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江苏省如皋市高三第二学期期初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9360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7/4/18

1.材料分析题(共4题)

1.
妥协,就是以折衷的方法(即冲突双方都放弃自己部分要求的办法),解决争端和避免冲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的宪政道路同其保守传统与追求自由的精神息息相连,光荣革命是妥协的结果,表明英国宪政拒绝激进革命,而在保守中进行变革,减少由于激进革命而造成的文化断裂、社会物质的流失。在英国……妥协是一种寻求平衡,“光荣革命”的意义是因为不必通过流血革命而实现了宪政的目的。
——摘编自程华《传统与变革:英国宪政的成长之路》
材料二美国宪法是美国建国初期多元利益集团谈判和妥协的结果;宪法所创立的也是一个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在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上,不同的利益集团(群体)因应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利用依宪法衍生的宪政机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公共”利益的定义和定位,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谈判和妥协使旧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修正,使新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产生,宪法的生命力不断得到更新,表现出一种“超稳定性”,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
——王希《原则与妥协》
材料三法国之所以采用暴力革命来克服专制王权,原因就在于法国专制主义过于强大,王权与贵族坚决捍卫旧制度,不愿做出任何妥协,对立双方只好兵戎相见。然而,大革命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此后近百年中,法国一直处于革命与复辟的轮回中,社会持续动荡,经济发展速度受到影响,工业化进程缓慢。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没再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
——摘编自钱乘旦《各国现代化模式的比较》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英国宪政道路的主要特点。
(2)据材料二,为什么说美国宪法是一部“活的宪法”?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说明美国宪法是多元利益集团妥协的结果。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使“法国模式”在1870年后转变的经济因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妥协”的主要政治成果。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妥协机制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2.
法治是国家治理的基本方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夏、商、西周时期,形成了以“礼”治国的制度体系。“礼”实际上是一种等级制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专为贵族所有,即所谓“礼不下庶人”。到了春秋战国,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以法治国的学说和法治逐渐兴起。
——何怀宏《世袭社会》
材料二孙中山认为“吾国昔为君主专制国家,因人而治,所谓一正君而天下定。数千年来,只求正君之道,不思长治之方。而君之正,不可数见。故治常少,而乱常多,其弊极于清季。”为防止人治,《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材料三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所以,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从夏、商、西周到春秋战国,治国体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春秋时期面对这种变化,老子和孔子的治国理念有什么不同?
(2)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主张以法治取代人治的原因。据材料二指出《临时约法》规定的原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临时约法》的进步意义。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思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国法制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
(4)综上,说明法律在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共同作用。
3.
晋商、徽商是明清商业发展的缩影。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初的山西大同,宣府为重镇,于是山西商人以“极临边境”优势……便捷足先登,纷纷进入北方边镇市场。明人章懋说:“圣祖以边城险远,兵饷不克,而粮运劳费,乃命商人输粟边仓,……商人喜得厚利,乐输边饷。”
——摘编自《晋商兴衰史》
材料二 他们(徽商)一方面耗费巨额利润来促使自己缙绅化(古代称有官职的或做过官的人为缙绅),另一方面又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域,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等,结果不是使徽州产生资本主义,而是成为一个顽固坚持宗法等级制的堡垒,这样的商品经济,实质上只能补充和强化自然经济。
——侯建新《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和中国》
材料三 帝国时代的商业资本,即使有相当规模的积累,到某一临界点便呈萎缩后退态势,更无进一步深入产业领域,转化为产业资本的可能。它并不建筑在社会购买力不断增长的市场经济正常发展的基础之上,只能攀援于国家财政政策提供的非常空间,既要与政治权力同流合污,也要时时受到政治权力强烈的干预和百般勒索,机体脆弱,命运无常。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晋商兴起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徽商的资金去向。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向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3)据材料三,概括中国古代商业发展与政治权力的关系。据材料三,请谈谈你从中国古代商业发展中得到的启示。
4.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王安石变法是宋代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事,历代对其褒贬不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诚能御轻重(指关于调节商品、货币流通和控制物价的理论)敛散(指古代国家对粮食物资的买进和卖出)之权,而禁因缘(指勾结)之奸,则何患乎经入(指常规赋税收)之不足。

——《王安石文集》卷四九

材料二今因其固有之义务而修明之,易征徭之性质为赋税之性质,视前非有所增也。……而其征收之也,以财产之高下列为等第,富者所征较重,贫者所征愈微,其尤贫者,则尽豁免之,此与今世各文明国收所得税之法正同。……不惮得罪于巨室,而依然课彼辈以助役钱,此欧洲诸国流亿万人之血乃得之者,而公纡筹于庙堂,顷刻而指挥若定也。

——梁启超《王安石传》(1908年)

材料三王安石的最大弊病,还在仅看重死的法制,而忽视了活的人事。依照当时情况,非先澄清吏治,不足以宽养民力。非宽养民力,不足以厚培国本。非厚培国本,不足以遽希武功。……在国内新政措施全无头绪的当日,却同时引起边衅,对外便开疆用武。因此更是加意聚敛,而忽略了为国家的百年长计。

——钱穆《国史大纲》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王安石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什么?为实现“御轻重敛散之权”,他在变法中采取了哪些措施?起到了什么积极效果?
(2)据材料二,梁启超肯定的是王安石变法的哪一措施?指出其肯定的理由。
(3)据材料三,钱穆指出了王安石变法存在的哪些不足?

