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中央民大附中芒市国际学校2016-2017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文)试卷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49375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7/7/25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清代海禁政策的产生、发展与开禁有其内在的原因,对当时、后来以及对整个中华民族的长期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顺治十三年(1656年)六月,敕谕浙江、福建、广东、江南、山东、天津各省督抚提镇曰:“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有将一切粮食、货物等项与逆贼贸易者,……不论官民,俱行奏闻正法,货物入官,本犯家产尽给告发之人。”

——《清世祖实录》卷一百二

材料二  “福建、浙江、广东、南京四省近海处各移内地三十里,令下即日,挈妻负子载道路,处其居室,放火焚烧,片石不留。民死过半,枕藉道涂。即一二能至内地者俱无儋食之粮,饿殍已在眼前。如福清二十八里,只剩八里。长乐二十四都,只剩四都。”

——《榕城纪闻》

材料三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七月,上曰:“边疆大臣当以国计民生为念,向虽严海禁,其私自贸易者何曾断绝?”……“先因海寇,故海禁不开为是,今海氛廓清,更何所待。”……“令海洋贸易,实有益于民生”。“向令开海贸易谓于闽粤边海民生有益,若此二省民用充阜财货流通,各省俱有裨益。且出海贸易非贫民所能,富商大贾懋迁有无,薄征其税,不致累民,可充闽粤兵饷,以免腹里省分转输协济之劳。……故令开海贸易。”

——《清圣祖实录》

材料四  “内地贱菲无足轻重之物,载至番境皆同珍贝,是以沿海居民造作小巧技艺……,皆于洋船行销,岁收诸岛银钱货物百十万入我中土。”……如广东澄海县,地僻人众,其地不足养年。“自展复(展界开海)以来,……扬帆捆载而来者,不下千百,高牙错处,民物滋丰,握算持操,居奇囤积,为海隅一大都会。”又如,作为海上贸易港口城市的宁波,“自海禁既弛,鱼盐蜃蛤之利,遍被他郡,入尤过于力田。所谓刑罚罕用,衣食滋殖,正其时也。”

——刘凤云《清康熙朝的禁海、开海与禁止南洋贸易》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清朝颁布禁海令的原因。并分析这一政策产生的严重后果。
(2)根据材料三,概括康熙帝调整海禁政策的理由。
(3)根据材料四,归纳康熙帝调整对外政策产生的影响。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近代的资本主义工业,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到1911年的50年间.投资万元以上的厂矿约700多个,资金总额仅1.3亿元左右。而1912年至1919年的8年间,建厂470多个,投资9500万元,加上原有企业的扩建,新增加资本达到1.3亿元以上,8年超过了过去的40年。
―《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集》
材料二第一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中国棉纺织业的繁荣景象,维持到1922年完全消失,接着就是长期的慢性萧条。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资本主义工业的什么景象?出现这种现象的客观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纺织业1922年后萧条的原因。
(3)两则材料说明了什么?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洋务新政(洋务运动)的兴起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次重要转折。洋务新政的主要目的是“强兵”,……但这里活动内容的实效和意义已远远超出了洋务派主观目的的范围……其最大的意义并不是产生了“强兵”的效用,而是在古老的封建主义的“体”上撕开了一道口子,开动了现代化(注:现代化即近代化)这辆列车。
——张海鹏《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概说》
材料二但戊戌新政不只是继承了洋务新政的遗产,……更多的是对洋务新政的超越。戊戌新政的口号是、“保国”。……在这个口号的后面,还有更为真实的“兴西学”、“兴民权”、“开民智”口号和发展资本主义,建立君主立宪制度的目的。戊戌新政已有较系统的近代思想理论作指导,即从西方引进的进化论。戊戌新政的主导力量是维新派,他们的社会基础是当时的新兴社会力量——资产阶级。戊戌新政的内容更为广泛,也更深入,不仅已涉及洋务新政所没有的政治领域的改革,即使是延续洋务新政中的经济、文化教育领域的改革,也更有广度和深度。
——《层级递进的晚清三次新政》
(1)根据材料一,指出洋务运动的“主观目的”;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洋务运动开动了现代化这辆列车”这句话的含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戊戌变法超越洋务运动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戊戌变法能够超越洋务运动的主要原因。

2.单选题(共21题)

