡献给社会和我的国家”。张学良实践自己誓言的行动是
A.宣布东北易帜 | B.参加重庆谈判 |
C.与杨虎城共同发动“西安事变” | D.成立南京国民政府 |
12.
“就在戈尔巴乔夫交出核按钮的一瞬间,聚集在电视机前的人都仿佛听见了一声巨响,并且都知道这是那座耸立了69年的红色帝国大厦在忽然间彻底倒塌了,从此被分裂为15块碎片。”这句话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于
A.1989年 |
B.1991年 |
C.1999年 |
D.2001年 |
13.
“二人山下说诗(丝)文,三炮打进四川城,十月十日来相会,三人牵牛一路行。”这首诗的谜底是“徽州朝奉”。“朝奉”本为官名,有些徽商是由仕而贾的,他们不愿人们称其为“老板”,代之以“朝奉”的称谓,久之,到明末,世人统称徽商为“徽州朝奉”,徽商不愿称老板,本质上说明了( )
A.徽商文化上的谦虚 | B.明清对商人的压制和歧视 |
C.走官商结合之路 | D.徽商虚伪的反映 |
14.
著名学者辜鸿铭说:“咸同年间,粤匪扰乱。清廷如一丛病之躯,几难著手。得一时髦郎中湘乡曾姓者,拟方名曰洋务清火汤,服若干剂未见转机……”。“服若干剂未见转机”是因为此“药方”
A. 在政局动荡年代难以发挥作用
B. 不符合西学东渐的历史潮流
C. 盲目自大以“天朝上国”自居
D. 对西方制度文明缺乏认识
A. 在政局动荡年代难以发挥作用
B. 不符合西学东渐的历史潮流
C. 盲目自大以“天朝上国”自居
D. 对西方制度文明缺乏认识
16.
美国一位历史学家说:“有些人逃进了华南山区。他们的领导人之一是***,这时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这里所说的“新的革命策略”是指()
A.武装反抗的策略 | B.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策略 |
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 | D.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
17.
1873年的一天,侍奉日本天皇的女宫例行给天皇梳理头发时吃惊地发现,天皇已将自己的长发剪掉。这件事主要反映了天皇决心
A.革除封建礼仪 | B.废除封建身份制度 |
C.带动文明开化 | D.进行政治制度改革 |
3.选择题- (共3题)
23.
精彩阅读。你能这样介绍一下你自己吗?
Hello! I am a student (学生). My Chinese name is Wu Hui. My English name is Sam. I am 16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8道)
选择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