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高三10月月考文综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9387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7/7/20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26分。
材料一中国近代外交中的重要事件、条约的影响
时间
事件或条约
影响
1842年
《南京条约》
“以前中国处于命令的地位去决定国际关系”的局面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1895年
《马关条约》
中国面临被“瓜分”的民族危机,传统的宗藩体制已经崩溃,华夷秩序几乎荡然无存
1901年
《辛丑条约》
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1919年
巴黎和会
“中国与外国的条约关系,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开始和另一个时代的结束”
1928年
“改订新约”的运动
减少了一些帝国主义在我国长期享有的特权,否认了领事裁判权的合法性,增加了国家关税的收入,但又很不彻底
1943年
中英、中美签订新约
将上海及厦门公共租界之行动与管理权交与中国政府,凡关于上述租界给予英美政府之权利应予终止等
 
——根据《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历史考察》中的有关内容编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百年间签订的条约主要内容的变化趋势,(4分)并概述近代百年间签订的条约对中国产生的主要影响。(8分)
材料二纵观孙中山一生,他只为一个理想目标而奋斗,即“起共和而终帝制”,振兴中华。建立共和国只是其革命理想的第一步,“一跃而登中国于富强之域,跻斯民于安乐之天”,乃其为共和国规划的宏伟蓝图。……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弥留之际,他仍念念不忘“和平”“奋斗”“救中国”。他在遗嘱中写道:“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
——刘晓林《一跃而登中国于富强之域,跻斯民于安乐之天》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为了实现“一跃而登中国于富强之域,跻斯民于安乐之天”所做的努力。(6分)
材料三自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之八年间,中华民国政府军发动大型会战22次,重要战斗1 117次,小型战斗28 931次。陆军阵亡、负伤、失踪3 211 419人。空军阵亡4 321人,毁机2 468驾。海军舰艇损失殆尽。壮烈牺牲在战场上的国民党将军即达200余位,其中有11位上将、34位中将、48位少将。
——中华网《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评价国民党的抗战。(6分)
材料四以下是1921-1949年关于中国共产党的一组历史图片:

(4)如果把材料四中的四幅图片作为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素材,请你为该组图片拟定一个最恰当的主题。(2分)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26分。
材料一 “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史记•商君列传》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明夷待访录•财计三》
(1)概括材料一中两人关注的共同问题,指出两者主张的差异。(4分)
材料二《汉书》卷七十傅常郑甘陈段传第四十:“于是中朝左将军辛庆忌、右将军廉褒、光禄勋师丹、太中大夫谷永孟康曰:‘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
朱元璋统一中国后,为建立中央集权的体制,以胡惟庸案为借口废除了丞相,设殿阁大学士,作为皇帝的咨询机构,这就是内阁的雏形。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前后两个史实有何主要异同?(8分)
材料三 1988年,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发表宣言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4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3)材料三中,全世界的科学巨匠为什么会发出“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4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的呼吁?(4分)
材料四就在孝文帝要求本族改穿汉服的同时,胡服却在汉人中流传开来。以致汉族年轻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
——《飘逝的岁月——中国社会史》
(4)材料四反映了什么现象?(2分)据此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北方社会的影响和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4分)
材料五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5)结合宋代在科技、文学艺术等某一方面的新变化,论证材料五的观点。(4分)

2.单选题(共5题)

3.
下图是张滨的漫画《甲午轶事》,就甲午战争的结局而言,该漫画反映了( )
A.中国战败的原因在于落后的经济结构
B.甲午战后中国救亡图存运动日益高涨
C.甲午战争是日本资本主义改革的结果
D.战争的结局在于中国落后的政治体制
4.
1932年国民政府成立国防设计委员会,调查全国的资源和工业情况,在此基础上,1934年9月到1935年4月制定了《重工业建设计划》、《战时燃料及石油统制计划》、《四川水力建设计划》、《运输动员与统制初步计划》、《粮食存储与统制计划》等。这表明当时国民政府( )
A.加紧动员全国物力围剿工农红军
B.自主强力推进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C.着手应对世界性经济危机的来袭
D.积极因应日本帝国主义步步侵逼
5.
抗战胜利后,上海沪江大学对学生进行了关于中国内战的相关调查。结果如下:
意向
不可避免
可获得政治解决
应该绝对避免
可获得速战速胜
无回答
人数
170
110
423
244
20
 
这说明当时
A.学生对和平与战争的走向分歧很大
B.和平是当时国共两党的共同愿望
C.国统区民众对国民政府不抱幻想
D.国共内战是违背民意的非正义战争
6.
《汉书·贡禹传》载:“故时齐三服官输物不过十笥(盛衣物或饭食等的方形竹器),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钜万。”材料反映汉代
A.官营纺织业技术水平高超
B.政府鼓励民营手工业发展
C.官营纺织业规模大、耗资多
D.手工业产品大量投放市场
7.
人们对王安石变法措施中争议最大的两项是(   )
A.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
B.市易法、均输法
C.青苗法、免役法
D.保甲法、保马法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