2.单选题(共16题)

5.
钱乘旦先生认为“民主是工业革命的结果,而不是工业革命的原因,没有工业革命,是没有现代民主化进程的”。以下史实与该观点一致的是
A.发动光荣革命
B.颁布《权利法案》
C.形成责任内阁
D.1832年议会改革
6.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认为“太平天国人物因为他们的战斗意义,非理性的性格,对政府不存信心,原始的共产主义,在某些方面像欧洲宗教改革期间新教之左翼。”太平天国运动中最能体现“原始共产主义”的是
A.
B.
C.
D.
7.
近代,上海《申报》曾登载了一则新闻:“东路总司令部电军事机关称,瑞金、古城、会昌间有残匪五万余人,经我东北两路军压迫,有突围而走赣西、退窜鄂川模样。但我军布置周密,不置漏网。”这则新闻可以间接佐证
A.挺进大别山,战略反攻开始
B.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长征
C.武汉会战失利,抗日进入相持阶段
D.北伐胜利进军,成功消灭北洋军阀
8.
李大钊评论近代俄国一次重大历史事件,“今以俄人庄严璀灿之血,直接以洗涤俄国政界积年之宿秽者,间接以灌润吾国自由之胚苗”,从而使那些军阀政客、官僚耆旧们明白“专制之不可复活,民权之不可复抑,共和之不可复毁,帝政之不可复兴”。这一评论
A.认为二月革命有利中国进步
B.认为十月革命必将影响中国
C.主张效仿二月革命推翻帝制
D.高度赞赏俄国社会主义革命
9.
日内瓦会议开始时,周恩来阐述中国外交的基本立场说:“我们尊重各国人民的选择和维护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国家制度不受外来干涉的权利……只要世界各国都遵守这些原则……我们认为,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的世界各国是可以和平共处的。”这段话表明中国政府
A.提出的和平共处原则成为国际公认准则
B.尝试用和平共处原则协商解决国际争端
C.提出的求同存异原则促进会议取得成功
D.实现了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
10.
下图漫画选自《苏联政治讽刺画选集》,题为《马歇尔计划已经把法国经济提到“最高度”了》,以下有关这一漫画的说法正确的是
A.讽刺马歇尔计划壮大了资本主义阵营
B.肯定马歇尔计划促进西欧经济恢复
C.具有浓厚的“冷战”色彩
D.客观评价了马歇尔计划
11.
战国时期“物勒工名”(器物的制造者要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上面)制度应用比较广泛,如下图秦国青铜戈正面刻有铭文:“五年,相邦吕不韦造,诏事图、丞蕺,工寅”分别注明了监造者、主造者和直接制造者的名字。据此可知
A.官府控制手工业的局面被打破
B.官营手工业重视保证产品质量
C.民间手工业生产分工日益明确
D.青铜器铸造进入全面繁荣时期
12.
下图是南宋宫廷画家李嵩所作写实风俗画《货郎图》。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A.画面反映南宋商业的凋敝
B.商业发展影响宫廷画家创作
C.风俗画只在宋朝民间流行
D.画风强调表现个性追求神韵
13.
央视纪录片《公司的力量》介绍:1769年,詹姆斯·瓦特发明了蒸汽机,但后来将蒸汽机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是詹姆斯·瓦特的儿子小瓦特……他不仅是技术专家,而且是个企业家。他与商人马修·博尔顿合资经营索霍制造厂,把蒸汽机批量生产,推向市场。据此可知,蒸汽机的广泛应用
A.得益于商业资本与技术的结合
B.取决于专利制度对创新的保护
C.取决于瓦特生产实践经验的积累
D.得益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14.
(题文)一战前,英、法、德三国国外投资总额为1750~2000亿法郎,按当时的低利率5%计算,每年的纯利润就达80~100亿法郎。英国对外投资的收入,不仅超过了对外贸易的收入,而且超过了工业生产的收入。关于这一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资本输出成为仅次于商品输出的殖民剥削手段
B.资本市场的竞争直接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C.第二次工业革命加快资本在世界范围内的流通
D.英国对外投资的高额收入主要得益于制度设计
15.
据汪敬虞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江浙和广东是中国两大产丝区,但是生丝的市场价格不是在上海,也不是在广东,而是在纽约和里昂决定的。这一现象说明
A.中国丧失关税自主权
B.列强获得在通商口岸设厂的特权
C.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D.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主导的市场
16.
1984年,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提出“允许职工投资入股,年终分红”,并指出全民所有制经济的巩固和发展,可以“运用多种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B.改变分配方式
C.巩固公有制的地位
D.增强企业活力
17.
1988年9月邓小平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文中指出:“从长远看,要注意教育和科学技术。……最近,我见胡萨克时谈到,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指出科技发展最终要靠生物工程技术
B.促成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确定
C.奠定了“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D.启发袁隆平成功选育“南优二号”
18.
有人在评论近代某一文学流派的特征时,概括了以下几点:“反映的社会生活比较客观具体,追求真实的艺术模式”、“具有深刻的社会批判性”、“重视客观事物典型化”。以下与这些特征一致的作品是
A.
B.
C.
D.
19.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认为:文艺复兴对世界文明最伟大的贡献,还是它通过自己各方面的重大成就,昭示了一种个人主义的伦理观……只有解决了个人主义的合法性(或正当性)问题,……以往一直受到严重抑制的个人创造潜能才有可能得到充分发挥,社会才有可能开启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进程。据此,以下对文艺复兴影响的理解错误的是
A.有利于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潜能
B.最大贡献是推动人文主义到顶峰
C.开启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进程
D.冲击了宗教神权对个性发展的束缚
20.
陈独秀指出:立宪政治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多数国民之自动,惟日仰望善良政府、贤人政府,其卑屈陋劣与奴隶之希冀主恩、小民之希冀圣君贤相施行仁政无以异也。”据此可知,陈独秀认为
A.民主共和之路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
B.封建君主专制制度阻碍中国社会进步
C.实行民主共和制度是中国唯一的出路
D.只有解放民众思想才能真正实现立宪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1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7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1