4.
“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这一有关七仙女和董永美丽传说的戏词,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这就是。
A.以男耕女织的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
B.政府高度重视水利工程建设
C.农民的手工产品只供自己使用
D.刀耕火种是主要耕作方式
5.
商周时期的耕作方式是
A.刀耕火种
B.普遍使用青铜农具
C.大规模简单协作
D.精耕细作
6.
元代全面革新内地棉纺织技术,促进棉纺织业发展的人物是
A.沈括
B.宋应星
C.郭守敬
D.黄道婆
7.
“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从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这种情形最有可能出现在
A.唐朝
B.宋朝
C.明朝
D.清朝
8.
古代最早的职业商人出现于
A.原始社会末期
B.商朝
C.西周
D.春秋战国
9.
中国古代早期城市的功能一般是
A.政治中心
B.经济中心
C.工商业中心
D.宗教活动中心
10.
明朝初年,政府为解决边疆驻军的粮食供应问题,规定盐商若赴边塞纳粮,可由官府酬给盐引(取盐的凭证),商人持盐引到官府控制的盐场支盐,然后贩卖取利。晋商抓住这一机会,获得了一次大发展。这一事例
A.揭示了官商结合是商人获利的主要途径
B.开创了封建国家官营商业发展新路径
C.说明了商帮的发展与国家政策密切相关
D.表明明朝初年不再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11.
明清时期“重农抑商”的表现有()
①重征商税    ②禁止一切对外贸易
③严格限制商人活动    ④禁止商业活动在大城市中进行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12.
鸦片战争初期,林则徐曾致函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尔等远海蛮夷如此大胆,竟敢藐侮我天国神威。天道其一,容尔等洗心革面,改邪归正。”林则徐如此措辞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军事实力有所增强
B.深受“天朝上国”观念的影响
C.看到英国军事上的弱点
D.战争初期中国取得一定的胜利
13.
有学者认为,18世纪中后期的西方“选择了海洋”,中国“选择了陆地”。“选择了陆地”是指中国
A. 重视塞防忽视海防
B. 积极培育国内市场
C. 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D. 加强发展陆路交通
14.
下图反映了国民政府在20世纪40年代发行法币数量变化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引发通货膨胀造成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B.实行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控制
C.促进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D.抗战胜利后经济恢复使货币需求大增
15.
抗战时期中国民族工业损失惨重,主要内因是
A.外国资本的压迫
B.日伪的经济掠夺
C.官僚资本的经济统制
D.民族资本的薄弱
16.
民国初年,民族工业中发展最快的是
A.纺织业
B.交通运输业
C.冶金业
D.机器制造业
17.
纺织分离,被视为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第一步,这是因为纺织分离()
A改变了自然经济自给自足的特性
A. 促进了棉花的商品化生产
B. 是西方国家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的开始
C. 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开拓了空间
18.
1914年至1922年,(荣氏)无锡茂新系统发展为4个厂,上海福新系统发展为8个厂,日产面粉8.6万余包,占当时全国面粉总产量的29%。荣氏企业在当时稳操“面粉大王”的桂冠。在此期间荣氏企业得以发展的国际因素是
A.兴办实业的热情
B.政府的扶植奖励
C.提倡国货运动的促进
D.西方列强放松了对中国市场的控制
19.
由于经营工商业没有获利的确实保障,一些民族资本家还用经营工商业所获得的利润,到农村去购买土地,然后出租给农民,从而兼有资本家和地主这样两重身份。这说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本质上
A.为了逐利,在城市和农村“两头通吃”
B.生产基础仍是封建土地所有制
C.同封建生产关系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
D.依靠封建地租实现资本的原始积累
20.
鸦片战争以后,由通商口岸发展壮大城市,呈现出快速繁荣的景象。但这些繁荣的大城市不仅没有承担起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的责任,相反“它们是外国商品进入中国的大门,也是中国财富外流的老鼠洞”。出现这一局面的原因是()
A.中国城市职能发展不完善
B.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增加城市负担
C.中国工业落后,是西方商品倾销市场
D.资本主义国家控制着中国城市的政治经济命脉
21.
电视连续剧《大染坊》叙述了陈寿亭从一个叫花子到拥有雄厚资产的印染厂主的创业过程。剧情发展到最后,大家在工厂里给寿亭祝寿,手下来报,日本来侵,韩复榘(山东地方军阀)弃城逃跑。寿亭对这个国家彻底失望了,说出“这是什么军队,这是什么国家!”,最终吐血而亡。陈寿亭绝望而死的主要原因是
A.因出身低微而历经生活艰辛
B.日本帝国主义对华疯狂侵略
C.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与剥削
D.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22.
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中,1912—1919年、1927—1937年这两个阶段都被称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期”。
对这两个阶段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说法,错误的是
A.政府的鼓励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
B.都以轻工业为主,未从根本上改变轻重失衡的状况
C.民族资产阶级都有着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
D.西方列强都忙于世界大战而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23.
下列企业都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是
A.继昌隆缫丝厂汉阳铁厂
B.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
C.发昌机器厂大生纱厂
D.贻来牟机器磨坊江南制造总局
24.
1985年,一艘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沉船被发现,船上载有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该船沉没的时间最早应为
A.北宋中期B.元末明初
C.明末清初D.鸦片战争时期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4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